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8166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自提出之后,关于该领域的贸易理论研究逐渐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重视。学者们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生产性服务贸易能够增加制造业中知识、技术密集型要素投入;服务外包可以使制造业将资源集中于最有竞争优势的环节;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可以改变价值链分裂的格局。国内学者提出了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贸易;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89-04 日本学者并木信义(1

2、990)指出:“国际竞争中相互角逐的是制造业产品,而服务业则在制造业的背后,间接地规定着制造业的产业竞争力。 ”诚然,制造业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把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软性生产资料正在大量进入生产领域,对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不仅来自于制造业本身,更重要地取决于其高级要素生产性服务的投入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 一、概念与诠释 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也称为生产者服务业,最早由Machlup(1962)提出,并将其归结为产出知识的产业。美国经济学家Greenfield(1966)从服务对象角度

3、界定生产性服务业,强调生产性服务部门服务的对象是需要继续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生产性服务本身只是中间投入而不是最终产出。Browning & Singlelman(1975)从功能角度将服务业细分为四大类(生产性服务、社会服务、信息服务和个人服务) ,并认为生产性服务具有知识密集特征,能够为客户提供转型服务。Juleff(1996)称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依赖并服务于制造部门的产业。Stull & Madden(1990) 、Coffey(2000) 、李江帆(2004)强调了生产性服务的“中间连接”角色,不同于消费性服务最终为个人或家庭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连接的是企业并为企业进一步生产其他产品或服务

4、而提供中间投入。总结来看,学者们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主要是基于服务业的功能来阐述的,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指那些主要为满足中间需求、向外部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投入品服务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通常具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特征。根据学者们的观点,生产性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广告、建筑、咨询、教育、保险、信息、银行、法律、租赁、专利、软件、电脑、旅游、运输等方面。 生产性服务作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黏合剂,是先进工业化国家后期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因而生产性服务贸易也就成为服务贸易的重要内容与发展趋势(余道先,2010) 。Markusen(1989)是最早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学

5、者,其认为相较于产品贸易,生产性服务贸易在获得贸易上要更容易一些。Francois(1990)强调,在专业化进程中对劳动分工和报酬递增作用更加明显的服务贸易为生产性服务贸易。按照郑春霞、陈漓高(2007)的观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贸易就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庄丽娟、陈翠兰(2009)首先定义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认为给生产者提供中间服务投入的行业为生产性服务业,进而生产性服务贸易为这些部门的对外贸易。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有关生产者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国内外已有学者就生产者服务贸易自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一

6、)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1.基于分工视角的理论研究。Ethier(1982)在 Dixit 和Stiglitz(1977)的框架下研究指出,某些国家虽然既不存在技术上的比较优势,也不具备要素禀赋优势,但是如果能够增加中间投入品的种类,也可以内生出新的比较优势,从而改变该国在世界分工中的地位,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Markusen(1989)直接在模型中加入生产性服务投入因素,以此来剖析生产性服务部门推动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并且进一步提出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重要意义。Francois(1990)假定垄断竞争市场中专业化导致报酬递增,生产过程被细分为更

7、多的生产环节,生产者服务从纯粹的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从而提高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制造业效率。王菁和齐俊研(2015)在Marrewijk(1997)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生产性服务变量,构建了一个生产者服务贸易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提升的理论模型,分析结果认为,生产性服务作为一种高级的中间投入要素,其贸易的发展能通过人力资本的优化和高技术的溢出效应,占领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攫取高附加值进而提升制造业价值链。 2.基于竞争力视角的理论研究。Ochel 和 Wegner(1987) 、Illeries(1989) 、Coffey 和 Bailly(1991)从竞争力的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外部化问题。当面临

8、不确定性的时候,制造业企业通常会通过外购、分包等方式来分散风险,以将资源集中于最有优势的环节,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签订合约、外购服务形成的“半结合”式的非完全市场化组合形式(如企业联盟、分包等) ,可以使原生产单位既具有一定效率又能在竞争方面保持灵活性,而且能更加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Markusen(2005)构建了一个关于早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中间投入的垄断竞争模型,通过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国内的熟练劳动力有部分均衡的替代效应;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为本国最终产品提供了更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1.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可以提高制造

9、业效率。Hodge 和Nordas(2001)实证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进口生产性服务产品,将导致本国的生产、制造及服务部门的生产效率都大大提高。Nicolett 和 Scarpetta(2003)利用分产业数据检验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两者正相关。Amiti 和Konings(2005)基于企业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中间品(包括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提高下游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Conway et al.(2006)研究发现,服务贸易开放度较高的 OECD 国家的制造业生产效率也较高。Hoekman 和 Eschenbach(2006)基于经

10、济转型国家的实证研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即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都存在明显的促进作用。Arnold 等(2008)研究了非洲国家的银行、电子和信息服务等具体服务部门的开放程度与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Tarr(2012)考察了东欧国家金融服务部门的开放与下游制造业生产率的关系,二者都得到了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能够推动制造业生产率提高的观点。樊秀峰、韩亚峰(2012)从价值链角度研究了生产性服务贸易和制造业分工的可能性,并就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对要素密集度不同的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和作用路径也不一致。蒙英华、尹翔硕(2010)基于中国

11、制造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进口推动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提升得更加明显;细分行业来看,其他商业服务进口、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口、专有权与特许权使用费进口和金融服务进口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通讯服务、建筑服务进口不仅不会推动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尤其是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面冲击最为严重。付晓丹(2012)研究了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的影响,发现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促动作用不明显,但是却能有效地推动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2.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可以提高制造业竞争力。Hansen(1990)对丹麦制造业企业进行了调研,

12、认为生产性服务的外部化能够降低生产风险和应对偶然需求,有利于企业更加专注于核心技术。Francois 和W??irz (2007)考察了 30 个 OECD 国家的服务进口和商业服务贸易对制造业出口的影响,他们发现商业服务贸易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进口显著增加了制造业的知识密集度和出口市场份额。Wolfmayr (2008)对 16 个 OECD 国家的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通过增加中间投入品的技术密集度扩张了制造业国际市场份额,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外包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和成本节约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业的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尚涛、陶蕴芳(2009)采用 VAR 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

13、法,实证分析了我国 19822006 年期间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与五类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程度的提高是推动各部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也会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当然这种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三、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根据学者们的观点,作为“制造业的高级投入要素” ,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从整体上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增加对制造业生产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的投入;二是服务外包使制造业降低交易成本,并将资源集中于最有

14、竞争优势的环节;三是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改变了价值链分裂的格局,促进形成空间集聚和规模经济。 基于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以及制造业的发展状况,诸多学者提出了通过了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来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汪素芹、孙燕(2008) 、王影(2013)强调政府应该转变观念,重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屈海群、宋芬(2011)也认为,国际贸易竞争的重点将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贸易转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制成品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余道先、刘海云(2010)指出,要正确看待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逆差,适当扩大资本、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产品的进口;优先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贸易

15、,带动服务贸易整体结构升级;大力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投向增长潜力大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部门。蒙英华、尹翔硕(2010)认为,由于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相对落后、规模较小、服务质量较差等不足,这些不足成为制约制造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中国当前还不具备提供大规模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的能力,而中国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型,尤其是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龙头的从制造业经济向现代服务经济的转变,一定时期内中国只能从其他国家进口生产性服务。成丹、赵放(2011)也认为,中国目前不具备提供高质量生产性服务的能力,因此他们支持通过从外部进口与高技术密集型中间产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以达到实现货物贸易出口结构优化、提高中间

16、产品相关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目的。樊秀峰、韩亚峰(2012)在文献中指出,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方式以及制造业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不同,为此政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优先考虑进口计算机与信息服务、通讯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等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较大的生产性服务产品;二是重点引进那些对制造业生产效率影响明显、关联性强的外资服务业,以使国内单纯的制造业集聚能够向集制造与服务功能的价值链集聚转变。李强(2014)认为,虽然目前的研究都表明生产性服务贸易开放对低收入国家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不像对发达国家那样明显,但是开放服务贸易乃是大势所趋。鉴于生

17、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存在部门差异, “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开放生产性服务各部门,这就需要政府熟悉本国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发展情况,知道哪些是竞争力较强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哪些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的生产性服务业部门。 ” 此外,对于我国如何通过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来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学者还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研究。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2011)强调扶植本国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该调整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政策,力求打造以本土企业为支柱的生产性服务业国家体系。王影(2013) 、屈海群(2014)认为,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关键还要靠自己,为此国家要鼓励技术创新,培

18、养和引进人才,并且国家政策上也应该加大生产性服务交通基础设施、数据传输、信息共享、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李强(2014)研究指出,由于目前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吸收能力不强,研发投入对生产效率的正向效应并不显著,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并不能把国外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技术直接转化为国内的技术。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效率,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产品的进出口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就关于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各个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的研究起步较早,而且也较全面。他们不仅研究了

19、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的正面推动效应,而且也指出了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负面影响。相较而言,我国的服务贸易研究不仅起步较晚,而且诸多研究都是集中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较少涉及生产性服务贸易,即便研究其关注的焦点也往往停留在服务贸易的正面效应方面。 总体而言,国内外学者都普遍支持生产性服务贸易可以通过各种机制和效应来影响一国制造业的效率及竞争力。但是从研究中不难发现:第一,目前有关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对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还比较薄弱,尚缺乏一个解析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内在机制缺乏系统阐释;第二,国内外研究都较缺乏从各细分行业角度出

20、发,来研究生产性服务贸易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第三,国外学者往往不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国情,因而难以提出相应的相关政策意见,而本国学者往往立足于国家的宏观视角,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而言,其提出的相关意见也就缺乏了实际操作性。因而,有必要从中国的具体实情出发,以某个区域的视角来解读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对制造业的效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从而改善该区域的状况。此为,我们将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并木信义.瑕瑜互见日美产业比较日美产业比较(中译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 2 James R.Markusen.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

21、s and in Other Specialized Intermediate Inputs 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9, (3):46-65. 3 Francois J.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Returns due to Specialization under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J.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0, (23):189-201. 4 曾奕,李军.生产性服务贸易的贸易模式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统计研究,2006, (5)

22、:12-18. 5 汪素芹,胡玲玲.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7, (6):11-17. 6 庄丽娟,陈翠兰.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动态相关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 (2):32-36. 7 王荣艳.东亚各国(地区)承接生产者服务外包的竞争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 (8):68-74. 8 蒙英华,尹翔硕.生产者服务贸易与中国制造业效率提升基于行业面板数据的考察J.世界经济研究,2010, (7):38-44. 9 余道先,刘海云.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与贸易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 (2):49-55. 10 顾国达,周蕾.全球价值链角度下我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方法J.国际贸易问题,2010, (5):61-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