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94403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提要 本文在相关研究和无结构访谈基础上,通过纸质问卷和网络调查方法,对 440 名驻青高校在校本科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性别公正正在逐渐被大学生群体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宏观政策分析、中观社会生活环境和微观个人因素,分析社会公正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性别公正;男女和谐;大学生 本研究为青岛农业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 2014 年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 年 12 月 4 日 一、问题的提出与调查方法 从 1995 年联合国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我国首次提出“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我国在倡导两性协

2、调发展的道路上已经前进了 20 年。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女性独立意识和公平意识提升,性别公正越发成为人们关注的两性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性别公正是指无论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在尊重男女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两性个性自由、人格和机会平等、拥有公正的权利与义务,是践行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理论实践。本文的调查对象涵盖了驻青高校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高等教育接受者,他们对于性2别公正的认识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对于性别公正的了解程度和态度。 本文研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为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问卷调查安排在 2015 年 3 月至 5 月,采用实体纸质问卷调查和网

3、络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 440 份,其中纸质问卷 300 份,网络问卷 141 份,回收有效问卷 433 份,有效回收率达 98%。纸质问卷的发放点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学院等;网络问卷借助专业调查网站平台,主要通过同学圈传播问卷链接,通过电脑客户端和手机微信客户端进行填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的可信度。 二、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调查分析 此次对驻青高校大学生性别公正意识的发展状况调查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维度: (一)大学生群体对于“性别公正”概念的认知 1、对“性别公正”概念不甚了解。驻青高校大学生群体“十分清楚”的大学生,仅占受调查总数的 12%,表示“清楚”这一概念的只有

4、24.5%,共累计达 36.5%,不到受调查总数的四成。这种结果的出现,不排除“性别公正”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与大众较为熟知的“男女平等”过于强调男女同等、均等,评判标准整齐划一相比,更加注重在尊重两性差异的基础上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同时,这个结果显示对于“性别公正”观念的宣传力度亟待提升。 2、认为当下社会仍未实现性别公正。调查显示,仅有 6.9%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存在性别歧视,50.3%的大学生认为性别歧视轻微存在。其中,性别与性别歧视感受程度对比分析显示:女性感受到的性别歧视略3重于男性,有 11.1%的男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而只有 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存在性别歧视,认为性别歧视

5、现象严重的女大学生也比男大学生高出 11%。想要实现性别公正,首先要克服性别歧视的存在,在两性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性别特征公正地进行社会分工。 3、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是由多重原因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们认为当下的性别不公正现象由多重原因造成。其中,认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的具有相对较高的认同度,78.1%的同学均勾选了这一选项。此外,在大学生观点中,生理差异(51.3%) 、男权社会现实背景(61.9%) 、教育环境(48.7%)均占有一定比重,也都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4、对性别公正的未来发展秉持着美好愿望。性别公正关注的是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不考虑男女性本身的生理差异、将男女两性完全同等

6、对待,甚至强求女性成为男性。基于性别差异,有时规定相同的权利反而构成对女性的歧视,规定不同的权利则是为了结果的公平。调查中,高达 67.7%的大学生认为在未来,性别歧视的状况会得到改善,社会即将更加公平公正,两性关系也将益趋和谐。 总的来说,性别公正这一新概念,正在被大学生群体逐渐了解和接受。大学生群体能够认识到社会中性别不公正的存在和存在的原因,并对性别公正的未来秉持着良好的愿景。 (二)大学生群体对家庭、学校、职场中性别公正的认知 1、成长环境因素中,家长的“重男轻女”倾向降低。调查显示,当前认为家庭中家长仍存在“重男轻女”思想非常严重的仅占调查样本的 4.16%,选择严重的占 7.16%

7、。其中,家长“重男轻女”倾向与受调查4者性别对比分析显示:在认为“重男轻女”思想一点没有的 38.8%的比重中,有占受调查总数 25.9%、占受调查女生数 44.3%的女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而同等选项中,仅有占受调查总数 12.9%、占受调查男生数 31.1%的男生认为自己的家长没有重男轻女的观点。相比而言,女生更能够感知到自己家庭的观念开放。这一现象对于女生的成长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在性别意识公正、尊重女性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女性更容易形成独立自主、自尊自爱的性格。 2、在专业学习中,女生相比于男生较有优势。出色程度与性别的对比调查显示,有 50.3%的同学认为,在就读专业内,女

8、生优于男生,且这一结果受到性别主观影响不大。但是,在文科受调查者中,高达 59.4%的学生认为女生总体优于男生,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化;而只有 37.9%的理科生认为男生优于女生。说明性别因素不是评判智力高低的决定性因素,但性别因素仍然对不同领域有着相应影响。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让两性发挥各自优势,各尽其能,并能够取得相当的回报,是构造性别公正的要义之一。 3、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更有优势。调查结果显示,有 51.3%的人认为在职场男性比女性有优势。而在设计性别刻板印象观点的调查中,有61.89%的人认为“女性更适合做护士、秘书、公关、空乘等,男性更适合做市场、销售、工程师等”这样的说法不构成性别歧

9、视。说明在职场上,男女性别不公正、职业地位被不同等对待的状况仍然比较严峻。在我国,法律规定公民享有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和社会保障权等多项基本权利,就业歧视明显违反以上权利规定,不利于“和谐社会”的5建设。另外,就业性别歧视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挫伤了女性劳动者的积极性,并造成市场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甚至是浪费。此外,就业性别差异冲击了妇女应有的社会地位,损及女性的尊严,容易造成家庭的不和谐。 4、女大学生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更强。恩格斯指出:妇女解放的第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一切女性重新回到公共的事业去;而要达到这一点,又要求消除个体家庭作为社会的经济单位的属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观念的开放,越来越

10、多的女性开始承担社会角色,并且做出不凡的成就。这一观点和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的观点,越来越多女生开始想要做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新女性。本次调查在针对女大学生的问题中,有 54.1%的女性认为,自己期望拥有自己的事业,做一个独立自强的女人。在对待经济问题上,女大学生也开始表现出更加独立的态度,在占受调查女生总数的 57.7%的女生认为在谈恋爱的时候AA 制比较好。在经济独立问题上,有占女生总数 40.3%和 51.8%的女生认为女性想要与男性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必须要在经济上独立,仅有 7.5%和 4%的人选择了不赞同和不清楚。经济独立在倡导性别公正的道路上起着基础作用,女性只有经济

11、独立,才能在生活上不受制于男性,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秉持着这一观点,女大学生能够以此为依据要求自己,为自己争取性别公正全面实现的未来。 总的来说,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经历中,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比重下降,重男轻女的现象明显降低,这对于建立性别公正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和职场中,男女性没有因为性别而显现出明显的智力差异,但在职场上却受到不同的待遇。但值得高兴的是,女大学6生的独立意识和追求性别公正的意识提高,有利于性别公正的实现。 (三)大学生群体对媒体舆论中“性别公正”的感知。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提出,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传媒技术的提高,媒体舆论越发对

12、人们思想产生着深远影响。 1、多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媒体有性别不公正的存在。李普曼曾经在公众舆论著作中进行过解释:“刻板印象”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在当代传媒中,原本丰富多彩、价值追求多元的女性角色被塑造成为家庭贤惠型、事业强势型、符号化强势型固化形象,进行单一化解读。调查显示,有 78.7%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性别偏见和刻板印象,说明在大众媒体中,性别不公正现象严重。 2、对于媒体舆论中经常提到的性别不公正认识不足。随着媒体的迅猛发展,一些流行新词被大众广泛接受,其中不乏一些暗含性别不公正元素的词语。比如, “女汉子”

13、本身就包含一定的价值隐喻,默认了女性不具备男性拥有的独立坚强的性格、正常体力和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智力。相反,如果男生像女生,被称为“娘娘腔”就是贬义词,暗含着“男尊女卑”的思想;不少大龄未婚女性被戏谑成为“剩女” ,而大龄未婚男性却被称为词性褒贬不一致的“王老五” 。调查显示,仅有 25.4%的大学生认为“剩女” 、 “女汉子”这类的称呼存在性别不公正的表现。 三、促进性别公正的对策 性别公正,是一种先进的性别文化,主要表现在性别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性别关系。提高大学7生对于性别公正的认知和践行对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作用。 (一)宏观政策制度角度。我国按

14、照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两性平等的发展,通过法律、行政、宣传等手段,努力实现两性在“受教育权” 、工作待遇、岗位竞争等权利和义务上的平等。应该依据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制定保证性别公正得以实现的政策性措施,并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进行推广,至上而下地实现性别公正。 (二)中观社会层面。大众传媒也是推动性别公正建设的重要方面。一方面针对社会潮流,利用大众传媒推动了性别公正的发展;关注倡导性别公正的有志之士发声,提高其话语权;另一方面针对传媒传播过程中,一些性别刻板印象、美女经济等不利于性别公正实现的现象,大学生群体应该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前提下,努力为媒体发展建言献策,对媒体的不合理报道及时批评指正。对于即

15、将从事媒体行业的大学生而言,应提高其对于性别不公正现象的辨识能力,提升媒体责任感,减少为了博取关注度而宣扬性别不公正意识的报道,报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正能量事件。 (三)个人层面。针对女性由于生理原因,承担着生育义务而造成的性别不公正,女大学生群体不应因为社会趋势就自暴自弃,应该坚定信念,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为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努力。同时,男性也应该认识到性别公正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尊重和爱护女性,认同女性的社会价值。针对女性自身对于陈旧观念对于性别不公正现状的屈从,女性群体应该提高对自身群体的关注度,树立自我意识,自主进行价值选择,团结起来共同抵制性别不公正的存在。 8主要参考文献: 1祁建建,张琳琳.从性别平等视角对刑事诉讼法的初步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4. 2丁启明.论性别差异与就业权平等J.学术交流,2014.10. 3(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4(美)沃尔特?李普曼.公共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陈晓芳.当代英美影视文化的女性意识崛起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