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分析及深化研究【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两化融合”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其有力的加强了工业企业竞争力,加速了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理论研究和总结,归纳了我国“两化融合”的实质、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了若干建议,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的“两化融合”之路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两化融合” ;发展趋势;对策 一、 “两化融合”的实质 “两化融合” ,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中, “两化融合”是历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其实质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渗透、循环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直至赶超工业化水平,信息化和工业化进程由量的不断积累实现质的飞跃,
2、最终达到均衡发展、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 二、全国“两化融合”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革新带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模式变革 在信息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也将随之变革。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信息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使大批“无人工厂”成为可能。同时,物联网技术将促使制造业由传统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智能终端将大行其道,成为日常管理和办公工具。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将推进企业 IT 服务的外包。企业通过支付服务费给云计算服务商从而使用云平台软硬件,代替自行购买。云计算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有
3、利于大型企业管控所需数据,同时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门槛。 2.“两化融合”将从单一企业信息化向产业链、产业集群信息化发展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企业不能单一依靠自身资源,还需要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如供应商、厂家、分销商、客户等行成产业链协同。以实现及时生产为例,企业需要及时收集市场需求的动态信息,并完成企业信息系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信息系统对接,同时要与下游分销商信息系统对接。通过生成的无聊需求表(BOM 表) ,企业可以根据产品销售状况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产业集群发展日益迅速。在产业集群内建设电子商务平台等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信息化水平。 3.传统企业将向智慧产业
4、变革 智慧产业是指网络化、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程度较高的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相比,智慧产业属于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且具有较高的学习和应变能力,对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并提出智能对策。其智能化表现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生产经营智能化与反应及时化。商业智能系统(BI)等智能化信息系统的广泛运用将是企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三、中国推进与深化“两化融合”的对策建议 1.全方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两化融合” 加快构建国家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推进制度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政府加大
5、支持力度,出台有利于推进两化融合”创新的政策,引导全社会积极创新并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实施技术创新和改造,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智慧创新型企业。企业自身也应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投入,积极推进技术革新。加大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联盟。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为“两化融合”服务与攻克难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精通信息技术与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推进企业深化“两化融合” 。 2.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形成布
6、局合理、结构优化、技术先进的现代产业体系。深化“两化融合”需把握几个重点。一是在工业各领域和各环节广泛推进信息技术,形成全流程渗透、全行业覆盖、全方位推进的格局。二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如水利、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三是通过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的深化,推进重要业务系统的建设,使跨部门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成为可能。四是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如教育信息化、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文化信息化等,推动社会进步。 3.深化“两化融合”示范区、示范企业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进一步建设“两化融合”试验区、示范企业,并及时总结经验。继续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影响力大、实施意义显著的项目和企
7、业作为重点示范对象。通过“两化融合”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论坛、推广会等形式,并建立对应网络平台加强沟通交流与协同,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加快“两化融合”进展。 同时,推进“两化融合”的区域间合作与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要想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前进,走“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性能全面、操作简单、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很大程度上降低区域间信息使用成本,推进区域间信息互动和交流。如利用远程教育、新闻网络、数字图书馆等实现区域、政府和企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可为企业产品设计、工艺知道、产品检测、网络化制造等提供帮助,为区域和政府服务。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杨学山.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展望.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3杜昊,郑建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1(9):3-6 作者简介: 王梦曦(1992) ,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本科(硕士研究生在读),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刘通(1991) ,男,汉族,山东潍坊人,本科(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