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左传》.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3626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左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左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左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谈《左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谈《左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浅谈左传【摘 要】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隐公元年至哀公十六年共二百多年的历史。通过左传 ,不仅可以了解春秋各国的历史,而且可以读到很多重要思想论述,笔者印象深刻的是民本思想及有关于“礼”的论述。 【关键词】左传;民本思想;“礼” 一、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政局动荡、经济变革导致了人们思想意识的变化,因而当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的重要性,并认为得民者得天下,可见当政者开始注意人的存在和价值。商朝统治者奉行帝祖崇拜观念, “王权”靠神权来保证,王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皆来自“天命” 。西周统治者在总结商亡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依然把上帝视为至上神,继承殷代关于上帝至上权威的观念,另一方面

2、,认为“天命不常” ,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从以往的尊天、尊神思想,逐渐转化到“民为神主”的观念。 这种观念在左传中就有体现:桓公六年,随国季梁向随侯进谏时提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认为人民是神灵的主宰,圣明的君王应该先使人民安居乐业后才致力于祭祀鬼神,很明显的体现出了一种重民轻神的思想。 庄公十年,齐师伐鲁,曹刿请见,问:“何以战?”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庄公说大2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查,但一定按照详细情况处理。曹刿认为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一点作战。从中可以看出,体察民情可以赢得民心,

3、并以此团结起来抵御别国入侵。 庄公三十二年,虢公设享礼祭祀神,请求神赐予其疆土田地。史嚚曰:“虢其亡乎!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神依人而行,体现了一种“民本”代替“神本”的思想。 僖公十九年,宋襄公派邾文用鄫子祭祀次睢的土地神,想以此来使东夷归附。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这里子鱼劝谏宋襄公不能用人来祭祀,认为人是神的主人,体现出了重人轻神的民本思想。 春秋时期的民本思想来源于敬天保民思想,却改变了保民思想的“君为邦本”观点,君依赖于民而存在,民

4、重而君轻,得民者得天下,故民本思想是统治者的得政之基。比如: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占卜迁都绛地的吉凶,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民既利矣,孤必与矣焉。 ”可见,民本思想的核心是民,君因民而存在,君的价值在于以民利为己利,而非鱼肉百姓。 春秋时代正处于将天道转到现实人道、从重神到重民的转型时代,儒家憧憬王道、仁政、 “民为邦本” 、 “使民以时” 、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正在应运而生。虽然左传中所宣扬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为统治者3立言,但是同时也规劝统治者要顾及民心,反对暴政害民,强调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社会进步意义。 二、

5、“礼” 左传自始至终贯穿着“礼” ,我们常常看到在解经过程中出现“礼也” “非礼也”或者通过“君子曰”的形式对礼进行强调、评价。虽然处在春秋这样一个动乱的时代,我们却发现,这也恰恰是礼隆起的时代。 隐公八年,郑公子忽迎娶陈国妻子妫氏,先配而后祖。妫氏陈鍼子曰:“非礼也,何以能育?”桓公十八年, “女友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 ”这里讲,要先拜祖然后才能结婚,男女有家室相处要相互尊敬。可见,这里的“礼”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矩,做事的礼节。 又如,桓公三年有讲到:公子翚如齐逆女,修先君只好。齐侯送姜氏,非礼也。而后又为我们讲述了关于出嫁的有哪些人去送的规矩,齐国把女儿嫁到鲁国,应该有卿

6、护送,不应该有齐侯亲自护送。这是各个诸侯国之间相处的礼仪。 隐公十一年,君子谓:“郑庄公于是乎有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量力而行,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从这里可以看出,礼不单单指某种仪式,而是具有现实功能意义的。 我们知道,礼在先秦早期主要是指人们行祭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在西周时,礼的应用范围开始有了较大的扩展,春秋动荡的时局加剧了这种扩展。让笔者感触最深的是这其中体现了关于“礼之质”与“礼之4仪”的区别,或许这是“礼”的新发展。 昭公五年,公如晋,从郊外慰劳到赠送货物,都做到了有礼。晋侯认为其精通礼,晋臣女叔奇却不以为然:“是仪也,不

7、可谓礼。 ”他认为礼应该是指保有国家、推行政令、不失去百姓为目的的礼。而昭公所奉行的只是仪式之礼,并不是真正懂得礼。然后,他有列举了昭公的失礼之处:鲁国政令在私家;有子家羁不能任用;触犯大国的盟约;欺侮小国;把别人的危难作为利益,却不知道自己也存在危难;公室的军队一分为四,百姓靠三家大夫养活;民心已不在国君,而国君不考虑后果;作为一国之君,危难将来,却不忧虑他的处境,等等。 由此可见, 左传区别了“礼”与“仪” ,呈现出对礼的新认识。昭公为季氏所逐,不能守其社稷,却反而对仪式细节斤斤计较,根本谈不上“知礼” 。可见,这一时期,礼已经不仅仅是外在的仪式,更关注内在的精神。 鲁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

8、与楚人战于泓,宋人已经排列好,楚军还没有完全渡河,司马向宋襄公请求趁对方还没全部渡过河来就攻击他们。襄公曰:“不可。 ”楚国军队渡过河但是还没拍好队列,司马又请求下令攻击,宋襄公曰:“未可。 ”结果等楚国军队摆好队列才下令攻击,宋军大败。宋襄公却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 ” 这里体现了各国之间的一种战争礼,在这里,宋襄公的行为貌似遵守礼,实则是不懂战争。他把礼当成了一种外在的固守规范,不懂得变通,以至于战争大败,实在可叹可惜。礼之“仪”固然不是不重要,但5有时候,若真的不懂礼的实质内容,即使恪守礼的仪式,也是徒劳无用,没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9 月. 2 杨阳.王权的图腾化政教合一与中国社会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年 1 月. 3 刘泽华,葛荃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年 4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