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79961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我国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问题研究摘要:产粮大县是我国核心粮食产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通过对我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的分析,评价了产粮大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在梳理和探讨产粮大县当前面临的困难、问题以及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粮大县;贡献;问题;利益补偿机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08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我国政府于 2009 年制定并发布了全国新增1000 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 年) , 规划综合考虑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商品量、集中连片和水资源等因素,从吉林、黑龙江、内

2、蒙古、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四川、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湖南 13 个粮食主产省(区)选出 680 个县(市、区、场) ,从山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 11 个非粮食主产省(区、市)选出 120 个县(市、区) ,共计 800 个县(市、区、场,以下简称县) ,作为产粮大县进行重点建设。产粮大县是我国核心粮食产区,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力量。本文通过对我国县域粮食生产数据的分析,评价了产粮大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并在梳理和探讨产粮大县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提出对策建议。 一、产粮大县对国家

3、粮食安全的贡献 本文根据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20032013 年全国 2000 多个县(区、市,以下简称县)的粮食生产等数据,其中包括 704 个产粮大县和 1369 个非产粮大县。对应全国 800 个产粮大县名单,这里缺失数据的 96 个产粮大县为黑龙江农垦 55 个农场及各省的 41 个区。本文通过对这 704 个产粮大县和 1369个非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数据的分析阐述产粮大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即本文产粮大县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是 704 个产粮大县的数据,非产粮大县的分析数据对应的是 1369 个非产粮大县的数据。 从人均粮食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

4、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为 5140 千克/人,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为 2961 千克/人。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到 8248 千克/人,较 2003 年增长了 3108 千克/人,增长比例达到 605%;2013 年非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到 3538 千克/人,较2003 年增长了 577 千克/人,增长比例为 145%。2003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2531 千克/人,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460 个百分点。 从县均粮食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为 333 万吨/县,非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为 107 万吨/县。2

5、01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到 558 万吨/县,较 2003 年增长了 226 万吨/县,增长比例达到 674%;2013 年非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到 138 万吨/县,较2003 年增长了 31 万吨/县,增长比例为 294%。20032013 年,产粮大县县均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213 万吨/县,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380 个百分点(见表 1) 。 从粮食总产量层面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为 234507 万吨,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为 146175 万吨,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 611%和 389%。2013 年产粮大县

6、粮食产量增长到395655 万吨,较 2003 年增长了 158148 万吨,增长比例达到 674%;2013年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到 189195 万吨,较 2003 年增长了 43020 万吨,增长比例为 294%。201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增长到 675%,增长了 64 个百分点;而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比重下降到 325%,下降了 64 个百分点。20032013 年,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数量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115128 万吨,增长幅度比非产粮大县高出 380 个百分点(见表 2) 。 表 120032013 年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粮食生产水平比

7、较年份县均粮食产量(亿吨/县)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总样本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总样本200333311068184351399296134014520044069115621506281831969468152005432711742253666523206748658200645831206235970189327635070120074693118223807093031569503822008505312272532763423270653537200950901276257776494336565404720105395134127198028734670562142

8、01155031368277381090350175677620125558138128018190135367573442013557713822803824773538257513 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42013) 、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2014) 。 表 220032013 年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单位:万吨)年份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总样本 20032345066(6160%)1461748(3840%)380681520042864318(6441%)1582641(3559%)444695920053046360(6546%)1607088(345

9、4%)465344820063226398(6616%)1650427(3384%)487682420073303893(6713%)1617682(3287%)492157520083557344(6793%)1679229(3207%)523657320093583573(6723%)1747127(3277%)533070020103798189(6742%)1835578(3258%)563376820113874153(6742%)1872290(3258%)574644320123912894(6742%)1891013(3258%)580390720133926549(6748%

10、)1891946(3252%)5818494 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42013) 、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4) 。 注:括号内为产粮大县和非产粮大县的粮食产量在粮食总产量中的份额。 可以看到,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均明显高于非产粮大县,而且产粮大县是 2004 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取得“十一连增”的主要支撑力量。20032013 年,样本县粮食总产量增长 2011680,增长比例达到 528%;其中,产粮大县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达到 786%,非产粮大县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达到 214%,也就是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528%,这其中有 415%来自于产粮大

11、县,仅 113%来自于非产粮大县。此外,从提供商品粮的角度来看,2013 年产粮大县当年人口总计为 475904 万人,按全国居民人均消费粮食 1487 千克/人计算,扣除域内居民粮食消费总量 70767 万吨,产粮大县向社会提供商品粮 321361 万吨。产粮大县在国家粮食安全中的支撑地位更加突出。 二、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本部分主要从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及原因两方面加以阐述。 (一)面临的问题 产粮大县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产粮大县,财政穷县”的矛盾仍然突出 201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为 18504 元/人,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为 25972 元/人,产粮大县比非产

12、粮大县低 7468 元/人,低 288%;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为 41629 元/人,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为57440 元/人,产粮大县比非产粮大县低 15811 元,低 275%。从差距的变动趋势来看,200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与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的差距为 1191 元/人,2013 年这一差距扩大到 7468 元/人;2003 年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与非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支出的差距为 249 元/人,2013年这一差距扩大为 15811 元/人。在 20032013 年 11 年的时间里,产粮大县与非产粮大县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上的差距都扩大了 5倍以上。见表 3。 表

13、320032013 年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财政收入水平比较年份人均财政收入(元/人)人均财政支出(元/人)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总样本产粮大县非产粮大县总样本2003226893459928842479717282360809201090402143315118326245111340846295633201111950818267515282630266242258936591920121468962170581840233738325025284419342013185035259718224624416288574396500099 数据来源: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 (20042013

14、) 、 中国县域统计年鉴 (2014) 。 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分别指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 2 产粮大县利益持续流失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粮食实行低价统购,产粮大县做出了巨大的利益牺牲。在粮价日趋市场化的今天,虽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但由于面临国际粮价明显低于国内粮价的压力,国内粮食生产收益偏低,因而产粮大县在商品粮调出过程中,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和粮食补贴、地方政府投入的财力支持,以及农民付出的生产成本也有相当一部分随之流失,这使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邓蒙芝(2014)根据对河南滑县的调研情况算了一笔账,河南滑县 2012 年粮食产量 1378 万吨,用于

15、粮食生产投入的各类资金 69 亿元,每吨粮食含有补贴资金 5040 元,这就意味着每调出一吨粮食就有 5040 元补贴资金贡献给了调入地。齐海山和郭翔(2014)通过对吉林省粮食生产的调研分析指出,产粮大县每年对粮食生产的大量投入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农业要素补贴等,这些投入最终物化并分摊到粮食产品中,并随着商品粮的调出而逐年外流,但这些投入却未被计入粮食生产成本中,实际造成落后地区补贴发达地区的局面。 (二)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产粮大县需要集中耕地资源、财力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造成了发展非粮农作物和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机会成本损失,使地方财政

16、收入缺乏效益好的财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因发展粮食生产付出更多财力,从而导致“产粮大县、财政穷县”成为普遍现象。二是非产粮大县可集中土地、人力、财力等资源发展经济效益高的非粮作物和第二、三产业,地方财政增收渠道多,因而其与产粮大县在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财政支出上的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国家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仍然与其发展粮食生产的贡献与付出不匹配,特别是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够完善。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产粮大县粮食生产发展状况攸关我国粮食安全全局。由于农民种粮效益低,产粮大县政府发展粮食生产不但不能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而且还会因此增加财政支出,这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农

17、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近些年来,一些产粮大县的人均粮食产量已下降到全国人均水平以下。2013 年,浙江、广东、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六省产粮大县人均粮食产量分别为 3997千克/人、3454 千克/人、3885 千克/人、4331 千克/人、3995 千克/人、4273 千克/人,低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 4435 千克/人。实现产粮大县粮食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利益调节,必须着眼国家粮食安全全局,认真总结已有实践的经验,正视产粮大县利益调节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充分保护和调动产粮大县农民和政府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实现国家粮食长期安全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18、。 (一)坚持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原则 所谓公平合理,即是保证产粮大县不因集中土地、财力、人力、物力发展粮食生产而吃亏,保证农民在以同样的资源投入和劳动付出条件下不因生产粮食而比经营其他产业收入减少。在这一总原则下,对产粮大县县级财政的补偿目标应是通过综合补偿,使产粮大县的人均财政收入达到非产粮大县平均水平,能够基本弥补其发展粮食生产而造成的机会成本的损失,满足其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需求。同时,要把种粮农民作为粮食生产利益补偿的重点对象。农民是粮食生产的具体实践者,产粮大县粮食生产能力能否保持稳定和提高,最终还取决于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而在作物种植品种选择和各种生产要素投入日趋市场化的

19、形势下,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高低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种粮收益的多少。对种粮农民的补偿目标应是,在同等人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投入条件下,粮食种植不比其他作物生产收入有明显差距,靠适度规模粮食生产获取收入能够过上小康生活。此外,粮食主销区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受益者,按照公平、合理的原则,粮食主销区政府应同主产区政府共同承担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责任与义务。当然,实现上述公平合理的利益补偿目标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国家财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应把坚持公平合理作为构建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的宏观政策取向,并努力缩短实现上述目标的进程,以更好地发挥产粮大县在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中坚支撑作

20、用。 (二)完善中央财政补贴机制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和奖补力度,并将其与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输出量之间的联系机制化,使产粮大县政府对粮食生产的发展有充满希望的预期。对产粮大县农民种粮的各种补贴及动态调整也应使之机制化,让农民对通过种粮能够获得的补贴和收入心中有数,进而使其能够对从事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的意愿和长期的布局。同时,对农民种粮的利益补偿机制还应有利于鼓励农民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应用增产稳产技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参与农业保险等。其一,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是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前提,而今后随着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压力必然越来越大。因此,对农民种粮的

21、利益补偿机制应加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力度。其二,产粮大县在多年连续增产的基础上,今后要继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关键在于通过增强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单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种粮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的补贴范围和标准。其三,绝大多数产粮大县,农业种植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而农户仅靠自家不多的承包地种粮,其收入无法满足家庭开支需要,因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比例要高于非产粮大县。因此,国家应加大对产粮大县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而且既应包括对土地流入方的支持,也应包括对土地流出方的鼓励,以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加快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22、。其四,粮食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绝大多数产粮大县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种粮农民就会因严重减产而大幅减收。特别是实行规模经营的种粮大户,一旦出现大面积的粮食绝产绝收,就可能受到灾难性的打击。因此,国家应提高对产粮大县保费补贴标准,实现粮食作物入保全覆盖,保证理赔标准能弥补种粮农民因自然灾害而遭受到的大部分损失,具有尽快恢复生产的能力;同时,取消产粮大县地方政府承担的保险补贴部分。 (三)完善粮食主销区补偿机制 一是建议国家根据财力状况对粮食主销区进行分类,对财力状况较好的地区,可由其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承担现由中央财政支付给种粮农民的各种补贴,并将中央财政调减下的这部分资金用于扶持产粮大县

23、发展粮食生产。二是由国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粮食主销区应承担的利益补偿义务,并建立与粮食需求量相联系的动态调整机制。粮食主销区所承担的粮食利益补偿资金,纳入国家粮食利益补偿基金进行统一管理和分配。 (四)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农业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虽然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比较薄弱。可以预见,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即使国家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等综合补偿措施使产粮大县人均财政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绝大多数产粮大县的财力仍将无法满足粮食生产发展所需要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资金需求。因而,国家财政应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支持产粮大县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开展高产创建活动,改造中低产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使产粮大县能够保持粮食生产能力的稳定和提高。 (五)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支持力度 近几年来,许多产粮大县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财力支持,第二、三产业发展的速度还不够快,对本级财政的贡献甚微。国家应加大对产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