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小小店飞得高从沃尔玛到万达百货,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商超正在经历关店潮。与之相对的是,一家家装修精致、理念先进的小店,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当中。曾经被人瞧不上眼的小业态,正在经历一次蝶变。 小业态还能卖什么 没人比我更专业 随着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原来一站式购物的魅力正在逐渐减弱。面对“难摆平”的消费者,小业态的专业化、精细化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参考标杆: 良品铺子是一家零食连锁企业,从 2006 年在武汉开第一家店起,便专注于零食这一细分领域,至今已经推出 1 500 种品类,堪称“品类杀手” 。其零食产品有炒货类、糖果类、果干类、蜜饯类、肉脯类、素食类、糕点类等 13 个大类,平均
2、每个大类有 100 余种小品类,而且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例如老人、小孩、女性,以及不同食用场景,比如看电影、家庭聚会、旅行休闲等设计的各种产品套餐。目前,良品铺子旗下有 2 000 家门店,年销售额 45 亿元。 没有什么不能卖 统计发现,目前在盈利的商铺中,有 80%存在坪效闲置浪费的问题。原因主要是商家开店时很难找到面积精确的商铺,造成的结果是 1/3 甚至更多面积是非必需的。所以,经营上更灵活的小业态纷纷尝试在主业之外顺便做点其他生意,大行混搭风。 参考标杆: 在长沙,有一家叫摩树诗的服装店融合了 6 种业态,将混搭演绎到了极致。其中一半的面积是时装,另一半陈列着店主从世界各地淘来的
3、日用品和家居用品,如手机壳、手工伞、香薰制品、摄影作品等。走进店铺的深处,你还会发现图书和咖啡吧台,顾客可以在这里看书、喝咖啡,旁边还有美甲区和布艺区,可以一边美甲一边请设计师定制一套窗帘或沙发。 大隐于市的设计师和买手 中国的消费市场结构正在调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盲目追求Shoping mall 里的国际知名品牌,而是对商品的设计元素、价值元素有了更多元的认知。在此背景下,小众奢华有内涵的店铺出走大商场,藏匿在街头巷尾,看起来门可罗雀,其实做的是死忠粉的生意。 参考标杆: 在上海的长乐路上有很多小店,其中的服饰风格独特,价格不菲,不少都是设计师品牌店或买手店。比如卓静工作室,就是专为 V
4、IP 客户设计衣服的店铺,客户大多是富豪太太与小姐们,服饰大都是宴会礼服。还有主营暗黑风格的店铺 ethos ,其中经营的 Jeffery B Small 、Label under construction 等牌子过去只有在巴黎老佛爷这类的高端商场里才能见到。 小业态还能怎么玩 1.“葫芦兄弟”显神通 过去小业态一旦做成了品牌,要么把体量放大,要么通过标准化复制进行扩张。但是现在,出现了一种“葫芦兄弟”式的玩法:利用现有品牌延伸出新业态,使其既能单打独斗,又能在统一品牌的聚合下握成拳头对抗大商超。 参考标杆: 安徽乐城超市做生活超市起家,此后衍生出乐先生文具、乐大嘴零食公园、乐街、低温鲜菜市、
5、乐食汇、乐园艺等六种小业态。它们既可以独立开店,又可以集中组合成一家完整的大卖场。 2.“蹭流量”的店中店 与混搭店铺类似,店中店是最大化利用现有流量的一种模式。它是小业态在分析消费场景后,和传统大业态进行的一次联合。现在,这种模式被玩得越来越大胆。 参考标杆: 小业态崛起,连银行都坐不住了,最明显就是社区银行的出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玩“店中店”模式的珠海华润银行,该银行将旗下社区银行网点置身于超市之中,因为超市庞大的客流量不仅意味着商机,而且具有筹建快、投入低等特点。 3.来去匆匆,过时不候 在海外零售行业,快闪店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词汇。这种小业态往往是事先不做任何大型宣传,某天店铺突然出现在街头,快速吸引消费者,经营短暂时间,旋即又消失不见。它既可以作为一种“小资本大回报”的营销模式,也可以帮助品牌在进入市场前试错。 参考标杆: 2014 年 2 月,美国著名设计师 Marc Jacobs 在纽约为其香水产品Daisy 开了一家快闪店。在这间店铺里,顾客可以修指甲、听音乐、浏览新品,若要购买商品,则需要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中上传店铺的照片来换取。3 天之后,快闪店关闭,那些照片却继续在社交媒体上成为引发讨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