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从微观角度研究信贷配给摘要:文章是从微观的角度,以微观个体的决策为基础研究分析了信贷配给,主要内容包括类型、动因、博弈过程和解决对策四个方面。文章首先提出了信贷配给三种主要的划分标准,在非均衡信贷配给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配给产生的原因,得出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的主要动因。之后通过博弈具体分析借贷双方采取策略的过程。最后提出了通过抵押品与贷款利率相结合来解决信贷配给的方法。 关键词:信贷配给;微观;信息不对称;博弈;抵押品 一、前言 信贷配给作为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是经济学家们研究的重要主题,但对它的定义始终没有统一。新古典主义认为信贷配给是政府金融管制引起的短暂经济现象,而之后的新凯恩斯主义推
2、翻了前者的观点,认为信贷配给是银行自发选择的长期均衡的经济现象。本文在介绍了关于信贷配给的不同划分标准的前提下,接受了新凯恩斯主义的均衡信贷配给的观点,从微观角度即微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分析了信贷配给的含义、动因、博弈过程及对策。 二、信贷配给的类型 (一)广义信贷配给与狭义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次的含义。狭义信贷配给是指将仅以贷款银行设定的贷款利率引起的信贷现象。广义信贷配给是指由贷款2银行设定的贷款利率以外的其它贷款条件引起的信贷配给; (二)均衡信贷配给与非均衡信贷配给 均衡信贷配给与非均衡信贷配给是杰斐和莫迪利安尼于 1969 年首次提出的又一种对信贷配给的划分标准
3、。非均衡信贷配给,认为信贷配给是由于政府的价格管制等外在原因,贷款银行的贷款利率因此暂时无法达到最优利率,使得信贷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不等,从而产生的一种短期经济现象。均衡信贷配给,认为信贷配给是由于贷款银行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得在一定贷款利率的条件下,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不均衡,从而产生的一种长期的经济现象。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非均衡信贷配给认为动因是外生因素,即政府的各种管制。而均衡信贷配给则认为信贷配给内生于信贷市场,是微观个体即贷款银行的自发选择。 (三)类信贷配给与类信贷配给 类信贷配给是指在现行的贷款银行提供的利率条件下,所有借款人都无法得到所需的全部借款,而只能借到部分借款。类信贷配
4、给是指在现行的利率条件下,有的借款者能成功借款,有的却被银行拒绝,存在差别对待。 对于信贷配给,还存在其他划分标准。此处仅简述以上三种主流划分标准,不做其他赘述。其中,上述第二种是最为普遍的分类。结合实际,在不存在政府管制的条件下,贷款银行仍对借款者实行了信贷配给,这种现象普遍且长期的存在,有悖于非均衡信贷配给提出的短期性、受外在因素影响的观点。所以,本文将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的概念对信贷配给的动因、模型及对策进行讨论。 3三、信贷配给的动因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分布不均匀,在经济活动中,交易双方存在信息占有多少的区别,若一方拥有更多或有利信息,则占据优势地位。在信息不完备的信贷市
5、场上,关于所拥有的信息,借款者与贷款银行处于不同的地位:借款者占据信息优势,而贷款银行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借款者清楚自己的经营状况,了解将要投入资金面临的风险程度与收益多少,然而贷款银行并不清楚这些信息。借款者依靠信息优势使利润最大化,即使有偿还能力也可能会违约。然而贷款银行不知道借款者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如果借款者投资失败,没有能力偿还借款,或是借款者违约,不偿还借款本息,那么风险就转嫁到贷款银行身上。虽然,贷款银行可以通过调查、监督借款者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但同时贷款银行必须付出监督成本。因此,对于某些达到现行利率条件的借款者,贷款银行考虑到信用风险,仍然不会满足借款者的贷款要求,此时就出现了
6、信贷配给。不仅是利率水平,还有贷款银行数量限制的约束作用也在影响信贷市场的资金供求。 (二)利率的选择效应 贷款利率存在两种选择效应:正向选择效应和逆向选择效应。利率的正向选择效率是指贷款利率与贷款银行的收益呈正比,即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贷款银行的收益也随之增加,利率下降,银行收益也下降。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与正向选择的作用相反,表示贷款利率与贷款银行的收益呈反比,即贷款银行的收益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而下降,随着利4率下降而上升。这是因为,投资项目的风险与预期收益呈正比。如果项目风险小,则预期收益也少,贷款利率的上升会导致借款者的借款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借款者会放弃贷款。如果投资项目属于高风险项目
7、,即使贷款利率很高,但借款者也会因为同样很高的预期收益而选择贷款。这样随着贷款利率的上升,高风险借款者占了多数,风险小的、有较大把握收益的借款者被挤出,从而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上升,借款者的还款概率下降,贷款银行的收益也在下降。原本贷款银行对贷款利率的调节使得资金供求平衡,市场出清。但由于存在利率的逆向选择效应,所以当其与利率的正向效应相互抵消时,从贷款银行的角度来说达到了最佳利率,此时的贷款利率低于市场出清的贷款利率,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贷款银行为使自身利润最大化,不会再调节利率,信贷配给由此产生。 (三)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指在经济交易中,其中一方为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做出
8、的损害他人的行为。贷款银行给予借款者借款后,借款者或因投资失败而拒付本息,或因不还款利润更多而违约,使得贷款银行蒙受了损失。因此道德风险是实行信贷配给的又一动因。 其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都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属于事前信息不对称,即借贷双方订约前,贷款银行不充分了解借款者的信息。道德风险则是事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机会主义行为,即贷款银行与借款者订约后仍然不了解其信息。所以可以说,信息不对称是信贷配给的主要动因。 5四、借贷双方的博弈 (一)信息不完备下的融资博弈 本文运用博弈论来具体分析在信贷市场上借贷双方采取策略的过程。考虑到本文是基于均衡信贷配给的观点分析的,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
9、,且假设借贷双方交易过程不止一次,因此属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博弈的参与者包括贷款银行和借款者两方。贷款银行的行动分为放贷和拒贷两种,借款者有优质和劣质之分,其行动都分为申贷和不申贷两种。假设借款者是优质的概率为p,则劣质的概率为(1-p) 。如果贷款银行接受优质借款者贷款要求,会获得利息收入,借款者也获得借款,假定贷款银行和借款者都有一个单位的收益,即(1,1) 。如果贷款银行拒绝优质借款者的贷款要求,不仅银行会产生信贷资产的机会成本,借款者也会面临融资困难的处境,假定双方都有一个单位的损失,即(-1,-1) 。如果贷款银行同意劣质借款者的贷款要求,贷款银行会增加不良资产的比例,假定贷款银行
10、会有一个单位的损失,而借款者有一个单位的收益,即(-1,1) 。如果贷款银行拒绝了劣质借款者的贷款要求,那么贷款银行既没有获得利息收入,但同时也避免了不良资产的增加,假定双方收益为(0,0) 。借贷双方博弈的具体收益见表 1。 由表 1 可知,贷款银行给借款者放贷的收益为:p1+(1-p)(-1)=2p-1,贷款银行拒绝放贷的收益为 p(-1)+(1-p)0=(-p) 。当满足 2p-1-p 时,贷款银行获得正的收益,选择放贷更有利。但当满足 2p-1-p 时,贷款银行放贷会有负的收益即损失,所以这时选择不放贷更有利。由此看出,贷款银行是否同意借款者的贷款要求,主要6取决于 p 的取值,即贷款
11、银行对借款者是优质还是劣质的主观判断。P 值决定于借款者过去的信用度,经营状况等,信用度高即 p 值高的借款者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也就更大。贷款银行凭 p 值判断是否放贷,也是信贷配给的基础。 (二)欠贷成本与信贷配给 本文从欠贷成本的角度分析信贷配给是否实行的不同情况。 为简便分析,此处假定信贷配给属于类信贷配给,即所有借款者都只能借到部分借款。设定贷款银行放贷额也就是本金为 L,利率为 r。借款者投资项目利润为 f(L) (假设 f(L)与 L 有相同变化) ,欠贷成本为 C。借款者是否还款与贷款银行的信贷配给的博弈见下表。 假设 f(L)(1+r)LC,在银行实行信贷配给的前提下,设利率 r
12、 为 0.6,L 为 5 个效用单位,利息收入 rL 为 3 个单位,本息和(1+r)L 为 8 个单位,借款者投资项目盈利 f(L)为 10 个单位,借款者盈利扣除贷款本息后的净利润 f(L)-(1+r)L 为 2 个单位, 欠贷成本 C 为 1 个单位。因此通过计算可知,借款者还贷则借贷双方的效用单位组合为(3,2) ,拒绝还贷时的效用单位组合为(-5,14) 。 假设 f(L)(l+r)LC,在银行不实行信贷配给的前提下,借款者能获得所需的全部借款,假设借款额为实行信贷配给时的两倍。则 L 为 10 个效用单位,rL 为 6 个单位, (1+r)L 为 16 个单位,f(L)为 20 个
13、单位,f(L)-(l+r)L 为 4 个单位,C 为 2 个单位。因此可知借款者还贷与不还贷时借贷双方的效用单位组合分别为(6,4)与(-710,28) 。 由以上分析可知,当借款者的欠贷成本很小,或与投资项目盈利及借款额相比小很多时,借款者为使利润最大化,会选择不还贷,贷款银行也会实行信贷配给,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囚徒困境” ,有悖于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的组合应该是贷款银行不实行信贷配给,而借款者也选择还贷。所以贷款银行及政府就要采取各种措施使得借款者的欠贷成本增加,如当借款者一旦欠贷,就赋予该借款者差的信用度等。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佳。 五、抑制信贷配给的对策 由于信贷市场
14、上存在信贷配给,贷款利率低于信贷市场出清的利率,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以需要想出对策抑制信贷配给的实行。经济学家贝斯特对此提出了抵押品的作用。原来贷款利率是信贷市场上资金借贷均衡的唯一内生因素,通过降低或提高贷款利率筛选不同的借款者。贝斯特提出抵押品与贷款利率有相同的作用,通过将抵押品与贷款利率的不同组合,自动筛选不同风险程度的借款者。低的贷款利率与高价值抵押品组合,而高的贷款利率与低价值抵押品组合。这样一来,投资高风险项目的借款者自然会选择高利率,投资低风险项目的借款者会愿意选择高价值抵押品。贷款银行通过这种组合的贷款合约,自动筛选出借款者的风险类型,也就不会实行信贷配
15、给。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缺陷。因为借款者即使投资了低风险项目,想选择低利率的贷款合约,但不一定有实力提供高价值抵押品。相反有实8力的借款者可能会选择高价值抵押品的贷款合约,从而投资更高风险的项目,以谋求更高的收益。这就违背了通过抵押品与利率结合筛选不同风险借款者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任建军.信贷配给理论发展、模型与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09(04). 2王征.信贷配给微观机理研究D.辽宁大学,2011. 3金俐.信贷配给:微观基础与货币政策含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4. 4曹志鹏,赵明旭.银行视角下小企业融资困境与信贷支持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5(01). 5陈名银,林勇.企业规模、信贷融资与银行集中度基于演化博弈的理论分析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04). 6王继升.小微企业与银行的信贷行为分析基于演化博弈视角J.时代金融,2015(06).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