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古同洲碗碗腔的发源及艺术传播研究摘 要:社会每天在飞速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享受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碗碗腔作为一个古老而优秀的老剧种一直活跃在陕西部分地区,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将碗碗腔更好的适应人们的审美,利用现代的传播方式将碗碗腔的美更好的展现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碗碗腔艺术特征的分析总结,思考现代传媒方式对于碗碗腔传播方法的新途径,对以后中国古代艺术在现代生活的发展做出参考。 关键词:碗碗腔;唱腔;传播;表现形式 项目名称:丝绸之路西安段非物质文化遗传数字化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5L110。 项目名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编号:123053029。 1 碗碗腔的诞生溯源及生
2、存环境 伴随着古代文明的高度发达,举世著称的西音就产生于陕西。据陕西省戏曲志记载:自汉高祖二年,冯翊(大荔)民众根据当地流传的东海黄公伏白虎的故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一剧,为我国戏曲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剧目,同时揭开了东府地区的戏曲历史;碗碗腔是以大荔为中心并以“灯影”为表演形式所流行的地方戏曲剧种,也称东路碗碗腔皮影戏,又名时腔。其名称来源传说有二,一说主要节奏乐器为小铜碗而得名,另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 ,故名“阮儿腔” 。据史料记载同朝一带的唱词手抄本就有 400 多种, 1956 年由大荔县沙底业余2剧团将婉婉腔传统剧献连环搬上大舞台试演后, 1961 年大荔县戏曲剧院碗碗腔剧团由
3、省组成演出团赴京演出,历时 40 天,受到了周恩来、陈毅、习仲勋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从此碗碗腔成为一种舞台戏曲剧种,并与皮影戏在大荔渭南一带流传至今。 大荔县位于陕西关中渭北平原东部黄、洛、渭三河汇流地区。古称“三秦通衢” 、 “三辅重镇” 。这样的历史重地历朝历代也是皇帝行宫,唐代更是皇家养马场,大荔境内多胡人,至今还有游民民族姓氏村“答家村” 、 “拜家村” ,多文化的交流和宗族联姻,大荔地区自古出美女,多进宫为妃为婢,声音及其优美。相传西汉文帝刘恒时,宫妃为引太子玩耍,把桐叶剪成人影,在灯光的照耀下映在窗户上,嬉戏哄幼儿入睡,并伴随“咿呀啊呀”的优美腔调,这也有可能是碗碗腔最早的缘起
4、。至今当地皮影艺人口中传说:“汉妃抱娃门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礼乐传入百姓家。 ”以此表示在汉代就有了碗碗腔及影戏。2 碗碗腔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同朝碗碗腔的音乐优美,唱腔细腻、婉转、缠绵,特别是它的“三不齐板式”是其他所有板腔体无法表现的,形成了独特的板式结构。乐器以碗碗、月琴为主,配以三弦、板胡及打击乐,特别是因敲击碗碗确定音乐的轻重缓急,故而碗碗腔唱腔艺术:碗碗腔在音乐结构上属板腔体,虽属小戏,但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具特色,唱腔细腻、幽雅、婉转、缠绵、美妙动人。彩腔有:三不齐、三道腔、花花腔、叠腔等,每种唱腔又有花音、苦音之分,慢板与紧板又有三不齐的唱法。碗3碗腔在演
5、唱上一般用拖腔一般都向上翻,唱腔美妙动人,尤其是小生、小旦、青衣演唱时真假声结合使用,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唱腔多用花音,并且唱、白由一人承担。 它与全国所有板腔体音乐结构形式的剧种基本相同。但由于受地方语言,民间音乐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比较明快、高亢、细腻、华丽,在关中地区小剧种中最具有代表性。碗碗腔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积淀着古代文化的精华,汲取着质朴的古典文化营养,在乡村社会生活中传播着中华民族古典文明的基本因子。碗碗腔唱词内容的民间文化艺术方式体现着儒、道、释的古典哲学思想(图一) ,相融相济于一体,构成了健康活泼的触觉艺术形态。 3 新形势下碗碗腔的传播途径 随着经济
6、的发展,社会对于古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降低,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很多年轻人很少有时间听传统戏曲,碗碗腔戏曲演出市场萎缩。过去以农村红白喜事为主的演出市场,被歌舞、其他戏曲占据。导致碗碗腔小剧种发展的萎缩,这也让宣扬传播变得格外困难。 人常说“世界皮影在中国,中国皮影在渭南。渭南皮影配唱碗碗腔悠雅细腻,悦耳中听,当属正宗。 ”碗碗腔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维度,无疑为艺术传播的发展提供了无比丰富的资源, 碗碗腔的传播仅停留在基本的区域性传播, 作为优秀文化这样是远远不够的。 在这里, 我认为碗碗腔在新形势下发展和传播离不开现代的媒介形式,也可以说离不开现代新媒体技术的表现形式。应该从当地本身的地理、
7、经济状况出发,探索新的传播媒介在碗碗腔传承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重要意义。文化研4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斯就明确指出: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 困难之处在于我们不得不持续地扩展它的意义, 直到它几乎等同于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而碗碗腔的传播途径正是离不开这种概念上的倾向和新形势的传播技术途径。 4 现代传媒技术下碗碗腔舞台表现 碗碗腔舞台剧中独特的舞台美术,表演艺术和优美的音乐艺术曾被誉为“宫庭音乐” 。碗碗腔自古以来具有深厚的舞台表现魅力。时至今日,每逢庙会、婚丧嫁娶、喜庆之时,成为群众不可缺少的一种娱乐形式。从历史流传的意义上说碗碗腔皮影戏的兴盛促进了陕西地方戏曲的发展。现代的传媒技术多种多样,碗碗腔
8、在演唱过程中,丰富的曲牌演奏翻变遏低,表现出激越委婉的艺术特色。与此同时, 舞台艺术的表现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他同媒体技术相辅相成, 传播过程建构了碗碗腔独特艺术的新阶段;其表现形式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加深的。民间舞台艺术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文化,衣食住行,每时每刻都在创造、享受和消耗。就像每天使用的碗筷,直至消失的时候才知道其重要性,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史化进程,中国的许多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了消费社会。传统的话语形式正在向新型图像文化的形式转变,加上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或电脑的普及,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都成了潜在的图像制造者,所以人们越来越习惯于用图像进行交流,也期盼交流和欣
9、赏的对象具有现代美感;在青年人当中更多是依赖现代传媒观赏艺术和感受记录艺术,在流动的图像形式获取画面中的艺术感触,5有人更是利用更高级别的数字化接收形式进行艺术欣赏,这样就无形的推动了碗碗腔在新媒体技术表现方面的舞台张力,也是对当下生存环境的直接反映。 5 结语 中国碗碗腔戏曲发展一路兴衰起伏,伴随着文化背景的巨大转换,还有外来文化与新媒体艺术的巨大影响,一种更新的创作方法已经出现,推动着碗碗腔这一小剧种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其传播艺术的特质决不能以所谓的创造性, 去削弱甚至消灭碗碗腔传播的特殊魅力与独有品格,应该和现代新媒体技术互相依偎和推进发展, 这样将会是新形势文化传播比较成功的范例。 参考文献 1 仲崇东. 现代化的文化维度. M 东南学术,2003. 2 刘遵义. 大荔县戏曲志. M.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