1、1改革要有时间表有一种说法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其本源意义在于强调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重要性,对此必须正确把握和理解,不要误读了这一命题。改革究竟是一个有始有终有时段限制的历史过程,还是一个永无休止没完没了的无限持续过程?我的回答是前者,而不是后者。改革虽然是我们前进和走向复兴的动力,但绝不能把改革理解为一个没有时间限制的无休止过程。改革是清道夫,改革是助推器,改革本身不能当饭吃,它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为改革而改革。我们的目标不是滞留在改革的过程之中,而是要尽快地到达改革的终点和彼岸。如果弄得不好,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命题很有可能被既得利益集团所利用,
2、以此为托词把本来应该和能够推进的改革推向遥遥无期。 我国目前所正在进行的改革,是有明确目标指向的,其内容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从所涉及的范围和广度上区分,改革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改革是事关国家全局的制度和体制创新过程,比如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观改革虽然也有全局性,但具有明显的条块领域性特点,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等。微观改革则涉及面更窄、更具体,有项目性特点。比如营业税改增值税、实行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对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2增幅实行适度倾斜政策等。 与这三个层次的改革相对应,完
3、成改革的时限要求是很不相同的。宏观改革由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特点,其完成的时限要求可以放长一些,或者只能划定一个大概的时限区间。但这绝不是说可以没有明确目标设定,没有时间限制, “没有完成时”成为理所当然。1992 年党的 14 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002 年党的 16 大规定到 2020 年要“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了明确的时间表。中观改革范围要小一些,不确定性也小一些,可控性强一些,因此其完成的时限要求应更短一些,更明确一些。至于微观改革,基本属于较为具体的制度、政策、措施方面的改变和调整,应有具体的完成时间表。由此
4、可以看出,每一项中观和微观改革,决不能“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无休止地推延下去。一个关于收入分配改革的文件制定了若干年,千呼万唤始出来是不正常的。就是宏观改革,也不能没有时间表,可以无限期地拖下去。 我们把眼光放宽些,凡古今中外具有改革性质的历史事件,不管其成功也好,还是失败也好,或者既不完全成功也不完全失败,都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之内宣告结束。一个进行了几十年还远远看不到尽头的“改革” ,在历史上几乎找不到先例。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的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 356 年,至公元前 338 年商鞅被车裂,历时不过 18 年。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始于公元 1068 年,到王安石 1076 年退隐
5、金陵,不问世事为止,不过 8 年时间。如果算到 1086 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为止,也只有 18 年。近代的戊戌变法,史称百日维新,来去匆匆,更为短暂。日3本的明治维新从 1868 年宣布改元明治开始,到 1889 年确立立宪结束,历时 21 年。上世纪 30 年代,美国以时任总统命名的“罗斯福新政” ,始于 1933 年旨在整顿金融的“百日新政” ,结束于 1939 年走出危机阴影,经济全面复苏,历时仅 6 年多。所有这些著名的具有改革性质的历史事件,其时限都没有超过 30 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人为把改革长期化,无休止拖延下去,并不一定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而是很有可能掉进了孙立平
6、教授所说的“转型陷阱” ,长时间在泥沼中不能自拔。 30 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只有把改革进行到底,才能迎来中国更加光明的前途。这是一个国人最具广泛认同基础的基本判断。就是那些别有用心的阻挠改革、扭曲改革的人,在表面上恐怕也不能不承认这一点。但是,自上世纪 90 年代末期以来,改革遇到了新的困难和挑战:社会问题、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和自然环境恶化,腐败严重,地区差距扩大。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对改革方向的分歧对立日益加深,而且争论的焦点已从意识形态上的姓资姓社演化成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角逐。 改革的最大阻力来自于既得
7、利益集团, “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已是改革之要。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中,凭借不合理的制度规则、公权私用、垄断地位等不正当手段和途径攫取集团性特殊利益的群体,即可称为既得利益集团。既得利益集团并不代表公共利益,也不代表现代文明,更不代表国际惯例,只代表小团体的私利。既得利益集团嘴里喊着改革,但行动上不想改、不愿改甚至反对改革,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个集4团企图把过渡时期的体制定型化,形成使其利益最大化的“混合型体制” ,由此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畸形化和经济社会问题的不断积累,在“渐进式改革”的幌子下把国家推入“转型陷阱”的泥潭。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改革动力的丧失,并不仅仅是领导层的改革意愿问题,而是
8、在民众中已经对改革发生了怀疑。由于既得利益集团让改革走样变形,以改革的名义获取利益,由此引起一般民众对改革的抵触。正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能看到的,现在老百姓一说起改革就心惊肉跳。其结果是,不仅实质性改革受阻,而且连“改革”这个字眼都在失去民心。 既得利益集团为了私利不想把改革继续进行下去,却煞费苦心制造了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以掩人耳目。 一曰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此论看似稳妥,实为托词。从长跨度看, “渐进改革”就一定比“激进改革”绩效好,未必如此,长痛短痛的利益比较并未见分晓。两德统一,如果撇开意识形态价值判断,从德国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出发,闪电式的合并比渐进式的统一不知要好多少倍。 二曰要整
9、体配套,全面推进。这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没有问题。但作为搪塞之词来用,就大谬不然了。因为滴水不漏的全面系统设计而又容易具体操作的完美方案,固然理想,可是在现实中,这类完美方案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所谓“最好”是没有的,我们的选择空间只有次优或较好。因此,不是要等十全十美了再干,不少情况下有个七八成甚至五六成把握就应该冒险一搏,否则就不要大力提倡改革需要勇气了。 5三曰改革“难”哪, “难于上青天” 。我们当然承认,改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是一件需要冒风险的事情。但这不能成为这也不能干,那也干不成的理由。有很多事情事在人为。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有些看上去是“老虎屁股摸不
10、得”的事情,只要你准备好了去摸它一下,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现在解决“三公经费”滥用、官员收入及财产公开、政府信息公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问题就都卡了壳,一推再推,难有实质性进展。这些事情世界上多数国家都能做到,为什么我们就做不到?这难道不需要深思吗?事情本身恐怕并没有那么难,有些所谓“困难”是人为造出来的“稻草人”旨在吓唬人而已。 四曰国家大,人口多,国情特殊。这更不能成为拖延改革的理由。正是这样的国情,改革的主导者才应该更加看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涉及这么多人口命运前途的大事,岂能等闲视之,久拖不决。 五曰坚持改革开放一百年不动摇,改革当然就要至少一百年不停歇地搞下去了。这是对邓小平著名论断的误解。邓公论断是一个长周期判断,基于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认识,其制度至少在一百年的时间里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这期间必然要发生多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改革,组成一个改革的链条,而不是说我们这次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轴心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改革非要搞它一百年不可。 改革动力不足是一个现实问题。凝聚改革信心,激发改革动力,靠什么?靠的不是喊改革口号或阐述一般性的改革道理,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改革进展,特别是一些关键领域的关键性进展,来证明改革确实6是在向前推进,确实是在攻坚。人们的信任和耐心是有限的,不可以无限透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