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刍议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三大隐喻摘 要:柏拉图理想国一书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思想,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借以哲理思辨与图表分析的方式旨在对理想国中的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与 noble lie 进行分析,以新的视角审视理想国一书中理念世界、表象世界、最高形式的善与其启蒙思想。 关键词:太阳之喻;线段之喻;洞穴之喻;柏拉图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069-02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以“正义”为主线,以追求永恒的理念“真善美的统一”为最高目标111,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正义、智慧、勇敢、节制的理想城邦的
2、画面。 理想国一书涉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的思想2164-165,对人类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本文旨在对理想国中太阳之喻、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隐喻进行分析。 一、太阳之喻“善”是智慧的最高点 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是“最大的知识问题”335,没有人在理解善之前能够理解正义和美。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正义和美怎样才是善,就没有足够的资格做正义和美的护卫者4。 柏拉图将太阳比作“善的儿子”5,把视觉比作理智,把可见事物2比作可理知事物。善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知能力。善是真理和知识的源泉。真理和知识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们臣服于善,它们虽是相,但是却是相的相,
3、即善的某个个体,它们分有了善这一个相,却不是善这个相本身。这就好比眼睛和光线可以让人看见世界万物,它们是太阳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具体存在,而太阳本身无法直视,只能通过形象去感受。如图 1。 由于比喻修辞的不确定性,它与实体事物永远存在不同,因而造成学者们的不同理解,引发诸多讨论,间接使得太阳喻成为理想国的三大比喻之一。纵观全书,柏拉图并未对善和太阳之间的具体关系做详尽的叙述,而是给人们留下一个以供讨论的大纲,并且以太阳喻,为线段喻和洞穴之喻埋下伏笔。 二、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柏拉图的理性启蒙思想 陆尔奎先生于辞源一书中指出,启蒙是“开导愚昧,使之明白贯通。也指教导初学”6。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正是柏
4、拉图援借形下经验而意味形上反思的理性启蒙之作7。 洞穴之喻大致是说:假设有一批囚徒从小就被铁链束缚、困在洞穴中,他们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唯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3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目眩,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
5、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1227。在洞穴之喻中,一个至关重要的行为便是“看”6:从解除桎梏并转头后,从看水中的倒影到看事物本身,从看夜里的天象到看见太阳本身。这种不断地“看” ,即为被遮蔽的理性不断开显、澄明,为理性启蒙。 柏拉图借由线段之喻,对“看”做了进一步的诠释,指出理性的启蒙是一种梯度上升的线性过程8,如图 2。 柏拉图将世界划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如何理解一个世界的两个部分呢?用一条线段来看作整个世界,然后按照不同的比例将这条线段分为表象世界和理念世界;进一步划分,将现实世界的这一段再分为两个部分,即影像和可感物
6、(人类能亲身感受到的事物) ,同时,理念世界的这一段也分为两个部分,即数理对象(算学、几何学所研究的对象)和善的形式。 如果说洞穴之喻是理性启蒙的形象描述,那么线段之喻则是这种描述的理论阐发。在困于洞穴,是“表象世界”中的黑暗的、没有理性自由的、想象层面的生活,极其可怕而可悲。相反,如果解除禁锢,走出洞穴,背弃“可见世界”的意见,那么在“善的理念”关照之下,灵魂的理性才足以去直面“可知世界”里的真、善、美,并使自己真正自由。从认识的维度来看,理性启蒙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扬弃的动态过程。4线段之喻与洞穴之喻形象而逼真地相互映现,展示了灵魂的理性不断澄明的梯度递增过程。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工具理念盛
7、行,人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道德生态危机,人类也正需要进行一场新的理性启蒙。面对此类问题,回溯并树立柏拉图的经典理性启蒙思想,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Noble Lie谎言的正当性 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以腓尼基人的传说列举了一个“Noble Lie”(高贵的谎言):人们虽同为一土所生,彼此是兄弟,却又有根本的不同。只因老天在铸造他们时,在有些人身上加入黄金,因而其最可贵,为统治者;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白银;在农民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铁和铜。人们应当根据老天的分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苏格拉底认为:“(Noble lie 的)影响是好的,可以使
8、他们倾向于爱护他们的国家和他们相互爱护。 ”2151 据此赋予了高贵的谎言以正当性,使之广为流传。 然则,所谓的高贵的谎言,涉及诸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从谎言的实质“欺骗”入手,欺骗与撒谎为公认的失德之事,缘何堪称“高贵”?如若“高贵”涉及特殊界定,那么所指“高贵” ,是指说谎的主体(统治者)高贵,还是说谎的目的(实现有序的社会控制)高贵?谁,有资格撒这样的谎?谁,是谎言所针对的听众? 其次,从政治实践的角度而言,政治统治是否必须完全真实,绝不能欺骗民众?如果允许政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欺骗,那么可以进行欺骗的条件是什么?维护被统治者的利益而进行的欺骗,是否天然具有正当5性?还是,只要是进行统治,便可以肆意制造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