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898428 上传时间:2019-03-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摘要: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成绩斐然。研究美、德、日为代表的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实践及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应创新教育理念,确立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倡多元立体化的人才选拔手段;完善课程体系及相关保障制度,优化配套体系;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强化创新气氛。 关键词:国外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137-02 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是国际高等教育迅速变革的时期,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基于全球化的压

2、力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纷纷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20 世纪末,美国发表的题为重建本科教育一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将研究型教学与本科生教学相结合作为未来高等教育改革重点的可能,由此拉开了世界各国新一轮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序幕。1999 年以“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为议题的博洛尼亚会议召开,借助于这项进程的强力推动,欧洲各国开始开展一系列的本科教学改革,重建高等教育。以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为主要内容的国外高校本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也主要分布在美、德、日三个国家。2一、国外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 (一)美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早在 20 世纪初叶,美国著名教育学家、 现代

3、大学论的作者弗莱克斯纳就在自己的大学理念中提出了自己的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在他看来,人才培养应该成为大学的一个重要职能,大学教育应当培养这样一种精英人才,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顽强的社会适应能力。1958 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提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政府先后提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并启动了“2061 计划” ,再次重申要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1998 年发表的博耶报告对美国的本科教育进行了彻底的反思和批判,并于 2001 年 5 月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的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型大学要培养具有独立探索精神和多样化科

4、研实践经验的创新性人才,他们应该具有清晰的创新思维和高超的人际沟通技巧,研究型大学需要借鉴近年来成功教学的改革经验,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同等发展的平台。进入 21 世纪后,美国大学与时俱进,进行了多次颇有成效教育变革与创新性研究,逐步形成了学生为核心、课堂内外相互配合、科学技术与人文相互推动的创新型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德国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德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虽受到洪堡大学教育理念的影响,但仍具有自身特点。曾任柏林大学首任校长的威廉?冯?洪堡提出,大学教育实施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具备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性人才。他认为,大学的教学应实现“研究与教学的统一协调发展” 。雅斯贝尔斯于 20 世纪明

5、确提出,3大学应时刻树立培养“全人”的意识。德国是典型的教育“双元制”的国家,大学和企业即为模式中的主体双元,两者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通过学校的相关文化知识和基础理论的传授和企业相关理论运用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实现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并且“双元制”模式,使学生树立了为自身工作而学习的意识,注重其技能的提高,使学生日常的学习与其未来的工作达到了高度衔接,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求变的能力,及提高其团队合作和协作的意识。而德国的高等学校总纲法中,也规定,大学要以培养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重视对其科学和艺术能力的培养,从而为其日后步入职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国外典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一)麻省理工学院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国外典型的本科生搭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容是学生在本科阶段学习分别在的学校学习基本知识,在企业里学习专业技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精妙之处在与德才双修,既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又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在“双元制”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分为两个核心步骤:首先是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UROP) ,即本科生教务处创造条件,让本科生有机会参加到教师科研活动中去,提升其创新创造能力;另外鼓励学校到校外企业学习,并将企业的课题带入校园中,校企合作,共同提升。它为本科生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渠道,是本科生尽早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7、,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另一个4是独立活动计划(IAP) ,是指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独立活动时间,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去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活动,学校每阶段就会给学生提供各个领域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课题研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将其做好做完。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提升本科生的科学研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还可以尽可能发挥本科生自身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该项计划还能帮助学生发展其个人专长,辅助其进修第二专业。这一制度不仅有助于学生调整修学计划,而且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和调整自己的课程结构。 (二)哈佛大学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制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对泰勒多元才能培养

8、的一种延伸,所以有许多共通之处。多元才能发展模式的核心体系是:“每个本科生都有其特殊的能力,而这种才能不仅限于某一方面” 。所以该培养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重视学生的多方面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重视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其课程方面重视是培养本科生各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广阔的视野,每方面的课程都有十分精细化的分类,其中每方面的课程都涉及各个领域,为每个方向的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机会,以求发挥本科生最大的效用。 (三)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1.对接当地主导产业设置应用型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德国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培养目标,都是根据其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文特征等因素,

9、而确立适合区域发展和区域人才需求的5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区域的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提高区域经济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实力的发展,所以每所高校的培养模式都有很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德国许多高校均开始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不仅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在实践方面的应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假期到企业中实训,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除此之外,从其他各个方面去加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3.推进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虽然没有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是其课程实际是极大的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极大的发展本科生的个人能力。在学校的

10、方方面面都注重培养本科生的应用能力,强调其教学的应用性。与美国相关的高校的多元制培养不同,德国的各个高校重视学校的专业教育而并非基础理论教育。 4.实施“3+1”培养模式,并探索新的培养模式 德国各个高校始终坚信学生的能力是通过不断的实践锻炼出来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成为社会所需求的高级人才。所以德国有很多高校实施“3+1”本科生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流程是:在学校里进行理论的学习三年,而后在到相关的企业进行专业培训一年,其实质就是校其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四)日本东京大学“推迟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 东京大学“推迟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并

11、已独具特色。6东京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学生在本科期间的前两年要接受通识教育的课程,但在第二年可以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后两年的第二阶段学习也就是专业素质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这种以“推迟专业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把研究生教育阶段的优秀科研和前沿成果应用到本科生教育中来,使本科生尽早地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能力突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本科生创新性人才。 三、国外高校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的启示 (一)创新教育理念,确立高校本科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对高校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与教育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教育理念的

12、转变。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高校教师树立创新型的教育思维。并且应将科研项目引入高校日常的教学范式,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良好的思想保障。 (二)提倡多元立体化的人才选拔手段 摒弃拔尖创新人才“以成绩论英雄”的弊端,形成多样化的选拔标准。除了将成绩从考评学生的决定因素弱化为参考因素外,还要注重该学生是否具有科研的兴趣和潜质,是否有毅力有能力进行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三)完善课程体系及相关保障制度,优化配套体系 国家层面要制定合理的制度保障条款,出台相关的实施细则,细化制度条款。在保障人才培养相应权限的基础上还要为各高校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各高校在个性化培养方

13、案的基础上,还要对学生的选课给予7可行性的指导,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完善师资配置,明确导师职责。 (四)创新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呈现出明显的非科学性,必修课所占比重过大,而选修课也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自由度不够。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加大选修课所占比重,同时适当降低必修课的比重。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学生的跨院系选修,从而建立起综合性的课程体系。为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必须逐步提上日程。最后,对于管理者而言,需要将整体结构的优化与教师教研水平的提高相结合,从而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保障。 (五)营造学术氛围,强化创新气氛 有研究者指出,高校学生中最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与创新精神培养缺位,尤其在目前的教育机制下,学生缺乏自身独立的判断,易盲目追随学术界权威的理论及观点。因而高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包容接纳的学术氛围,允许学生通过思考,突破思维定势,提出有价值的新观点和新看法,并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和机会,使其可以在轻松和愉快的学术氛围中探索、成长,铸造其勇于探索,乐于尝试的品格,并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