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95644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番茄灰叶斑病与细菌性斑疹病的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特约栏目主持:李金堂 男,植物病理学博士,副教授,潍坊科技学院蔬菜病虫害研究所所长,潍坊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寿光市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能手。主要从事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预测预报、植保软件开发等方面研究。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 、 农业植物病理学 、 蔬菜病虫害识别及防治等多门课程。主编出版蔬菜病虫害防治图谱系列丛书(共 9 册) 。研制成功“蔬菜病虫害诊断防治实用专家系统(VDDS) ”软件(软件包含千余种蔬菜病虫害及万余幅数码图片) 。主持、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科研论文 30 余篇。 灰叶斑病对国内传统的番茄栽培品种来说并不是主要病害,但近

2、年来推广的一些进口番茄品种表现出对番茄灰叶斑病的高度感病性,灰叶斑病已经成为一些硬果型番茄的重要病害。2009-2014 年该病在寿光市大面积暴发,由于该病以前甚少发生,农民普遍缺乏防治经验,因而防治不力,给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细菌性斑疹病是近年来番茄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细菌性病害,其早期症状与灰叶斑病有相似之处,但二者防治方法区别甚大。因而将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一并介绍,以便防治时能做到有的放矢。 1 症状 21.1 灰叶斑病 番茄灰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柄、花、花萼及茎秆等。叶片发病,初现灰白色至淡褐色近圆形小斑点,后病斑扩大,病斑中央呈浅褐色,外缘变为深褐色,

3、仔细观察,可发现病斑表面有不规则轮纹(图 1-11-3) 。病斑边缘常具淡黄色至黄色晕圈,病斑附近叶片黄化(图 1-4) ,叶缘稍上卷(图 1-5) ,严重时叶片干枯死亡。湿度低时病斑常破裂穿孔(图 1-6) ,后期病斑表面出现淡黑色霉层(图 1-7,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受害茎秆及花萼出现椭圆形至长条形病斑(图 1-8) ,同叶片相似,病斑中央颜色浅,边缘颜色深。受害花症状同花萼类似,病斑颜色较浅。 1.2 细菌性斑疹病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可为害叶片、茎秆、果实等。叶片发病,叶面出现边缘不清晰的褐色褪绿斑(图 2-1) ,继而形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一般病斑外具黄色晕圈(图 2-2)

4、 ,病斑背面边缘清晰(图 2-3) ,田间条件适宜时,病叶率甚高(图 2-4) 。茎秆受害,出现近圆形或椭圆形褐色病斑(图 2-5) ,后期病斑不断融合。叶柄发病,症状与茎秆相似。果实发病,先出现褐色针状小病斑,略凹陷(图 2-6) ,感病品种病斑稍大。 1.3 两种病害发病症状的区别 两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可采用下面的诊断要点来区别。 有无病征 灰叶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斑背面常有灰褐色霉层;细菌性斑疹病为细菌性病害,一般无病征。 3是否穿孔 湿度较低时,灰叶斑病病斑易穿孔;细菌性斑疹病病斑一般不穿孔。 病斑特征 灰叶斑病病斑中央颜色常较浅呈灰白色;而细菌性斑疹病病斑无此特点。 2 病原菌 2.1

5、 灰叶斑病 病原菌为 Stemphylium solani Weber,称茄匐柄霉,属半知菌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淡褐色,有隔膜,单生或束生。分生孢子淡褐色至浅黑色,砖格形,无喙,一般着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纵横隔较多近似网状。有性阶段为番茄格孢腔菌(Pleospora lycopersici El. & Em. Marchal) ,较为少见。 2.2 细菌性斑疹病 病原菌为 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称丁香假单胞菌番茄叶斑病致病型,属细菌。 3 发病规律 3.1 灰叶斑病 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或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种子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

6、子进行侵染,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传播,病菌可直接穿透植物的表皮,也可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温暖潮湿及降雨是导致病害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尤其当土壤肥力较差、植株生长不良时发生严重。 3.2 细菌性斑疹病 4病菌以菌体在种子、病残体及土壤里越冬,主要通过雨水飞溅或整枝、打杈等农事活动传播。低温多雨、大水漫灌、阴天进行农事操作时易发病。 4 防治技术 4.1 灰叶斑病 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及时摘除发病严重叶片并烧毁。多施有机肥、叶面肥,提高植株抵抗力。大棚栽培中,定时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化学防治 a.发病前。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7、500 倍液喷雾预防。 b.发病后。可交替使用 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 500 倍液+50%咪鲜胺可湿性粉剂 1 500 倍液、18%咪鲜?松脂铜乳油 500 倍液、2%嘧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 150 倍液+25%嘧菌酯悬浮剂 1 500 倍液。上述药剂一般 710天喷 1 次,严重时可缩短为 34 天喷 1 次。喷雾时应做到细致均匀,叶片正面、背面都要喷到。雨后或多日连阴天后,天气晴朗时应立即喷药防治。 4.2 细菌性斑疹病 农业防治 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与非茄果类作物实行轮作。 物理防治 种子可用 55温水浸泡 15 min。 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 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 3 000 倍液、23%氢铜?霜脲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每隔 7 天喷 1 次,连续喷洒 34 次。 5(本文配有彩图,详见彩色插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