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创新型人才的凝聚机制研究摘要: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当前许多城市选择的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创新型城市建设离不开创新型人才的参与。通过分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义及创新型人才在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作用,提出从三个方面培养和凝聚创新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企业对创新人才的凝聚机制、强化政府对创新型人才提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创新型人才 人才培养 凝聚机制 1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是很多城市选择的
2、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模式,更是政府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1.1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柱。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更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国要在 2020 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率先发展以及辐射带动是创新型城市的优势,由于其集聚了创新资源,因此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需要一批试点城市率先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以为国家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因此,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而言,创新型城市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 21.2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自主创新是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根本途径。由于创新
3、型城市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能够有效的引领传统产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由于创新型城市能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科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 1.3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探索城市发展新模式的内在要求。我国城市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市场化和国家化的深入发展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发展面临的技术含量低、产业结构失衡以及生产方式粗放等问题。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迫切要求,更是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积极实践。 1.4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促进国家创新体系过程的关键环节。在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中明确规定:加快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为有效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型人才对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作用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不仅仅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条件因素,更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大会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加紧建设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1 32.1 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驱动基础。创
5、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导向,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体制以及文化等创新要素,但是在众多创新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驱动基础,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人才的创新。 2.2 创新人才为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线,其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企业创新三方面,但是无论任何一个方面的创新都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因此,创新型人才是支撑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 2.3 创新人才为营造城市创新文化环境提供保障。近年来,虽然我国稳步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无论是城市的创新能力还是经济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关于创新的传播与扩散以及环境建设等进展相
6、对还是比较缓慢。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长远角度来讲,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就是建设城市文化环境,而其关键的要素就是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尊重首创精神并且能够营造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因此,由这样的人才构成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发展。 3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凝聚机制 3.1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体制和模式的创新,要想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转变教育的观念,同时还应当正确的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应当树立“学生为本,精心育人”的观念,教师应当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同时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
7、性发展4以及潜能的发挥。教师要做的就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把更新教育观念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首要任务,只有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得以实现。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制和制度。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保证。创新的高校体制和制度包括:首先是创新教育管理体制,通过完善和创新学校的运行机制,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硬件基础;其次是创新办学体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加大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力度,培养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实际创新能力,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2。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 探寻
8、特色化办学的途径,走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三是创新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在制定各种考核方式、考试内容以及评分标准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特长进行,做到因人而异。对于综合表现突出的学生除了给予成绩奖励意外,还应当为其颁发创新证书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创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第一,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整合现有教师队伍的构成;第二,为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应当鼓励并且为现有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以此为实践创新提供铺垫,教师参与实践可以采取挂职或者阶段性实践的方式进行;第三,为了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高校还应当制定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在教学考核中运入科研和实践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