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883799 上传时间:2019-03-1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资企业跨国并购的喜与忧跨国并购显然将成为中国企业不可逆转的选择。不过,面对着前行路上的扰动风险与意外变局,中国企业必须增强自身的权谋决断与应用技能。 依托着不断烘热的政策背景,借助着估值下移的有利时机,携带着厚重充盈的资本筹码,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并购风暴。透过如火如荼的兼并行情,拨开起伏跌宕的竞购波澜,人们不仅观赏到了资本要素彼此勾兑的神奇,也领略到技术因子互相匹配的精彩,同时强烈感受到了中国企业华丽转身的健朗与魁伟。 “井喷”式行情 尽管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遭遇到 26 年来最低增速的尴尬,虽然人民币留下了掉头向下的贬值印迹,但却并没有稀释中国企业漂洋过海大展资本并购拳脚的

2、激情与张力。国际金融数据商 Dealogic 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 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金额总计达到 1239 亿美元,首次突破 1000 亿美元的年度海外并购关口,同时也是并购金额第六年获得连续增长。另据普华永道的统计报告,去年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实施的并购项目共 394起,同比增长 40%,创出历史记录。受此影响,中企海外并购交易存量项目达到 9420 宗。 没等国人从盛宴之席上欣然离开,新年的精彩大戏就接着开幕。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基于对经济增长放缓以及银行金融行业健康程度的担忧,今年前两个月全球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了 23%,但中国企业却发起了 102 起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达到 815

3、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只有 72 起,交易额仅 110 亿美元,同时这一结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年,并圈占了全球跨境并购规模 47%的份额。据此,全球两大咨询公司德勤和普华永道不约而同地预测,今年中国公司海外并购交易金额将比去年成长 50%以上,并且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 50%的增长。 中国化工无疑成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阵容中最为耀眼的明星。今年2 月初,中国化工斥资 430 亿美元收购瑞士先正达,开创了全球农业化工领域迄今为止的最大一起收购案,同时是史上第四大以全现金支付的收购案,更是中国企业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海外并购交易。资料显示,先正达由欧洲药企巨头诺华和英国药企阿斯利康的农业部门合并而成,在农药

4、和种苗领域居于世界首位,公司业务遍及全球 90 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关注的是,在并购先正达的前半月,中国化工还以 10 亿欧元收购了德国著名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设备制造商克劳斯玛菲集团,同时购入瑞士能源贸易商摩科瑞 12%的股份,而在去年,中国化工出资 79 亿美元完成了对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的收购。当然,驰骋于国际并购市场的中国化工并显得形影单吊。进入今年以来,人们不仅看到了天津天海投资以 63 亿美元收购英迈、海尔斥资 54 亿美元收购通用家电业务、万达以 35 亿美元收购好莱坞制片商传奇娱乐、宁波均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斥资 11 亿美元收购美国汽车安全零部件工程公司 KSS 等并购案进入收官

5、阶段,同时中联重科以 33 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二大工程机械制造商特雷克斯、北京控股以 18 亿欧元收购德国垃圾焚烧发电厂运营商 EEW Energy from Waste 等也正处火热推进之中,一个个已经和即将落地的并购棋子正在向四面八方传递中国资本竞走于全球的铿锵脚步声。 朝着目标集结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针对中国企业商业并购的一项市场调查表明,87%的中资企业希望通过横向并购形成规模经济,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5%的企业希望通过纵向并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8%的企业希望通过混合并购整合资源。但从国内情势看,目前中国政府正在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去产能” “去库存”和“去杠杆”的进程,中国企业

6、在本土发起并购的时机并不理想;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日益推进,更多的中国企业试图借此提前进入海外市场,以分享国家之间投资合作的红利;不仅如此,中国政府已然启动的“中国制造 2025”,力推国内高端装备业“走出去” ,对接国外资源与产业。多方面力量的集合推动与倒逼着中国企业出击和屯兵海外并购市场。 欧美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增长的乏力,加之原油价格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下挫带动欧洲国家资产价格估值中枢的不断下移,同时出于对发达经济体在科技与服务等无形资产战略投资价值的追逐,欧美市场便成为了中国企业下注资本筹码的最主要空间。Dealogic 的数据显示,去年中资企业在发达国家的并购规模占中国海外并

7、购总规模的 2/3 左右,其中在美国的并购规模就占中国海外并购总规模的 23%,同时在欧洲的并购投资占中企海外并购投资总额的近三分之一。而进入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强化。资料显示,2016 年截止目前所发生的 5 笔规模最大的跨境收购中,有 4 笔涉及中国企业竞购美国和欧洲资产,总价值达 617 亿美元。 正是看中了欧美企业的估值优势,出海并购的中资企业阵营中于是频现 A 股上市公司的身影。来自彭博社的数据表明,去年上海和深圳上市的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和投资额达到了 256 亿美元,同比增长 48%。而Wind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 A 股上市公司共发起 46 个海外并购项目,交易金额总计近 500

8、 亿元人民币。对比发现,目前国 A 股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为 53 倍左右,为美国股市市盈率的三倍之多,同时为香港股市市盈率的五倍。对于上市公司,通过发起海外并购,不仅可以获得目标公司的优质业务,还能拉低拉低本身的市盈率,从而彰显出在资本市场的融资优势。 相比于国有企业而言,民营企业对海外资源与要素的追逐意愿丝毫也不逊色。统计资料显示,去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交易数量是国有企业的近三倍,而在美国并购市场上,民企数量更是占到 80%。不仅如此,与以往交易数量多但单笔金额相对较小而言,民营企业的并购如今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规模级水平。如均胜电子对 KSS 的收购高达 11 亿美元,中国商人卢先锋收购澳大

9、利亚塔斯马尼亚州范迪门土地公司的金额达 2.02亿美元。重要的是,据美国智库荣鼎集团的统计显示,目前中资企业的海外并购已扩展到近 30 个行业,这种并购多元化的格局也主要是通过民企的投资表现出来。 不再做“土豪” 押注澳洲铁矿,染指非洲石油,竞购南美有色,对石油与矿产以及资源型企业的偏爱有加是中国企业过往并购留给外人的印象。但此一时彼一时。新一轮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将目光迁移到了品牌和技术以及能够产生协同效应和利于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标的之上。荣鼎集团的统计报告显示,在中企业海外并购中,资源领域的交易额占比已从 2011 年的 83%猛降至目前的 16%。特别是过去 3 年时间中,信息技术行业的出

10、境并购案例逐年增加,分别为 20 起、54 起和60 起,共计投放资金达 1100 亿美元。而今年截止目前,信息技术领域的境外并购已有 5 起,集合资金 90 多亿美元。 将并购目光聚拢到海外科技标的的全新布局,反映了中国企业试图提升自身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层级以及完善自我产业链的商业诉求。以中国化工并购先正达为例,由于先正达不仅在在农药和种苗领域具有与美国孟山都相抗衡的技术研发实力,而且在全球拥有广泛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中国化工将其纳入麾下后, “微笑曲线”的两端力量将大大加强;同样,海尔日前并购了通用电气旗下的家用电器公司,而通用家电拥有世界一流的物流和分销能力以及美国市场强大的零售网络关系,这

11、对以硬件制造见长的海尔而言无疑可获填缺补短之效。另外,在国内收购了展讯、锐迪科以及华三通信从而在手机芯片设计、销售等领域布局棋子之后,前不久紫光集团出资 38 亿美元收购美国数据存储集团西部数据 15%的股份,而且紫光正在发起对美国芯片制造商美光的收购,一旦落地,紫光集团的芯片设计、制造与销售就可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闭环。 作为中资企业海外并购的另一个全新特征是,伴随着国内传统行业库存与产能过剩压力的增大以及策应结构升级与转型之需,更多的出海资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以及体育健身等集结的服务行业。于是人们看到,大连万达先后斥资 6.5 亿美元和 35 亿美元将世界铁人公司和好莱坞电影

12、制片商传奇娱乐揽入怀抱,复兴集团分别耗资18.4 亿美元和 9.6 亿欧元将美国保险公司 Ironshore 和法国度假村集团“地中海俱乐部”纳入麾下,安邦保险相继斥资 15.7 亿美元和 2.19 亿欧元将美国信保人寿保险公司和比利时劳埃德银行收入囊中等等。接连不断的资本大手笔无疑说明,收购标的在中资企业眼中不只是拓展海外市场的“桥头堡” ,更是支持自己未来争夺未来国内服务业市场巨大红利的强大劲旅。权威报告预测,未来 10 年国内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将超过 60%,市场空间十分巨大。谁先落子,谁就可能抢到制胜权。 被视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并购市场愈走向趋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大部分中国企业在并购完成之

13、后并没有采取之前的“重手模式” ,即向并购企业输出管理团队,强势接管目标公司,而是采取了“轻触模式” ,即让被并购企业保持独立性,原公司高管团队掌控公司运营,拥有较多的自主权,并最大程度地不裁员。如海尔保留了通用电器家电的所有高管人员,万达保持了世界铁人公司的完整管理班底,复星集团更是对地中海俱乐部高管职务按原职任命等等。 “轻触模式”表明中国企业更加注重并购后的组织与文化整合,从而谋求并购价值的整体提升,同时从财务的角度看, “轻触模式”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广阔市场嫁接到收购标的中,在这种情况下最容易受到预期的商业效果。 坎坷中有忐忑 按照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的完成

14、率仅 67%,远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水平;同时,有统计数据显示,国外的跨国并购有 70%达不到股东预期,而同一比例在中国跨国并购中可能更高。另外 BCG 的一项统计调查发现,仅有 32%的中国企业认为海外并案例“无故障” 。不难看出,高歌猛进中的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也并非一路绿灯或者红旗招展。 诸如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等国外政府监审机构无疑是羁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手脚的重要力量。据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报告,最新一个年度内并购美国企业的国外买家中,遭到 CFIUS 审核最多的投资者来自中国,同时中国遭到的审核数量连续第三年超过其它国家。而进入今年以来,由于 CFIUS 的干预,飞利浦

15、无奈取消了出售 Lumileds 照明业务给中资财团的交易,美国芯片制造商仙童半导体拒绝了华润微电子的收购要约,中联重科收购特雷克斯的计划也陷入僵局。同时,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一案预计也将受到 CFIUS 的严格审查。 如果说 CFIUS 按照自身标准公正地审查中资企业并购案到也无可厚非,但经验表明,在 CFIUS 所拦截或否决的并购商事中,绝大多数都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制度性歧视和排斥已经成为 CFIUS 的定向思维或惯常行为,其堂而皇之的理由就是涉及或危害到美国的国家安全。重要的是,一旦遭遇 CFIUS 的否决,中资企业不仅不能轻易脱身,还须同意支付一笔特殊的费用。以正在遭遇 CFIUS 审查

16、的海航集团收购 IT 分销商英迈一案为例,如果被 CFIUS 否决,海航将向英迈支付 4 亿美元,高达收购价的 6.7%。类似的结果均莫过如此。 排除 CFIUS 等外部扰动因素不论,中资企业自身的并购突进之举也不能不令人捏汗。的确,通过收购目标企业,中资企业可能获得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以及提升自身规模经济或者产业层次,但由此所支付的成本也定为不菲。观察发现,目前中资企业海外标的的并购许多都是以高溢价完成的。如均胜电子收购 KSS 的溢价率达到 94%,昆仑万维收购Opera 的溢价率达 53%,中联重科对特雷克斯开出了 41%的溢价幅度,即便是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溢价率也超 20%。对此,

17、不少专家将时下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并购举动与 1980 年代的日本企业与 1990 年代的韩国企业好有一比。上世纪 80 年代,日本企业携带巨额资金在全球疯狂并购,甚至买下了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但由于收购溢价过高,同时没能做好并购后的整合,最终 95%的收购以亏损割肉出局;同样,上世纪 90 年代,韩国在世界各地大举兼并收购,但最终包括三星、LG 在内知名企业不是摔得遍体鳞伤,就是无奈铩羽而归。 引人关注的是,支持中资企业高溢价收购的是高杠杆。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对外并购时的财务风险大,负债率偏高;另一方面,中国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上依赖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而且后者占大头。因此,根据标准普尔全球

18、市场情报的数据,54 家公布财务报告并在去年进行过海外交易的中资企业的 Total Liabilities / EBITDA(总债务与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的比值)中位数达到了 5.4 倍,而今年风头正劲的中国化工并购则升至到 9.5 倍,中粮集团收购来宝农业的杠杆率为 52 倍,中联重科更是高达 83 倍。但从全球来看,4 到 5 倍就可以被视为“高杠杆” 。 高杠杆驱动下的高溢价潜藏着的可能就是折价风险。望近处看,中国工商银行 55 亿美元投资南非标准银行如今已缩水一半多,中国三峡集团 35 亿美元收购葡萄牙电力公司 EDP 的 35 亿美元至今已蒸发 80%以上,紫光集团买入西部数据后如今

19、账面已浮亏超过 110 亿元。看远点,平安并购富通后承受巨额亏损之痛,TCL 吞下汤姆逊后严重消化不良,上汽收购双龙后尾大不掉,初期期望种下龙种但最终收获的是跳蚤,如此悲剧在中资企业海外并购中显然绝非个案。 借势与用谋 虽然中资企业在国际并购舞台上展现出了较为凌厉的竞发之势,但全球著名的咨询管理公司贝恩国际出具的报告表明,在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中,境外并购约占 13%,而放眼全球,这个数字已经达到约 50%。另外,按照顶层设计,未来 10 年中国对外投资将增长近三倍,即达到 1.25万亿美元。跨国并购显然将成为中国企业不可逆转的选择。不过,面对着前行路上的扰动风险与意外变局,中国企业必须增强自身

20、的权谋决断与应用技能。 隔离并购风险的首要前提就是中国企业必须做好充分而全面的尽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标的和潜在市场的吸引力、协同潜力、商业计划和公司估值,以及并购执行的可行性等方面。 而在调查开始前,企业应当建立专司收购兼并的战略制定和决策部门,以整合和串联不同部门和人员并加强行动协调,同时企业还应设立合理的海外管控架构(包括财务管控中心、战略管控中心和运营管控中心)及决策流程;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明确并购工作流程以及各职能部门及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以此保证尽职调查按部分类的推进与落地。 与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由于没有政府背景的嫌疑,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东道国政

21、府的抗拒感,并购过程中所面临的管制成本要小得多。因此,出于规避国有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屡成东道国监管机构靶子的风险,中企并购可采取民企与国企抱团出海的基本阵容,甚至可以选择由民营企业打头阵,国有企业背后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的合作方式。这就要求国企与民企必须消除所有制观念的隔阂,正确处理并购后股权与公司治理权力分配的问题。政府也应当从审批程序,税收豁免等方面为民营企业“出海”进一步松绑减负。 降低并购过程的投融资风险是中企跨国并购所要思考的最核心内容,为此,中国企业应当尽可能少用单方面的投资形式而转为以合资的投资形式为主,以构造出国内资本与境外资本相融合的战略联盟。一方面,要与国内外私募股权基金尤其是

22、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完成对目标企业的收购,以利用合作者的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最大程度的分散与消除成本约束风险和政策管制风险;另一方面,要与目标收购企业进行合作,尽可能避免全资收购股权的嫌疑,同对方形成利益共同体。为此,中国企业可以考虑设立离岸公司,然后寻求境外合作企业,再行实质性并购的基本程序和路径。 淡化收购的纯商业化和功利化是中国企业应当修为的心态。为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应当只满足于获取企业股权或者技术与品牌资源,而应当将并购行为与进入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结合起来。如企业并购过程之中或并购完成后可以将一部分资源放在当地进行深加工,以帮助当地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另外,企业还可以与当地企业联合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或者参与当地的慈善事业;同时企业应当尊重当地国的法律法规和传统文化,注重环境的保护等。 我们还须特别指出,中国企业应该学会运用购买并购保险工具来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