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北京市产业结构发展情况实证研究提要 以北京市 40 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进行产业类型定位,以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对部门关联度进行分析,同时以数据包络分析对部门的效率进行测度,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三产业之间的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另外,北京市在结构调整中需要淘汰的低效率部门较少。从这一角度也可看出,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变动不会明显,经济的进步需要靠提高技术效率来得到实现。 关键词:40 部门;DEA;技术效率;产业类型;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 年 10 月 30 日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的经济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增长,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 75%
2、;同时,北京市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指出,首都经济在服务业主导格局总体确立、消费拉动作用日益突出之后,面临着发展动力转换、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升级的任务。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良好的态势下,北京市各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如何,经济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否还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张辉、王晓霞(2009)通过对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表明,当不同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差距较大时,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增长愈依赖于2技术进步;王佃凯、何雨格(2013)通过分析北京市市场性服务,结果表明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对 GDP 和就业的贡
3、献越来越高。在技术效率测评上,许多文献均采用 DEA 方法进行了测度:贾方方、何建敏(2007)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效率评价,张伟丽(2008)对中部区域经济的投入产出进行了有效性分析。 针对以上阐述,基于北京市 2007 年和 2012 年投入产出表,结合 DEA模型以及产业类型和产业关联度分析,从技术效率角度对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判断。选取北京市 2007 年和 2012 年的投入产出为基础进行分析,对合并后的 40 部门技术效率进行测评,并分析北京市目前的产业类型以及部门关联度,对经济结构的效率状况给出相应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模型简介 (一)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数据包络分析(简称
4、 DEA)是 Charnes和 Coopor 等在 1978 年提出的评价生产效率的非参数方法。DEA 方法是以决策单元(DMU)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数据包络分析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效率值小于 1,这正说明当前的决策单元 i 不是有效的生产活动,其既非技术有效也非规模有效;如果效率值等于 1,但松弛变量至少有一个不为零,即若 DEA 有效,它是技术有效而非规模有效;如果效率值等于 1,且 S-和 S+全为零,即 DEA 有效,它既是技术有效也是规模有效。 (二)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是产业中间需求与各部门总需求之比。该指标反映各部门的总产品中作为原
5、材料的比例,数3值越大,说明其原材料产业的性质越明显,否则,其最终产品的性质就越突出。中间投入率是生产过程中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中间投入率越高,说明该产业的附加值率越低。通过对中间需求率与中间投入率的划分,可以得到以下四象限图。 (表 1) (三)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又称拉动力系数,表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某产业影响力系数大于 1 或小于 1,表明了该产业的影响力在所有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系数越大产业影响力越大,即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越强。感应度系数又称推动力系数,反映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产品时,一个部门由此受到的需
6、求感应程度,某产业感应度系数大于 1 或小于 1,表明该产业的感应度在所有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以上或以下。通过对影响力和感应度的划分,可以得到以下四象限图。(表 2)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处理。选取 2007 和 2012 年 4242 部门投入产出表,在对数据进行分析之前要对部门及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对比发现,这两年的 42 部门的命名和排序存在差异,因此对相关部门合并为 4040,以 2012 年的部门为基础。合并后的部门参见表 3。 (表 3) 在进行数据分析之前,因投入产出表存在数值为零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变换,把其值变为 0 到 1 之间的数值。公式如下: 其中:zij 表示变换之
7、后的数值,maxxj 表示在 4040 部门中列最大值,minxj 表示在 4040 部门列最小值,xij 表示 4040 部门原始数4值。 (二)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北京市 2007 年和 2012 年投入产出表建立 DEA-CCR 模型,部门投入以 40 部门的投入矩阵表示,部门产出使用中间投入合计表示。以 matlab 测算技术效率值,具体见表 3。以表 3 分析北京市 40 部门的效率值。2007 年技术效率值为 1 的有 16 个部门;2012 年主要的变化是增加了煤炭采选产品,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但同时房地产效
8、率略有下降;对效率非 1 的部门,效率大于 0.1的部门是效率有待提高的部门,从这两年来看,情况大致相似;另外效率小于 0.1 的部门来看,2007 年有 8 个,2012 年仅有 3 个。所以在整体上来看,2012 年的部门效率是提高的。 (三)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与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本文以 2007 年和 2012 年投入产出表为基础,用 excel 进行求解,并按照四象限的形式进行划分,可以得到表 4、表 5 和表 6、表 7。 (表 4、表 5) 通过表 4 和表 5 的分析,不同产业中的结构或数量发生了变化。第一象限为最终需求型部门,该产业前后的数量变化不大,但部门却发生了变
9、化;第二象限为中间产品型部门,从 2007 年以及 2012 年的前后变化来看,只是部门的数量明显减少,减少的部门主要来自第二产业;第三象限为最终需求基础产业部门,该产业部门变化并不明显,只增加了 2 个部门;第四象限为中间产品基础产业部门,2012 年较 2007 年相比,部门数量明显增加。比较 2007 年和 2012 年的产业类型来看,变化最大的是中间产品型产业的部门转移到中间产品基础产业之中,因中间需求率的5大小反映原材料性质突出还是最终产品性质突出,所以变化则反映出原材料性质的产业部门减少,最终产品型部门的数量增加。 (表 6、表 7) 根据表 6 和表 7,可以看出:影响关联型部门
10、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型产业,前后的变化并不大,减少的部门主要是第三产业,2012 年该类型的部门来自第二产业;敏感关联型部门为核心产业,不会依然不大,2012 年该类型的部门有 6 个,均来自第二产业;迟钝关联型部门是产业关联度较差、发展独立性较强的部门,这些部门主要来自第三产业;感应关联型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2 年金融已成为北京市的支柱产业。 四、结论建议 通过构建 DEA-CCR 的北京市 40 部门效率:测评模型以及产业的类型与关联情况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北京市各部门总体发展效率水平已取得发展,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在 40 个部门中,效率为
11、1 的部门数量和数值上均略有提升。从三产业结构来看,通过技术效率测算,北京市的三产业结构为“三二一” 。通过上述实证,对第二产业,2007 年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技术效率是最低的,但到了 2012 年效率有所提升;第三产业整体效率水平有所提升,部门间的差距依然存在。 第二,通过产业结构类型与部门技术效率的结合,可以得出:最终需求产业对北京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大。2007 年这类部门有 4 个,整体效率较差,2012 年部门变为废品废料与租赁和商务服务 2 个部门,效率提高了。从前后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生产资料的基础部门有所改变6和发展;中间产品型产业在 2007 年部门的数
12、量较多,效率差异大。到了2012 年部门数量有所减少,整体效率有所提高,以中等效率为主;最终需求基础产业属于产品型部门,2012 年这类部门增加了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产品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整体效率较好;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属于产品型产业,到了 2012 年这类部门数量有所增加,整体效率有所提升,但效率较低的部门仍然较多。 第三,通过部门关联度与效率的结合分析,可以得出:影响关联型产业属于支柱产业。2012 年部门数量有所增加,同时整体技术效率也有所提高;敏感关联型产业属于对经济部门的推动力与拉动力作用都显著的部门,到 2012 年整体技术效率较好;感应关联型产业属于支柱产业,其效率水
13、平有所提升;迟钝关联型产业的独立性较强,在技术效率方面没有明显的提升,到 2012 年废品废料部门的效率依然非常低。 结合以上结论,对北京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从三产业以及整体情况考虑效率情况,可以认为北京市的经济增长仍为粗放型增长方式。在第二和第三产业之间无论是规模上,还是在技术效率上,第三产业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在北京市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但从产业结构类型与部门效率的结合情况来看,对于原料型和产品型的大多数部门其物耗较高、附加值较小,在效率上看依然有提升的空间,因此在技术上需要继续创新。同时,可以考虑把北京市技术效率非常低的部门迁到周边技术效率高的省份,加强北京市与其他地区间的协同发展,鼓励区间服务贸易。 主要参考文献: 71张辉,王晓霞.北京市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9.4. 2王佃凯,何雨格.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增长绩效分析J.经济纵横,2013.2. 3贾方方,何建敏.数据包络分析法在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效率中的应用J.现代管理科学,2007.6. 4张伟丽.中部区域经济投入产出有效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