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代性视阈下的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研究摘 要: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形态,在现代性视阈下研究现代化中比较重要的城乡关系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基于现代性视阈下,通过分析中国城乡关系现状及相关政策,进一步对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进行研究,将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预期为产业、市场、规划、环境与体制政策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城乡关系;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7-0126-03 现代化发展研究很重要,而对城乡关系的研究尤为重要,而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形态,城乡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分工、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所以城乡问题终将在现代化
2、发展中得到解决。 一、现代性:个体群体新型结构及其文化制度之质态和形态变化 作为现代化思想理论形态的现代性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而不断深入和发展,随着中国社会走出传统、走向现代的趋势和特征越来越明显,理论界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关注思想理论内涵的现代性问题。“现代化” (modernization)是与“现代” (modern)概念及“现代性”(modernity)概念既相联系又相接近的概念。 “现代性”反映的是现代社会中人和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品质,它的反义词是“传统性” 。 “现代”社会是指充满了“现代性”的社会,它的反义词是“传统”社会。 “现代化”则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或
3、曰不断获取“现代性” 、摈弃“传统性”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现代性” “现代”社会看作“现代化”所要达到的目标,而把“现代化”看作是获取“现代性” 、构建“现代”社会的过程。 对于现代性,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把现代性看作一个具有强烈历史意识和时间意识的概念,用其表达一种新的时代性;有的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或社会组织模式;有的把现代性看作对历史剧变的一种特定的心理体验,即一种关于时间和空间、自我和他人、生活的各种可能和危险的体验;有的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精神气质,即敢于向传统挑战的批判精神、怀疑精神;也有的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如关于理性、自由、解放的允诺等“元叙事”或
4、“宏大叙事” ,还有的把现代性理解为自启蒙以来尚未完成的事业,强调现代性的潜在动力和解放功能。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特征与表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总体性概念。它既是指以启蒙运动为标志,以自由、民主、科学、理性为核心的时代意识和价值取向,也是指以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管理等为基本构成元素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内在要求;既是指祛魅化的、突出主体意识的生活态度,也是指按照现代化规律行事的行为方式。从现代化的思想理论形态,特别是价值层面来理解现代性内涵。西方现代化的思想来源于基督教的新教伦理,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逐
5、渐形成了西方现代性的理论特征。因此,现代化的过程既是现代性的思想理论逐渐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在这些思想理论指导作用下的结果。 城乡关系发展是与城乡发展现代化,与中国现代性问题息息相关的,在现代性视阈下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是值得的和必要的,在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之前需要在现代性视阈指导下,了解中国城乡关系现状和政策以此来有根据的分析和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 二、中国城乡关系现状 在现代性视阈下体察中国城乡关系现状,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在党的领导下农村经济发展迅速,成就显著,城乡尤其是乡村现代性发展较快。但在当前改革发展的攻坚
6、阶段,城乡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如何更好地促进城乡发展,探索适合新时期发展要求的城乡道路,成为我们当亟须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 首先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城乡二元各自封闭的社会系统和二元户籍制度。二元结构包括户籍、住宅、教育、医疗、就业、保险等十余种制度,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工业和城市成为发展中心,忽视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农村地区落后与城市地区,并在政策基础上形成了城乡差别对待,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形成二元壁垒。行政控制户籍管理阻碍城乡人口流动是二元结构的保障。在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
7、老、福利等方面严重失衡。当然,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维护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有关。同时在社会主义苏联的影响下,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随之衍生出了“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以维护人民政权和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形成和固化。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取代了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但已经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却依然存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格格不入,阻碍着社会经济发展。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很多混乱现象,为了
8、更好地维持秩序,国家出台了暂住制度,严格审批暂住证的发放,对那些申请不到暂住证的农民工进行遣返。这一制度的影响下,很多农民因为申请不到暂住证而被迫遣返,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严重挫伤了许多农民进城务工积极性。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在市场经济形成的关键时期,国家为维持市场秩序,大力扶持国企,对乡镇企业的发展严格审批和限批,使得开展得火热的乡镇企业开始受到限制,阻碍了乡镇企业的继续发展。这些都是在二元结构影响下,国家做出的二元政策,限制了我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延迟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其次,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的影响下,农村人口很难进入城市,被限制在落后的农村,
9、继续从事不发达的农业生产,中国的劳动就业分割成农村就业和城市就业这两大对立关系,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农村人口只能在农村就业,城市人口在城市就业,这些都制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动力和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使城乡之间人力资本不能自由流通,阻碍了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制约了城乡互动。 再次,城乡分割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在城乡户籍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城乡二元的教育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忽视对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滞后,政府把主要精力和资金放在农村地区,促进了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只能由村民自己筹集资金,教
10、师资源也严重匮乏,教学质量很差,农村地区的学校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形成恶性循环。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的福利待遇有着很大的差别,城市人口占社会福利社会保障 4/5以上,而农村人口的权利却几乎得不到保障,城乡居民的福利保障差距不断拉大,存在不公,使城乡居民差距日益变大。 此外,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现代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将使农村发展为城市服务,甚至出现牺牲农村以发展城市,使得农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发展,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生活、就业、收入、保障、教育等各方面相差悬殊,农业现代化就像“木桶效应”中的短板,影响着我国现代化的进程,没有农业现代化的现代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同时也制约着
11、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最终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还有就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在二元结构下,城市以剥夺农村发展已实现自身的发展,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差距日益拉大,想从农村居民转变为城市居民更有重重阻碍,农民在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无法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这种不公正,严重损害了社会公平,也成为积攒在农民心中的情殇, “不患贫而患不均。”长此以往,产生了众多不稳定因素和仇富心理,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无从谈起,只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社会的稳定和谐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城镇化、
12、中国特色工业化、现代化及新农村建设被逐步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束缚和枷锁,打破传统的二元结构成为人民和社会的呼声。 三、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 (一)城乡产业协调 第一二三产业以及农轻重比例和发展速度的协调。未来,根据城乡优势互补原则,从城乡两个层次统一考虑产业结构和地域结构,将形成既有分工又有联系的城乡地域分工和经济体系,逐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分治的局面。其中核心问题是将实现工农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重新组合和利益再分配,组建跨城乡、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形成利益集团共同体,将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结合,不以牺牲农村、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城市与农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三大产
13、业的协调必须以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为前提,三大产业的载体和依托是农村和城市,所以三大产业的协调必须充分发掘城乡优势,城乡互补点。 (二)城乡市场协调 以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和大市场原则,将建立跨城乡、跨地区和跨所有制界限的城乡统一市场(包括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以此来规范市场行为准则,反对不正当竞争,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贸易壁垒,打击欺行霸市、坑农行为和非法竞争,将实现工农衔接、城乡衔接以及农户与市场衔接。当前将建立起城乡劳动力市场网络,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协调工程的实施。劳动人事部门要改变过去只管城市就业,不问农村就业的偏向,统一管理城乡劳动就业,规范劳动力市场。城乡产品将实现在城
14、乡市场的充分交易,实现城乡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城乡市场的协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部分反映。 (三)城乡规划和建设协调 将改变过去就城论城、就乡论乡的城乡分割的规划和建设做法,把城市和乡村的居民点、工业农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建设。尤其对城乡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尤其对城乡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利用目前马上将出台的房地产登记制度,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摸底和了解,从而为下一步进行城乡土地统一规划做打算。城乡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化,也是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和不断进步的一个反映。对一些区域性基础设施,如水利工程,做到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 (四)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 目前,城乡环境
15、污染有以点到面扩散蔓延的趋势。未来将扭转城乡相互污染和转嫁的状况,将从城乡两方面进行努力,统筹安排有污染工业布局,统一协调环境整治和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改善一方面对于城乡居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同时对于城乡旅游观光进一步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对于城乡第三产业发展,为城乡增收创收都有长远意义。 (五)城乡体制与政策协调 将继续消除或修订计划体制下影响城乡联合、协调发展的有关制度、法规、条例和政策,在十八大政策的指导下,制定新时期的城乡体制和城乡政策,促进有利于城乡协调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出台,从而使城乡生产要素得到充分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到法制轨道上来。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的利益就一直牵绊
16、着每一个领导者的心,从计划经济时代到改革开放时代,对于城乡关系的关注和投入国家一直有增无减,新时期下,中国城乡关系如何发展成为许多人关心的问题,从西方现代性的相关理论中可以看到已经有很多对于现代化的研究,其中对于城乡现代化的研究也很丰富,当前我国提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将城乡发展问题进一步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性视阈下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发展前景是必要的也是需要的,通过现代性理论的逻辑思路来观察了解中国的城乡关系现状,进一步分析研究中国城乡关系发展的现代性前景,最终,城乡关系将实现城乡产业协调,城乡市场协调,城乡规划和建设协调,城乡生态环境的协调,城乡体制与政策协调,从而实现城乡一体化,走向
17、城乡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童星.现代性的图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赵剑英,庞元正.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法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书信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 薛晴,孙怀安.国外城乡一体化发展成功经验举隅J.农业经济,2014, (1):61-63. 5 方大春,杨义武.城乡一体化路径选择:三化同步,三区共建J.经济问题探讨,2013, (4):20-23. 6 裴凤琴.构建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 (2):324-326. 7 段禄峰,张鸿.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路径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 (15):166-170. 8 黄阳平,詹志华.城乡一体化:理论思考与政策建议J.改革与战略,2008, (1):141-143. 9 杨玲.国内外城乡一体化理论探讨与思考J.生产力研究,2005, (9):23-26. 责任编辑 陈凤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