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 2018-2020 年)南通市人民政府2018 年 12 月I前 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2015 年 5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 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同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 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八项制度,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017 年 10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
2、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 2018 年 5 月 18 日至 19 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处于“ 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的重大战略判断和“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要求。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
3、复试点、省级空间规划试点、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等多项制度改革的全面铺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从理论探索走向了制度实践的新阶段。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地方实践反馈,原环保部对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指标进行了动态更新。2016 年,原环保部印发国II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指标(试行)(环生态20164 号),对第一版试行指标进行了修订。2017 年和 2018 年,原环保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171194 号)与关于开展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评选工
4、作的通知(环办生态函2018328 号)又分别对修订指标进行了优化调整。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 )依据原环保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区指标(试行)(环发201358 号)编制,亟需修订。“十二五”期间,江 苏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标杆,出台了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生态红线保护规划。2015 年 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发201530 号),提出了到 2020 年率先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省的目标。 2016 年 12 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 两减六治三提升”行动计划,要采取更加系统、更加精准、更加 严格的措施,努力确
5、保在实现“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 目标的基础上,更大幅度地改善 环境质量,努力补齐生态环境短板。这一系列举措都对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0)实施的两年多时间,是“十二五”向“ 十三五” 过渡的两年,国家、江 苏 省和南通市“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各部门规划陆续发布实施,南通市委、市政府开展了污染防治攻坚、“两减六治三提升 ”“三河三行业”“散乱污”企业整治等专项 行动,全市生 态文明建设水平持续提升。针对原环保部关于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和验收的新要求、国家和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对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I
6、II规划(2015-2020)进行修编。修编规划基准年 为 2017 年,规划期为2018 年至 2020 年。修编过程中回顾了南通市生态文明建设前期(2015 年 1 月至 2017 年 12 月)所取得的成果,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江苏沿海开发、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陆海统筹综合示范区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上海大都市圈协同发展等国家和省级战略背景下南通面临的资源、环境挑战,聚焦与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考核新指标的差距,结合“三城同创”(园林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空间规划、制度创新等新目标,融合统筹南通市“ 十三五”时期各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任务,编制形成新的三年规划。以国家生态文明
7、建设示范市创建为契机,通过规划修编,助力南通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向更高水平迈进,为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先锋、建设“ 强富美高”新南通提供有力支撑。I目 录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 .1第一节 基础条件 .1第二节 规划实施回顾 .3第三节 面临挑战 .4第四节 规划总则 .7第二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5第一节 科学优化国土空间 .15第二节 推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 .18第三节 加强生态修复与人居环境质量提升 .21第三章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 .24第一节 推进工业结构升级 .24第二节 发展现代农业体系 .28第三节 构建绿色服务业
8、体系 .30第四节 培育静脉产业体系 .31第四章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3第一节 深入推进污染减排 .33第二节 加强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 .36第三节 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 .40第四节 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 .44第五节 强化固体废物处置与利用 .47第六节 深化噪声污染管理 .50第七节 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51第八节 提升环境监管与执法力度 .54第五章 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58第六章 强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63第七章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保障体系 .65第八章 重点工程和效益分析 .71第九章 保障措施 .74第一节 组织领导 .74第二节 制度保障 .74第三节 资金保障 .75第四
9、节 人力资源保障 .75第五节 公众参与 .751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第一节 基础条件条 1 条 区位优越气候宜人南通市地处长江口北岸,滨江临海靠上海,三面临水、承南启北,位于“ 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地带 ,集 “黄金海岸”与“ 黄金水道” 优势于一身,既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 丝绸之路的交汇处,又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出海口和港口带动型城市,也是南北海上交通要道和长江出海门户。境内河网纵横、岸线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具有“ 江海联动 、陆海统筹、联通南北”的独特优势。在气候上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四季宜人;地形地势平坦,全市大气扩散条件较好,自然灾害
10、少,且沿海临江滩涂淤涨每年持续新增土地资源和自然岸线资源,自然资源补充优势独特而显著。条 2 条 经济实力奠定基础南通为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近代城市建设特色突出,被誉为“ 中国近代第一城”。改革开放后连续多年来,全市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在江苏省 13 个辖市中经济总量保持在第 4 位, 进入中国新兴城市 50 强。2017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734.6 亿元,比上年增长 7.8(按可比价格计算);人均 GDP 达到105903 元(按 2017 年平均汇率计算折合 15685 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590.6 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 7.6%;城镇居
11、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2756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0472 元。县域经济发展均衡,2006 年以来,所辖县(市)全部跻身“全国基本 竞争力百强县(市)” 行列。迄今南通市已荣膺“国家生 态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国2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 世界 长寿之都” 等称号。这些成绩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条 3 条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7 年,南通市三次产业结构演进为 4.9:47.1:48;三次产业从业人口的比重分别为 19.58%、46.65%、33.77%,整体 经济处于工业化后期至后工业化的过渡阶段。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能源制造业、新
12、材料制造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制造业、智能装备制造业、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六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33.8%,种植业食用“三品” 占比达 45%。节能减排持续推进,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稳步下降,低于江苏省和上海市平均水平,超额完成江苏省下达的减煤及节能强度控制目标任务。条 4 条 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环境质量稳中趋好。长江(南通段)及内河水质基本稳定,2017 年,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 64.5%;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 100%;近岸海域水质在二四类波动,沉 积物中重金属等污染物含量符合近岸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且
13、除 镉、有机碳外其他污染物含量比 2015、2016 年均有所下降;市区、海安、启东、海门等浅层下水水质 符合地下水类标准,市区第一承压层水质为类标准,市区和各县(市)第三承压层水质总体为类标准。大气环境质量稳中趋好,达标天数比例逐年增加,2016 年,空气 AQI 达 标率 71.9%,PM2.5浓度 46 微克/立方米;2017 年,空气 AQI 达 标率 72.9%,PM2.5浓度降至 39 微克/立方米。全市噪声总体质量较好,市区 13 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质量均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标准, 4a 类功能区(交通干线两侧等区域)夜间噪声有所超标。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2
14、017 年,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67.97,处于良好状态。已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 1845.92 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23.07%。饮用水源地、沿江湿地、沿海滩 涂、河流水系、土壤土质和物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耕地连续 26 年实现占补平衡。滨海、沿江、重点河口等自然湿地保护率达 45%。第二节 规划实施回顾条 5 条 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健康南通市围绕推进“两聚一高 ”新实践、建 设上海“北大门” 新定位,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综合实 力显著增强。自 2015 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实施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由 25 位跃居 18 位,产
15、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 6.0:49.8:44.2 演进为 4.9:47.1:48.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由 43.6%提高至 50.3%,居全省第二;研发投资占 GDP 比重由 2.45%提高至 2.69%;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长29.4%。条 6 条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以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扎实推进“263”专项行动和“三河三行业”整治,强化生态创建、空间布局、污 染防治、资源节约、风险防控。生态创 建取得重要突破,全市所有县(市、区)均获得国家生态市(县)命名;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
16、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及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人居环境改善成效显著,获得“ 江苏人居 环境奖” 称号;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划定城市开 发边界、永4久基本农田,优化调整生态红线区域;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关闭化工、印染、钢丝绳等行业低端低效产能企业;全面实施蓝天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提高了 2.1 个百分点,PM 2.5 平均浓度降至 39 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扎实推进城镇污水厂建设与城乡河道治理,2017年地表水省考以上断面达到省定考核要求;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积极开展污染场地修复;全力推进固废处理处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监管,实现对危险废物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监控;生态环
17、境状况指数由 67.2 提高到 67.97,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在省内名列前茅;持续深化节能减排,单位 GDP 能耗下降 31.5%;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百姓满意率全省名列前茅。条 7 条 生态文明制度不断创新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积极推进生态文明机制体制创新,生态 文明制度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创新推进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推进河岸共治,通过省级“河长制”验收, 统筹落 实“ 断面长制”;建立覆盖全市的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探索推进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管理模式;探索建立“点、 线、面” 规划环评 体系,建立 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联动 机制;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及交易制度
18、,重点企业污染源实行刷卡管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开展环境信用评级,联动实施绿色信贷、差别水价、差别电价政策,推动环境“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不断完善;深入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并在全省率先出具资源环境责任审计报告。第三节 面临挑战条 8 条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空间较大国土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南通地处长三角经济一体5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前沿,是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与上海北拓发展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具有刚性需求。2017 年,南通市单位工业用地工业增加值为 66.7 万元/亩,建设用地地均 GDP 水平为 358.7 万元/公顷,建设用地产出水平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19、。条 9 条 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仍有潜力2017 年,全市万元 GDP 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为55.61 立方米和 14 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为 82%,灌溉水利用系数为 0.62,城镇居民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为 92%。水资源利用方式与我国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及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显粗放,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指标要求万元 GDP 用水量小于 50 立方米差距较大,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仍需加紧。条 10 条 单位 GDP 能耗下降空间趋窄2017 年,全市单位 GDP 能耗为 0.3309 吨标 准煤/万元(以 2015年不变价计算)。南通能源结构以煤炭类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使用比例较低。在节能降耗中存在工业用能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用能占比较高、高耗能行业产能过剩、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节能降耗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等问题。由于上海、苏南产业梯度转移加快,能源消耗持续刚性增长。 虽然当前全市单位 GDP 能耗低于国家、省平均水平,但是随着经济回暖,投资复苏,新一轮经济增长势必会提升工业领域能源消费的需求,南通市单位 GDP 能耗在绝对值较低的基础上持续下降空间有限。条 11 条 污染减排治理压力加大南通第二产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且呈重工业主导特征。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经济发展对传统优势产业的依赖度加大,纺织、印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