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程天民 ,男, 1927 年 12 月生,江苏宜兴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和工程管理学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防原医学与病理学教授。从事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和科教管理 54 年 ,1954 年来重庆工作至今。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华创伤学会主任委员、第三军医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科协副主席、学位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军医大学学位委员会主席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我国在研制“两弹一星”的同时,开展了防原医学研究,他从 1958 年起即 参加此研究,先后 14 次参加我国核试验,主持了我国核试验动物效
2、应(医学研究)技术大总结,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研究。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和防原医学。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特别对发生多、救治难的复合伤的研究,提出了创新的发病理论、治疗原则和有效措施,负责研制了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的两项国家标准。因此,他是我国防原医学主要开拓者之一。近年又主持“贫铀武器伤害及其医学防护”的重大攻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些成果为我国应对核攻击、核事故、核恐怖伤害提供了技术储备。以他为学术带头人的科室成 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复合伤分室)。他于 1986 年任三医大校长时提出了“以质量取胜、以特色取胜”的办学思想,决策全校以军事医学为重点和特色,
3、显著促进了学校的发展。经多年努力,该校军事医学领域获 4 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形成 3 个国家重点学科和 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产生了 3 名院士。为提高重庆市医学科技竞争力作出了显著贡献。他潜心教育研究, 1996年起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奠基性专著,促进了全军卫生防疫预防医学事业的发展。他主建了全军院校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核、化学武器损伤防治学”。他培养了49 名研究生,很多已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发表署名论文 332 篇(不含保密论文),被 SCI、CA 等外文收录 188 篇次,被中文 CSCD 收录 170 篇,引用 72 次。主编了 6 部国内(外)首部专著,副主编 3
4、 部,参编 15 部,专著引用 889 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1 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 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3 项。另以不同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三等奖各 1 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9 项。并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总后科学技 术“一代名师”。 2001 年由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的国防医学科技成果和“两个取胜”的办校管理决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军事效益。 黄尚廉 ,男,生于 1936 年, 1954 年重庆大学机械工程系毕业,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光电技
5、术与仪器专家,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中国光学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及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员及光纤工作组、智能结构工作组成员,国际仪器与测试技术学会理事等。黄尚廉教授长期从事精密仪器及机械,光电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作出了一系列系统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他发明环形光导纤维束莫尔条纹全接收系统,研制 出 0.1 秒高精度光电圆刻线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提出的“复杂表格智能处理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领导并参与研制的国际领先水平的表格自动阅读机,为我国农业普查的光电录
6、入工程和国家重大选举工作作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已产业化。他在国内开创了智能结构系统研究领域 ,在结构健康监测及结构控制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了多项重大成果及专利,其中“智能结构及系统基础” 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研制的“桥梁健康远程智能监测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桥梁结构安全监测。 他建立了“光栅测角系统提高测角精度 的理论体系”,获国家教委自然科学二等奖。他主持研制的“光电轴角编码器系列”,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广泛应用。作为主研人之一的“光纤流量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究的“单模光纤熔接机”,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首次研制出分布
7、式光纤温度 /力 /应变传感器系统,主持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及技术基础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已获各类科技成果 25 项, 12 次获国家、部委、及省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励, 5 次获国家的荣誉称号与表彰、发表论文 290 余篇。目前已培养博士后 11 名、博士生 42 名 ,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以黄尚廉教授为首开辟和创建的重庆大学光电技术及系统,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智能结构、光纤传感与通信、微系统,文字图象识别技术及系统,以及智能化仪器及机械等研究方向上,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解决了一些重大理论和技术难题,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光学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级学科博士点学位授权,”精密仪器与机械“获国家级重点学科,“光电技术与系统”成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 211 与 985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他多次主持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大会特邀报告,对我 国光电技术与仪器及智能结构领域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