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贵阳城区的水东文化遗迹水东文化是水东(今鸭池河以东的贵阳市,黔南州龙里、贵定、惠水、长顺、福泉和安顺市平坝县等地)各族人民成千上万年以来和谐共处,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根据出土文物,水东人类文明发端于距今 1.5 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开阳打儿窝;根据历史文献,水东文化唐宋元时期(620-1310)发源于开阳,元及明初(1311-1424)形成于贵阳,明代中期至明末(1425-1630)鼎盛并衰败于乌当。因此,贵阳城区是水东文化圈的核心区。水东文化以水东宋氏等土司文化为典型代表,以儒家文化和布依文化等互相融合为本质,以儒家和而不同的和谐文化为核心。水东文化包括水东土司文化、
2、制度文化、儒家文化、移民文化、布依文化、苗文化、仡佬文化、生态文化、民间艺术和傩文化等各种文化形态。 贵阳城区作为水东文化形成地,南宋至明初(12101424)又是水东宋氏统治中心,在宋氏统治水东千余年间留下了众多遗迹,现仍存有唐宋元明时期的地名、古遗址和古建筑等水东文化遗迹多处。 黑羊巷:为贵阳现存仍在使用的最古老地名。贵阳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唐初公元 621 年设置的矩州,为牂牁谢氏辖地,唐末被苗族攻占,江西庐陵人杨立信奉命远征矩州赶走苗族,五代时彝族部落一度攻占矩州并改名黑羊箐。公元 975 年,水东宋氏始祖真定人宋景阳率军远征黑羊箐赶走彝族,但黑羊箐作为地名一直沿用下来。据传此地曾有一口井
3、,2故又叫黑羊井,后更名黑羊巷至今。 都司路:元代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所在地,由于明初改为贵州都指挥使司衙门兼贵州卫衙门而得名,是元明时期贵州最高军事机关所在地。元末水东宋钦就任八番顺元宣慰使都元帅驻于都司路;明初 1383年贵州卫指挥“马烨挞奢香”事件就发生在都司路贵州卫署,并非发生在水西。 花果园:是元代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的园林,其中有芳菲堂和亭子,为贵州最早的官家园林,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贵州按察副使李睿修葺,明代后期逐步废弃,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宅吉路:由于地处明代南明河北源泽溪边而得名泽溪,与水西 13 泽溪之名纯属巧合。由于明初(1373 年)朱元璋令水西霭翠迁
4、居贵州城(贵阳)时,霭翠的寓所正好选在泽溪河畔,因此有人认为水西安氏世居贵阳泽溪,贵阳泽溪也是彝族地名遗存。但按现存史籍,安氏自古为水西彝族,明初才奉命迁贵阳,马烨挞奢香时奢香也居住在泽溪,贵阳的泽溪与水西泽溪只是巧合。此外,明代贵阳附郭叫水东长官司也是由于水东司衙位于泽溪东岸之故。解放后泽溪改名宅吉。 贵阳城垣及武胜门:位于贵阳市文昌北路。贵阳城始建于元初,因为元军进入贵州就屯驻城中。明初(1372 年) ,水东宋钦归附授宣慰使后就支持贵州卫指挥马烨修缮贵州卫城;13891392 年,水东刘淑贞和宋诚又全力支持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非贵州卫马烨)首次将贵州城改建为石城,周长九里,开设五门即东武
5、胜门、南朝京门、西圣泉门、北柔远门,次南德化门。明代武胜门战略地位重要,由贵州卫和贵州前卫共3同派兵驻守。解放后,贵阳城墙大多拆毁,20002002 年贵阳市政府拨款修复武胜门及附近城墙。 忠烈宫:始建于元代,初名忠烈祠,明洪武时首任贵州都指挥使程暹重建并改名忠烈庙。1506 年镇守贵州太监杨友再次重修,清代康熙、乾隆、道光时多次增修扩建,1901 年部分庙宇成为达德学校校舍,1936年改建并更名忠烈宫。现存前殿为康熙时(16721690 年)所建,为贵阳罕见的清初古建筑之一,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 夏国公祠遗址:位于贵阳市城南小学内,明初永乐时(1415 年)创建,清代改秦春宣家祠,现仍存两
6、楹。顾成(13361414) ,湖南湘潭人,明初随军平四川后 1375 年任贵州卫指挥同知,升昭勇将军、贵州都指挥同知,1381 年随军征云南并驻守普定(今安顺) ,旋升骠骑将军、右军都督府佥事、佩征南将军印驻守贵州。1403 年朱棣登基后封镇远侯镇守贵州,1413 年奉命率 5 万军队将思南田宗鼎和思州田琛擒至北京,完成了贵州建省的关键一步。1414 年卒后命建专祠祀之。驻守贵州时对土著残酷镇压,人称“顾老虎” ,是明初开辟贵州的最大功臣。 雅关:俗称小关,位于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雅关村,为明初贵州都指挥同知马烨所建。明代贵阳八景中就有雅关使节,明清时期为川黔驿道出贵阳第一关,直到 1928
7、年川黔公路改道,雅关的军事和交通功能才完全废弃。雅关石砌关门至今保存完整, “北门锁钥”门额清晰可辨。 圣泉:贵阳市云岩区黔灵镇黔灵山。明建文永乐初(14001410) ,镇远侯顾成建有圣泉亭和观音堂,其中观音堂是黔灵山最早的寺庙,比弘福寺要早 160 年左右。明清“圣泉流云”属贵阳八景之一。清初云贵4总督范承勋和贵州布政使董安国先后重建观音堂并一度改名圣泉寺,清嘉道时圣泉亭毁,19601970 年代圣泉古建筑大多被毁。1993 年贵阳市政府拨款修复圣泉亭和石牌坊等景观。 翠微园:位于甲秀楼附近南明河南岸,始建于明正统之前,初名南庵,因为正统时贵州儒学训导王训有南庵诗。正德时(15181521
8、)贵州巡按胡琼改为名宦祠,是贵州最早的名宦祠。由于名宦祠中所祀名宦除诸葛亮外陆续入祀贵州宣慰司学和贵阳府学名宦祠,嘉靖时(15321534)贵州巡抚改名武侯祠,专祀诸葛亮。南明永历乙未即1655 年,孙可望攻占贵阳后命部将高恩迁建武侯祠,并在原址另建拱南阁和大士殿等,更名观音寺;道光时易名水月寺,也叫万佛寺,并新建了翠微阁,由 1828 年总督阮元所书匾额。民国时设甲秀小学于寺内,1990 年后陆续修复并改名翠微园。其中高恩 1655 年所建拱南阁仍存,正脊上题字清晰可辨,是贵阳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甲秀楼:明嘉靖中期(1548 年前后)著名教育家马廷锡创建,初名栖云
9、亭,是马廷锡吟咏讲学之所。1597 年贵州巡抚江东之把亭子所在石矶改建成奋鳌状并取名鳌头矶,重建亭子并改名会心亭,但尚未完工江东之就去职。1607 年贵阳士绅许崇德等把堤和亭续建完工,亭子扩建成3 层,新建石桥 5 拱,并在亭内专祀江东之,亭子因此改名江亭。明末总督朱燮元在平定安邦彦、宋万化叛乱后,把江亭改名来凤阁,取凤凰来仪之义。1689 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更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 、 “秀甲黔南”之意。1909 年毁于火,巡抚庞鸿书重修。1981 年修缮并增建月5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昌阁:位于贵阳老东门,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96 年) ,清康熙时(16881669) ,总
10、督卞三元等重建,1692 年巡抚卫既齐重修,雍正、道光时两次大修,民国时为驻军和机关所占。现存主体建筑为康熙时(1688 年)所建,是贵阳现存罕见清初古建筑之一。19831988 年陆续修缮并对外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明祠:位于贵阳城东扶风山上,始建于清乾隆时 1757 年。扶风山初名螺丝山,因为石头如螺旋而得名,1794 年开阳进士何锦在山上建清淑阁并改名扶风山。清嘉庆时开阳乡贤翰林院编修何泌(何锦孙)增建字冢(惜字塔)和仓圣楼等,1819 年贵州学政张輶等创建阳明祠,1878年唐炯等重修。1980 年以后陆续修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慈桥:横跨贵阳城南隅小车河上,始建于明初。由于与建文帝遁迹贵州有关而讹为太子桥,是贵阳城区仅存的唯一与建文帝有关的文化遗存。1506 年,镇守贵州太监杨贤重建并改名杨公桥,明清时期是贵阳至惠水交通要道上的重要桥梁。1929 年贵惠水公路改道后其交通功能基本废弃,但至今仍在使用。 (作者单位为开阳县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