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66981 上传时间:2019-03-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清镇东门正街的凤梧书院清镇在清代,系属安顺府管辖的县,有关学校书院的建置、相关史志的记载均列入安顺府属之中。现今,清镇已作为县级市归属贵阳市。 清镇书院的建置,就贵州全省而言不算太早,在清中期稍后的道光初才始有建置。清道光四年(1824 年) ,清镇知县山东聊城人杨以增捐?首倡,于城内东门征得隙地一块创建书院,工竣,题名“凤梧书院” 。杨尝亲临书院,为生童授课解题,不惮其烦,备受学子尊敬。然当时书院是属草创,更无固定资产,所以师生的束修膏火尚无着落。于是当道决定,由县里官员和各界人士捐助,不过捐助多寡不定,所以还是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师生的教学生活所需。事隔一年,杨以增离任,高中谋继任知县。高甫

2、到任即亲临书院,得知书院面临经费困难皆因无固定学产所致。于是慷慨解囊,捐出己俸二百余金,购得田土数丘,年收租谷七十石,全部作为师生的束修膏火之资。 至道光八年(1828 年) ,陕西蓝田人进士侯大受擢任清镇知县。侯一贯治学严谨,学问博洽,史称其援笔即可成章,落落可数千言,以培植人才为首务,且爱士若渴。每有学子前来请教,侯即谆谆训诲,循循诱导:读书人当以“立品”为首务,以学做人为第一义,为此而立身行事,方无大妨碍;如果假“士人”的牌子去行招摇撞骗,我将严惩不贷。不仅如此,侯在清镇任职期间尤为体恤民情,断案公正严明,决不徇私枉法。且常微服私访,除暴安良,善政尤多,清镇民众多有“侯青天”之2誉。道光

3、十九年(1839 年) ,辽阳拔贡出身的王存诚(贵阳府志作王存成)署清镇县事,同样以兴文教育人才为己任。除增加凤梧书院的膏火和学生的每课笔墨费用外,还拨一笔专款作为成绩优异学子的奖赏。公余之暇,经常散步至书院与诸生交流,常勉励诸生:读书之要,首在立品,必须先器识而后文艺。可谓训迪周详,勤恳备至。当时清镇市民“莫不畏威怀德,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 ”而且地方士习丕变而严于自持,风俗淳而勤俭共励。王存诚出任知县不到两年,竟于次年六月病故于任上,殊为可惜。 早在王存诚任县事的前一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 年) ,山东金乡人周潞任清镇知县。当时凤梧书院创设仅十余年光景,堂宇斋舍的建置尚不够完备。于是

4、周潞主动捐俸三百余金,首先增修斋舍若干间,略有节余,即作为增加生童的膏火之资。于是生童的生活也多少得到一点改善。第二年周潞即调另任,由王存诚接任。王病故后不久,周潞又复署清镇知县事。道光二十三年(1843 年)周潞又为书院增加经费而继续努力。他带头倡捐,得到多方响应,很快共集得八百余金,购置了一大批田产,每年可收租谷八十余石,保证了书院相对稳定而较为丰富的办学经费和师生的膏火之资。 咸同时期,太平天国石达开部进入贵州后,伴随贵州当地少数民族起义的兴起,贵州的众多县市时局一直动荡不安,清镇也不例外。同治四年(1865 年) ,凤梧书院终于在农民运动攻打县城的战火中,所有房舍器物全部化为灰烬,仅存

5、一片废墟基址,莘莘学子也各自逃命自寻生存出路。 3书院的荒废长达 20 余年之久,一直未能复其旧观。直到光绪十八年(1892 年)湖南零陵人进士胡璧署清镇知县,下车伊始,见书院荒芜的废墟基址感慨万端。地方父母之官,当以振兴黉序,作育人才为首务,于是以捐廉一百金为首倡,广招僚属绅民解囊捐输。同时变卖战乱后的部分绝产,召集原学校的两位教官刘耀南和易万春,会同邑绅傅士美、舒吉堂,着力厘清书院原有资产田土,并董理书院的复兴建设事宜。在清镇各方人士的支持下,仅仅历时七八个月,一所全新的书院宣告落成。计有头门 1 间,二门 3 间,正房 5 间,讲堂 3 间,左右斋舍共 20 间;另有礼堂、藏书楼、掌教居

6、室、厨房等,以及各种祭享器物、教学用品,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周围僚以土墙,整个工程耗资一千八百余金。又以余款四百金另行修建沿街房舍 16 间,出租以收取租金作书院以后维修费用。同时又将东山寺的庙产租谷每年划拨八十石,以增益书院的膏火费用。 书院复兴建成后,仍名“凤梧” 。并立即敦聘主讲一人,由生员中公选斋长二人,一人司职“出纳” ,负责管理后勤生活财务等事务;一人司职“图书” ,即负责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书院每月课试一次,对成绩优异者还要分等级予以奖励。正规生员具体分为:超等,奖钱六百文,特等四百文,一等二百文,童生上等取四百文,中等取二百文。书院规制也日臻完备。 凤梧书院最有影响的,要数其藏书楼

7、即图书馆的建设和收藏图籍的规模。先是在书院复兴修建时,就在大礼堂之后兴建了一座颇为宏敞壮观的藏书楼。不过当时典籍收藏尚属空白。至光绪二十五年(1899 年)4清镇知县张藻捐俸二百余金,广为购置经、史、子、集各类图籍 1000 余册。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载,这批图籍除“集”部不够完整外,其他如经、史、子三部分可谓基本齐备。是时乡贤邑绅举人张绍銮被礼聘为书院山长,对知县张藻于地方文教无私支持的义举感佩至深,欣然命笔作凤梧书院藏书记一篇,并勒石镌碑立于书院之内,以垂不朽。记的内容现今仍然保留在民国三十七年所修的清镇县志稿中。同时又将全部图籍整理编目,即凤梧书院藏书目录 ,仍由志稿全文著录。 随着清

8、政府第一个新学制和“废科举、兴学校”诏令的颁行,其中就明文规定,将全国各地的书院一律改为新式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 ,凤梧书院也就顺理成章地由知县李家兰改办为高等小学堂。因颁布的办学章程与政府颁行的学制多有出入,首届学生未及毕业即告停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知县斌术重新将其改为高、初两等小学堂,即进行正常教学,曾毕业高、初等生各一班。辛亥首义,民国以降,学堂仍得以继,只不过改称学校罢了。日后的时局动荡不安,变乱无常,学校常成为驻军之所,秣马之场。学校的基本设施尤其那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图籍遭受到严重破坏,损失相当惨重。迨到上个世纪 30 年代,清镇建立了中山公园图书馆,有关部门对原凤梧书院的藏书进行清理,已所剩无几且多残缺朽损,不过还是将其转移至中山公园图书馆中。当时有人士提过,应该尽量设法尽快将损失的部分购补入馆,以示完璧。同时也是对张藻、张绍銮等对地方文化教育事业作过一定贡献的先贤的一种纪念。 5后世当道对于购补之事做了没有,或补了多少?至今尚难料定,因为随时代的更迭,人事的沧桑,中山公园的图书馆早已不复存在了。至于以凤梧书院所改的学校,虽然历经风雨沧桑,但一直相对更为完整地保留下来且不断壮大发展,对清镇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持续不断地作出贡献。 (作者系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