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学生志愿服务浅议提要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活动方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也是时代所需。关键词:志愿服务;作用;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作用及长效机制研究 收录日期:2016 年 8 月 2 日 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大学生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这不是大学生的责任、使命,也不是大学生的义务,而是大学生的追求,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志愿活动可以让人感觉到帮助他人就像成功做成一件事情一样让人感到高兴和自豪。美国诗人朗费罗说过
2、,“把使命和责任当作一种习惯,生活才会有意义” 。 据莱斯特?M?萨拉蒙的研究,自 20 世纪后半叶以来,志愿服务在危机中兴起,又在危机中发展。各个国家内部的志愿服务与日俱增,同时国际互助也日益普遍。从联合国到国际红十字会,从绿色和平组织到医生无国界,几乎每一个需要关注的角落都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1993 年底,团中央发起实施青年志愿者行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参加到志愿服务中,志愿2服务的理念引入我国后与我国传统伦理相契合,得到社会民众的认可。中国青年自愿参加或者有组织参加向社会奉献爱心的活动源远流长,尤其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青年投入热
3、心助人、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内的志愿者组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近些年来,大学生在全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领域涵盖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大型活动和社会援助等,并正在向更专业化的领域扩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 大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能使他们了解国情、民情、校情,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坚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自觉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使命,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
4、、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抗拒压力与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包容和接纳。使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展示与发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道德认识、高尚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大学生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为未来人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可促进高校德育工作深入开展。青年志愿3者活动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成为当代大学生修身成才的重要手段,成为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高
5、校应该不断丰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工作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2015 年,笔者针对 800 份大连地区的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认知状况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的关系:一是对志愿者形象的认知与“道德品质提升”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二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收获“个人发展” 、 “道德品质提升”和“幸福体验”有助于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从而得出结论:如大学生对高校志愿服务保持正确的认知,将有助于大学生在今后继续热衷参与高校志愿服务,也有利于高校
6、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青年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情商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横贯人的一生,具体到大学阶段,情商培养可贯穿到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所有过程中。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大学生情商教育的过程。高校在青年志愿服务过程,推进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具体做法有: 1、对情商的重要性及可培养性的认知。情商是影响人生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可以通过科学的教育、训练、锻炼得到明显的提高,进而带动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 2、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情商的核心前提是“认识自己” ,评估自4己情商是自我改变的开始,这有助于我
7、们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从过去的各种经历中去反思,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成长。 3、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是保证志愿服务工作按时按质完成的有效条件,有助于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情绪。 4、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普遍缺乏耐心,要做好简单、重复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大学生的自我激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引导志愿者们制定个人目标,制定从事志愿服务活动的目标;其次,通过培训、座谈会等形式指导学生正确应对挫折。 5、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对带动其他情商技能很重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总体上能反映这个人的情商。志愿服务过程实质上是与人交流的过程,志愿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组织者间的交流、志愿者与服务
8、对象的交流,能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工作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中坚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力量,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志愿服务是一种特殊的青年社会实践形式,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对培养大学生成才有积极的作用,能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对于大学生的政治精神文明建设,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作用:(1)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能弥补社会公共服务的不足;(2)高校青年志
9、愿服务能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3)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可以在大学生5群体中起到示范和榜样作用,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志愿服务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是一种直接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是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的过程,也是向社会、向他人学习借鉴的过程。 2、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提升。志愿服务作为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在不同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流的渠道,使志愿者增加了对他人、对社会的了解,有助于提升人际间交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融洽。 3、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的提升。在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方
10、面的行动,必然会丰富志愿者的社会阅历,帮助其在工作中增长才干;在提高分析判断能力方面,志愿活动经历帮助志愿者们站在民族和社会长远利益角度上思考和判断问题;在提高统筹协调能力方面,志愿者通过进入政府所提倡的服务领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了统筹协调的能力。 4、志愿服务有助于学生责任感的提升。社会绝不是无数个独立个体的集合,而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社会责任感提升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能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并通过自己的贡献充分理解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切实发
11、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从立6法、经济、权益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保障。 (1)强化立法保障。政府应制定志愿服务的全国性法规来充分保障和规范志愿服务,把志愿服务用国家法的形式规定下来,使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得到真正的保障;(2)提供经费支撑。通过争取政府资金支持、企业对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资助、社会募集资金等形式来加大资金保障力度,鼓励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事业大力支持,建立起稳定、多方的筹措渠道,以充足稳定的资金为志愿服务提供保障;(3)切实维护权益。政府应该制定较为完善的志愿者健康和安全管理制度,通过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被服务单位和高校组织三方权利义务关系及纠纷解决机制,有效地保护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
12、主动性,促进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4)鼓励社会认可。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档案,鼓励社会各单位在选人用人过程中把服务档案作为重要参考内容,为大学生志愿者增加特殊权利或优惠。还可以采取对大学生志愿者发放志愿服务证明,或通过媒体公开等方式给予表彰和精神鼓励,使志愿者切实感受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价值,从而产生参加志愿服务的自豪感。 (二)高校要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1)建立组织机构网络。积极搭建志愿活动的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平台、交流平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具体任务的摸底工作,建立志愿者登记制度,有针对性地招募志愿者,做到广泛招募、合理使用,保护好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积极性;(2)加强志愿服务培训。依托行业
13、协会、专门学会和基层宣传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志愿精神、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使其真正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通7过培训获得自我发展,在志愿服务中提升专业技能,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3)开展志愿服务评价。把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分计划或者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价体系,与教学、教育管理制度对接,重点考核大学生志愿服务时间、服务质量、团队合作精神等,引导志愿服务的规范化发展。设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方面的专门奖项和奖励基金,给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与物质的奖励,并对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影响力,引导高校青年志愿者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激发当代大学
14、生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热情;(4)搭建交流平台。努力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相互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大学生在志愿者组织内结交朋友,交流和分享志愿服务心得体会,从而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工作热情。 (三)大学生需投入更大热情,打造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广大大学生志愿者必须用自身行动,树立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鼓励和带动更多人参与。 (1)端正志愿服务态度。牢固树立“志愿者既是奉献者又是受益者”的观念,摒弃“为了志愿服务而服务” 、 “随大流” 、 “谋利益”等错误思想,从内心将志愿服务工作当作一份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同时,积极引导志愿服务对象主动用爱心回报社会,使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
15、播;(2)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要切实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要认真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服务培训活动,牢牢掌握所需服务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技巧,将志愿服务工作做到被服务对象的心坎里;(3)创新志愿活动形式。积极参与形式多样的民间志愿服务活动,深化与社会其他公益社团的合作;在原有志愿服务方式的基础上,8充分发挥自身业务专长,拓宽志愿服务方式和载体;(4)加强志愿服务宣传。通过微博、互联网等社会媒体资源,广泛宣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播志愿文化,让“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核心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支持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许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 2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社会服务与志愿服务工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3李淼,刘静,刘立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