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国第一家乡村医院简陋的草屋,朴素的衣着,灿烂的笑容,绽放的青春每当翻看这张略已泛黄的照片时,思绪便会回到那个遥远的年代 1958 年正月 16 日,春节的气氛尚未消散,平坝县高峰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人员贵阳医学院(含学院和附院)下乡劳动锻炼队。 此前一个月,学院党委就作出决定:由学院和附院联合抽调人员,于春节后到平坝县高峰区下乡劳动锻炼。得知消息后,就像当年踊跃报名参加志愿军那样,我也递交了下乡申请书。经组织批准,一支由 50 多人(学院教师和附院临床医护人员)组成的劳动锻炼队宣告成立。当时我在附院妇产科工作,有幸成为其中一人。队长是贵阳医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万占魁。 这天清晨,细雨?,寒风剌
2、骨,而附院大门口却是热气腾腾。我们肩背背包,手提行李袋整装待发。院、科领导与我们一一握手话别。之后驱车 3 个小时,来到了穷乡僻壤的高峰区。 劳动锻炼第一课,是要建设一座乡村医院。这对于拿惯听诊器、手术刀的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高峰区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我们放下背包就投入到紧张的选址、设计及备料工作之中。上山砍伐树木,然后人拉肩扛运到工地;我们用锄头开挖基槽,将泥土夯实筑墙;我们去到杂草齐腰的山坡,划竹片割茅草盖房为了提高建设进度,各小组间相互开展了劳动竞赛,大家忘我劳动经常加班至深2夜。在劳动中,有人跳进冰冷的河水运送木料,手脚冻得麻木以至出现休克。队员手上都打起了老茧、
3、肩膀皮肤磨破、衣裤被荆棘划破就是依靠这种最原始的作业方式,我们居然提前两天完成了建院任务。通过建院劳动,队员中不少人成为熟练的木匠、篾匠、设计师和泥水工师傅。 医院竣工这天,我们欢呼雀跃,簇拥在贵阳医学院高峰医院的招牌前合影留念。晚餐时,我们以茶代酒庆贺医院落成。当年,人民日报曾就此事在头版头条发表评论员文章,将之赞誉为“我国第一家乡村医院” 。医院呈凹字形,面积约 200 平方米。正房入口处是门诊室,往里走进去就是住院病房,设有病床 6 张。右侧厢房是手术室,就在这间设施简陋的手术室里,我和赵崇藩大夫用煤油灯和大电筒照明,为农民做过一例阑尾切除术。左侧厢房前后共分 3 部分,前面一间是药房并
4、化验室,中间是女寝室;后面一间是男寝室。房屋三面包围,使得医院大门前形成一块空地,我们每天就在这里蹲着用餐。厨房建在医院后面一条小河边上。河水清澈见底,岸边柳枝随风飘荡。傍晚时分,我时常在这里拉琴,与大家一起歌唱红莓花儿开 。 医院建成后,分别由内、外、儿、妇各科抽调医生、护士各一名,再加上药剂师、化验员各一名,在万占魁主任带领下负责留院开展各项诊疗工作。其余人员则按每 4 人为一个组,分别奔赴各生产队与农民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我和杨天恩、谭树效、王以德编在一个小组,在组长杨天恩的带领下,我们背起背包沿着崎岖山路步行了一个3小时,才来到地处半山腰的白岩寨。我在贫农刘大妈家里吃住。 此
5、后,每天风里来、雨里去,跟随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是挑粪施肥、下田栽秧,还是车水抗旱、挥镰割谷,到处都活跃着我的身影。 刚参加栽秧的时候,我很是羡慕农民们娴熟的栽种技术,他们分秧均匀,栽种速度极快,秧苗栽在田里横成行竖成排。而我站在淹没小腿的秧田里首先感到的是寸步难移,栽出来的秧苗弯弯曲曲,自己看了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令人难受的是,腰肢弯曲不到半个时辰,我便感到身体无法直立,更不用说到了晚上躺在床上,腰胀背痛让人彻夜难眠。 驾牛犁田本是男人的事,有一天我居然非要生产队长教我一招。正当我卷起裤脚刚刚跨进水田时,那条水牛却昂起头来向我“哞”地叫了一声,慌乱之中我脚一滑就出师未捷人先摔倒。收工
6、路上,大家都笑谈:阿芳今天是在学习“牛滚田”了! 人民公社的春风似乎一夜间吹遍祖国大地,高峰也挂起了公社的牌子。不论田间还是地头,人们都在兴奋地憧憬着“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和“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生活来。在我想象中,人民公社一定如同苏联集体农庄那样,秧苗不用人工栽,收割就用康拜因 就在稻谷灌浆的时节,天公好像故意要跟我们作对,接连几个月滴雨未下,高峰全境田土龟裂,人畜缺水。看见稻谷在阳光的炙烤下低垂着头,我们心急如焚。很快,一场“抗旱保苗夺丰收”的战斗打响了。我们吃、住在田边日夜奋战,依靠人挑、马驮以及水车车水向秧田紧急“输液” 4金秋时节,风吹稻香满村寨。手捧沉甸甸的稻穗,我们所有的辛苦、劳
7、累和伤痛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农闲时间,我们还投身到栽种试验田、农具技术改造、修筑区乡公路和培训农村卫生员的工作之中,还带领卫生员到平坝县医院去参观、实习。 转眼间春节又要到了,我们即将结束锻炼返回贵阳。临行前天晚上,刘大妈煮了一碗蛋花,蒸了一盘老腊肉为我们 4 位“农民”饯行,这是她特意留存备用的。吃饭期间,刘大妈用黝黑粗糙的手拉住我一再叮嘱:回到贵阳后不要忘了白岩寨,这里还有你的家。 一年的下乡劳动让我练就了“四不怕”:不怕脏和臭、不怕太阳晒、不怕风吹雨打、不怕蚊虫叮咬,真切体会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学到了一些农业生产技能,还与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最令人欢欣的是,经过评议,我取得了“农民资格” 。 回到医院不久,我和多位同事分别晋升了职称或职务,在医疗战线上敬岗爱业奉献力量。 随着岁月的流逝,很多往事渐渐被拂去历史的烟尘,让人们对“下乡劳动锻炼”有了新的审视。即便如此,我仍然将下乡锻炼视为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此后,我又曾两次参加巡回医疗队,给农民朋友送医送药送去温暖。 光阴荏冉,如今我已年过八旬,白岩寨想必也更加美丽富饶了。看着照片上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我的心又回到了高峰、回到了白岩寨 5(作者单位为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