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高职院校“低头族”现象调查及引导策略摘要:信息时代,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的重要工具。大批大学生“低头族”的出现引发了健康、安全、社交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在实证调查大学生“低头族”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低头族”的形成原因,并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让大学生甩掉“低头族”帽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低头族;大学生;形成原因;引导策略 低头族,英文名为 Phubbing,由 Phone(手机)和 snubbing(snub冷落的进行时态)合成而来,主要形容那些只顾低头玩手机而冷落他人或事物的群体或现象。在这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作为一群追求新潮、崇尚个性的大学生们更是“低头
2、族”的典型代表。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能发现作“低头看屏幕”状的学生。校园“低头族”队伍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是众多已经浮现的伤害以及潜在的巨大危险,既损害校园“低头族”群体自身的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因此,了解大学生现今“低头”状况,分析“低头”原因,并就此提出相应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的新课题。 一、大学生“低头族”现状调查 笔者以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 250 份,其中收回有效问卷 240 份,有效率为 96%,调查2对象中男生、女生各占 45.6% 、54.4%。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低头族”现象比
3、较严重,已经出现身体健康、社交障碍、安全等隐患,69.0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低头族”中的一员,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 5 至 6小时;73.13%的大学生认为缺少了手机后果会很严重,甚至会觉得生活突然空虚、不知道该干什么。具体情况表现如下: (一)手机“占领”大学生活, “玩转”大学课堂 手机以其轻巧的外形和多元化的功能,已经占据大学生大部分零碎时间,随处可见“争分夺秒”刷手机的“低头族” ,而通话、短信已经不是大学生使用手机的首要功能,更多的学生沉迷于游戏、小说、聊天工具、微博等功能而无法自拔。调查显示,超过 75%的同学使用手机仅仅用于玩游戏、看视频,以及聊微信等娱乐活动;74.7%的大
4、学生经常在大学课堂成为“低头族” ,64%的大学生一节 45 分钟的课中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可达到 10 分钟以上。访谈中,有部分大学生仍未意识到手机已经“占领”自己的大学生活,甚至有学生提出“可以忘带课本,不能忘带手机” ,这样的“课堂手机观”似乎已经深入人心。 (二)手机“偷走”身体健康, “侵蚀”心理健康 67.1%的大学生认为“低头族”行为会危害身体健康。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直视屏幕会引发眼部肌肉疲劳,视力下降;且长时间低头使颈部神经和血管受到挤压,容易引起颈椎的退行性病变。访谈中,60%以上大学生表示在宿舍熄灯后仍会玩手机,而熄灯后,手机屏幕和黑暗环境形成强烈对比,在这样昏暗的环境下长
5、时间玩手机容易导致眼睛近视,严重的甚至会诱发干眼症、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此外,长期使用3手机可能会产生焦虑症和轻微的强迫症。访谈中,很多大学生表示总是习惯于晨起和睡前要按手机,平时没事时也会自动拿起手机,好像不拿着手机感觉缺失了什么,心里空空的,甚是焦虑。有一部分学生表示聊微信,刷微博,看网页更多的是因为无事可做或不想做事,从而在手机上寻求平衡或转移注意力。 (三)手机“冲淡”人际关系 调查显示,61.03%的大学生认为因玩手机而影响到正常学习工作以及社交的时间,40.75%的大学生意识到长期使用手机易导致人际关系恶化,还有 50.15%学生认为手机容易引发安全问题。手机拉近的只是人与人
6、之间虚幻的距离,而容易让人与人在现实中疏远。许多大学生陷入手机虚拟世界的满足感中无法自拔,忽视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甚至“宅”在宿舍“藏”在手机中。长此以往,会使得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下降,出现沟通障碍,在手机网络中能谈笑风生的人却在现实生活中一句话都表达不清楚,陷入“网聊热见面冷”的尴尬局面。 二、大学生“低头族”成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 1. 受从众行为的影响 从众行为即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人是群居动物,极少人能够在社会生活中保持独立,而不被从众的。在信息时代也不例外,当手机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时
7、,人们自然而然地跟风追随,加之手机确实也为他们生活、娱乐提供了便利,久而久之手机4就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当大多数人都在玩手机时,唯独自己例外,那这时自己便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会受到来自于群体效应所带来的压力,这是人类的天性,也是形成大学生“低头族”的社会环境之一。 2. 信息技术发展的副作用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发展,无线网络遍布各地,手机凭借着多样化的功能软件为学生的学习、娱乐生活带来便利,使学生钟爱到“机不离手” ,有的甚至已经沦为手机的“奴隶” 。而且沉重的课业和快速的社会生活节奏,使得身在象牙塔的学生的私人时间支零破碎,一般都是通过网络知晓社会、了解外界,这更让手机成功插空
8、进入大学生的时间空隙中,成为了学生填满业余碎片时间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这为校园“低头族”的出现搭建了有利的平台。 (二)学校层面 1. 大学校园管理较宽松,部分学生易迷失方向 我国大学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属于“严进宽出” ,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经历完艰苦奋斗的高中学习时代,终于披荆斩棘走过“大学”独木桥之后,一下子进入这种相对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没有了学校的强力管束和自我约束,这将使得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反而难以适应大学,并在大学宽松自由的氛围中逐渐迷失方向,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甚至沉迷于电脑、手机网络中无法自拔,从而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2. 大学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激情与互动 大学课堂上部分老师
9、照本宣科,缺乏激情;教材陈旧老化,创新性5不强,时代感不足;教学方式老套,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枯燥无味,这使得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次,大学课堂缺乏互动的学习氛围,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沟通、交流甚少,易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你讲你的,我玩我的”的情况,而且现在学生也无须自己记笔记,老师的 PPT 课件齐全,重点之处用手机拍下来即可,这在无形中助长了课堂“低头族”现象;最后,现在很多高校为方便师生获取信息在校园中建立无线网络,这使得学生上网不受流量限制,可以不分时间、地点、场合便利地运用手机上网,这也同时大大降低了大学生上课听讲的“抬头率” 。 3. 校园文化活动按部就
10、班,缺乏创新和吸引力 虽然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团、学生活动五彩斑斓,但现今很多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仍然在按部就班地根据上级文件规定开展各项活动,缺乏创新性和感染力,长此以往,学生对校园生活便会失去新鲜感,把校园文化活动视为学校派发的“任务” ,消极对待被动处理,宁可把所有时间都“献给”手机,致使大学生“低头族”队伍日渐强大。 (三)个体原因 1. 攀比和从众心理 现今大学生大都是 95 后,独生子女,他们个性时尚,爱追赶潮流。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以“低头”为耻,反将其视为一种时尚来追求,甚至会油然而生出一种优越感。 “你有的,我也要有” , “你玩什么,我也玩什么”诸如此类的攀比和从众心理
11、使得越来越多学生成为校园“低头族”的一员。 62. 个体需求心理 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低头族”现象的盛行满足了其安全、社交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大学是学习生涯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迈向社会的奠基石,大学生在面对学习、人际、就业等压力时容易变得敏感和缺乏安全感,而大学生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释放自己的内心压力,或者可以包装自己,表现自我,逃避现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少了。大学生需要得到别人关心、关注和认可,手机正好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位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顶端,也是在现实生活中最难实现的,而在虚拟网络世界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被“点赞” ,被“关注”
12、 ,被“评论” ,被“转发”中获得心理的满足和成就感。 在现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更新换代极快,大量的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而大学生正是渴望获取信息的最佳年龄,手机的便捷正为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学生对信息的需求与渴望,也导致了“低头族”的盛行。 三、引导大学生“低头族” “抬起头”的策略 (一)增强引力,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渠道多,信息更新快,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大学课堂,教师不能墨守成规,应当提升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吸引力,与时代接轨,通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如体验式、互动式教学,让学生愿意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重新培养学生对
13、课堂教学的兴趣,消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7“代沟” ,使学生将注意力从手机上重新转移回课堂,变“低头”为“抬头” 。例如,教师不一定要利用教师的权威命令同学们将手机收起来好好听课,反而可以利用手机的一些功能如微信功能、检索功能,适时地在课堂教学中用到手机,如让不同的学生通过手机信号搜索重新排列座位,并互相介绍,或拿出一个知识点让同学们拿出手机自主搜集资料并当场讨论、发表观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教学吸引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高活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大学生“低头族”的生活现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参与性高的
14、校园文化活动,满足不同“低头族”们的精神需求,鼓励“低头族”们放下手机,走出寝室,奔向操场,走向社会。学校一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学生会活动、舞协、棋协、登山协会等的活动吸引“低头族”们的眼球,让他们参与其中,减少用手机的时间;二可以发挥专业特色,打造一些富有专业特色及魅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如科技文化艺术节、知识技能赛等,并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团体拓展活动、创业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让他们在参与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锻炼专业技能、提高自我效能感,从而逐步摆脱学生对手机的依赖,脱掉“低头族”的帽子。 (三)凝聚合力,营造家校社“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任何教育的成功都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
15、的配合与努力,要有效引导大学生“低头族”成功“抬头” ,一是要寻求社会支持。社会8应加强对大众媒体的监督,对大学生“低头族”进行客观评价与定位,为他们提供一个理解与宽容的环境氛围,而非全盘否定,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另外社会应配合学校多提供一些开展社会公益、社会实践活动的资源,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转变,增强“低头族”的社会认同感;二是注重家庭熏陶。家长应为子女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氛围,用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家庭成员感受到家庭的温馨与关爱,建立起安全的人际交往模式,从源头杜绝手机沉迷;三是加强学校引导。针对大学生“低头族”的从众心理,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教育、宣传标语等多种途径突出“榜样”力量,营造积极向
16、上的校园文化、课堂环境及宿舍氛围,进而引导全校形成优良学风,从而逐步告别“低头族” 。 (四)夯实内力,引导学生自身努力 毋庸置疑,大学生“低头族”自身能否成功“抬头” ,离不开自身的积极努力。首先,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低头”的严重危害,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如可以采用组织体育锻炼或采取心理暗示或自我鼓励的方法,让学生每天设定一定量的“低头”时间,如果一天下来达标了,可以适当鼓励自己,以提高下一步的积极性,不断努力,直至摆脱“低头”队伍。其次,应当引导大学生学会协调好各方面的需求,如当社交需求缺失时,能主动尝试改变现状,试着与人交流,获得与人交往的
17、自信,而不是躲在手机“乌龟壳”后面,逃避现实问题。再次,加强对长期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进行心理疏导。如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主动介入他们的心灵,多倾听他们的心声,打开他们与外界的交流通道,引导他们逐9步走出手机的世界,走出宿舍,参与外界活动。 参考文献: 1彭文英,冯健.论“低头族”现象下的大学生人际交往J.重庆与世界,2015(01). 2仇志伟,郎晓丛,李志鸿,郭美娜.大学生“低头族”现象分析及解决方案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04). 3徐天.浅析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及解决对策J.黑河学刊,2014(09). 4陈燕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宅男宅女”群体调查及引导策略J.教育评论,2014(12). 5刘昆,张林涛.手机,该退出大学课堂了N.光明日报,2014-11-04. *本文为 2015 年泉州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互动机制研究” (编号:2015E1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继续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