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经济新常态下蚌埠市发展战略提要 新常态是从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在科学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新的发展战略。新常态战略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区域角度,都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本文在科学认识新常态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机遇和挑战,从思想认识、组织保障、发展重点等方面论述蚌埠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关键词:新常态;区域发展;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 年 10 月 16 日 一、科学认识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新常态,也就是要坚持历史的、具体的、辩证的态度。否则不可能认清新常态,甚至
2、可能会曲解。在工作中也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中央政策的新动向,从而迷失工作与努力的方向,甚至可能导致丧失斗志或者急躁冒进。必须清醒认识,新常态是基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处于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正确判断。 “新”就是不同以往,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和民生福祉;“常”就是相对稳定,政策稳、预期稳、市场稳、增长稳。新常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方向性、决定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 2首先,必须认清新常态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常态。我国经济经过30 多年的高速发展。现在,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中高
3、速就是既不超速,也不失速;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 ,实现合理的、适度的经济增长,又坚持稳中求进,保持“平常心”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必须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摒弃过去“拼资源、拼环境、拼土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提质升级,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走绿色环保之路,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能力提升来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强化责任,完善制度,严格监管,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其次,必须认清新常态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和谐常态。必须遵循经济规律地科学发展,逐步实现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以消费需求为主导的需求结构,构
4、建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的城乡结构、居民收入占比不断提升的收入分配结构,使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企业盈利、产业提质、财政增收、风险可控,使效益更加明显。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逐步转向创新驱动、改革驱动、市场驱动,使动力更加强劲,市场作用充分发挥、改革红利充分释放、开放活力充分显现。 第三,必须认清新常态就是重视民生的常态。在新常态下,必须遵循社会规律地包容性发展,把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拿出更多的财力、物力用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一方面要着力解决百姓的现实利益问题,实现人民群众对“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优3质的教育、更舒适
5、的住房、更可靠的社会保障”的追求;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安排与建立上促进公平正义,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物质文化需求。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努力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 二、新常态视域下蚌埠市发展战略 (一)结合蚌埠市发展个性,科学把握新机遇。新常态将是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特征,就蚌埠市而言,蚌埠经济是全国经济的一部分,全国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主要特征,在蚌埠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因此表现在阶段性发展特征上也有差距,蚌埠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不
6、够仍然是蚌埠市面临的最大实际。从省内看,曾是安徽“老二”的蚌埠市 2013 年的经济总量只有 1,007 亿元,而省内合肥市的经济总量已达到 4,672 亿元、芜湖市的经济总量也已达到 2,099 亿元。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蚌埠市发展面临双重任务,一要继续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扩大经济总量;二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转型升级。所以,对蚌埠来讲发展就是硬道理,发展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要把加快发展与优化结构有机统一起来;另一方面蚌埠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不断出台促进全市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力度,增强全市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的支持力,现在正处于积蓄能
7、量的释放期、综合优势的转化期、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期,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发展潜力持续释放。 4新常态孕育着新机遇。蚌埠当前正处于一个黄金发展期,我们必须提振信心、开动脑筋,努力抢抓发展新机遇。因为这些不是空中楼阁,有很多现实的、可争取的、能把握的机遇。 1、要抢抓国家实施区间调控和定向调控的机遇。2014 年以来,国家为应对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冲击,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坚持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实施“定向减税” 、 “定向降准”等财税金融措施,用好和盘活财政、金融增量和存量资金,支持服务业、 “三农” 、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新兴业态发展,支持中西部铁路、水利、能源、节能环保、棚户区改造等
8、项目建设。这对蚌埠市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利好因素。 2、要抢抓“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机遇。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包括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政策支持力度。2014 年 12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地,推广实施 4 项有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加快创新驱动和成果转化的先行先试政策。蚌埠市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的主要成员,在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人员创业等问题必有难得的条件、机遇和平台。 3、要抢抓新型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的机遇。城镇化是最大的内需潜力,是最大的结构调整。目前,蚌埠市的城镇化率为 44.4%,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潜力大、空
9、间大。今后一个时期,是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时期,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等配套政策,将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加快增长,为经济增长带来巨大拉动力。 4、要抢抓改革创新、5简政放权的机遇。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阶段,税收、投融资、行政审批等改革大力推进,为地方政府赋予了更大作为空间,也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后续各项改革的推进,将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释放巨大的生产力潜力,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持续稳定的良性轨道。 5、要抢抓惠民生、促发展的机遇。国家明确要求,进一步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以带动有效需求,补上投资短板,扩大居民消费,拓展新的增长领域。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污染防治等民
10、生工程的实施,既能惠民生,也能稳增长。 6、要抢抓沿海产业转移加速的机遇。沿海地区受资源、环境、劳动力约束,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而且呈逐步加快态势。当前,市场信心也正在逐步恢复。一些大中型企业正在寻求新一轮发展契机,蚌埠市等中西部地区则正是他们的主攻方向。 (二)精准发力,促进蚌埠市经济社会在新常态中新发展。是不是能适应新常态,是不是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新发展,要靠改革发展的实绩来说话。因此,必须认清蚌埠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努力克服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新机遇,围绕发挥比较优势、核心优势、潜在优势,促进新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由工
11、业主导走向服务业主导是经济新常态的一个重要标志。服务业发展滞后,会影响我们的经济质量,没有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工业难以转型;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生活性服务不发展,幸6福指数、生活质量的提高就要受影响。说明我们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服务业的发展。蚌埠人有着对市场敏锐洞察力的“天性” ,二马路、太平街市场成名更早于义乌小商品城;蚌埠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网络更加发达便利,铁路无水港建设进展顺利;多家股份制银行入驻,皖北金融中心雏形已现;星宇文化产业园初现端倪。我们必须利用好这些条件,筑造一个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黄金期” 。 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蚌埠城镇化率已接近 50%,城镇规模
12、在不断扩大的同时,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速度还不够快,特别是产城融合还不够深化。城镇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城市的产业支撑。否则基础设施再好也是个空城、死城,就是个造城运动。做好城镇化发展中的产城融合的根本方法是:一要继续下大力气做好蚌埠各类产业园区的建设工作,以大项目、好项目推动产业升级、引领科学发展;二要招商引资。目前,在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了的背景下,必须突出抓好蚌埠(皖北)物流保税中心(B 型)的建设与蚌埠海关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保税区仍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
13、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同样,蚌埠物流保税中心的建成运转,蚌埠海关长三角区域通关一体化的实现,必将对提升蚌埠对外开放水平和扩大招商引资,特别是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引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蚌埠是皖北重要的粮食作物主产区之一。但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7水平不高是困扰农业发展的三大难点。而解决这三大难点的根本出路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为主,休闲、旅游农业为辅是符合蚌埠农业发展实际的,并已有五河现代牧业、禾泉山庄、花博园等为代表的成功案例。关键是要认真总结,同时能在全市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推广。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
14、但实际项目的运作中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不动摇,即坚持尊重农民的意愿;坚决维护农民的利益。 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新常态下,政府投资将在更大空间上让位于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于应对新常态极为重要。民营经济已占到蚌埠市经济总量的 2/3,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中民营企业占到75%。但民营经济仍是蚌埠的“短板” ,市场主体数量少、块头小、知名企业不多。在新常态下,必须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落实蚌埠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全市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要素制约,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五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蚌埠市县域经济这几
15、年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 ,成为蚌埠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放眼皖南和皖北部分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蚌埠市三县属于“有进步但无大突破”的状态。要加快县城及中心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工业化率加快工业发展这“三个轮子” ,做强县域经济,将三县打造成富有竞争力的经济强县,形成多点支撑、多层次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 8六是大力培育新的增长极。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必须要有新的增长极。蚌埠的增长极在哪里?重点在两块:一块是新兴产业;另一块是发展环境。发展新产业,可以增加有效供给,启动内需。我们国家现在的市场饱和是低层次的市场饱和,而人们对高层次的需求仍然是非常旺盛的,也是
16、不断增长的。有关经济学家预测,金融、新兴科技、高端制造、医药、消费等几个行业将是中国未来建立全球经济优势的关键性行业,也是中国的行业未来。蚌埠市确立的要“着力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与经济学家的预测不谋而合,也是符合蚌埠发展实际的。必须要进行产业化运作,要加大建设与发展投入,有针对地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引入战略合作者。同时,要把市场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交给市场解决。 蚌埠市在发展环境建设上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其他同类城市所具备的条件,蚌埠市基本具备;其他同类城市不具备的,比如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17、区、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蚌埠人通过努力实现了。但是蚌埠特色的发展环境没有形成,甚至可以说尚未找到。一个地方不可能包打天下,只能用自己的特色吸引特定的对象,才能谋求自己独特的发展之路。马云最终没有把总部放在上海而在杭州,说明上海不包打天下,也说明杭州有独特的更适合阿里的土壤。蚌埠虽然是个对人才吸引力不高的三、四线城市,但也不要妄自菲薄。当然,蚌埠特色环境建设是一个较长的研究探索与打造磨合过程。可是,基本思路应该明确:要培养人力资源与9提升蚌埠文化;要给人(人才)必要的帮助,如资本积累、人文宽厚、环境轻松,因为知识分子在创造精神财富的时候,特别需要精神上的宽松。 (三)重实干、抓落
18、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央陆续出台了简政放权、财税改革、价格改革等系列重大政策,安徽省委、省政府以及蚌埠市委、市政府也出台了全面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的意见等重大政策。这些重大政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应对新常态的重要举措,都需要不折不扣地落实。而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关键是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解放思想,提高能力,加强作风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地方的发展快与慢、好与坏,与一个地方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与作风休戚相关,因此必须在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提高能力、加强作风建设上下工夫。解放思想就是不能
19、再以老思维、老方式应对新常态,要创新思维。要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蚌埠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围绕发挥蚌埠比较优势、核心优势、潜在优势,围绕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领导经济工作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式、新方法。要正确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唯GDP、不以 GDP 论英雄与实现蚌埠市重返全省第一方阵的关系。不唯GDP、不以 GDP 论英雄不是不要 GDP,更不是不要发展。蚌埠市发展不充分、不全面、不协调仍然是基本市情;同时,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重返全省第一方阵。因此,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特别是当前,越是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越是要埋头苦干、促进发展。 10提
20、高能力就是领导干部要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养成一种热爱学习、勤于思考的习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自觉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习,熟悉掌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认清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牢牢把握发展大势,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深入实践学习,从基层一线的实践创新中总结规律性的认识,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加强作风建设就是要以优良作风保障新常态下的发展。要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
21、实。要正确认识正确的政绩观与发展建设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是不上项目,不是不搞建设。不能一看到搞工程、搞建设,就认为是搞政绩,就框上一个政绩观不对的“帽子” 。促发展、惠民生,必须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特别是交通、水利、园区、城建等基础设施。实际上,为官不为、为官怕为、为官慢为才是最大的政绩观问题。2014 年蚌埠市委全委会审议通过的蚌埠市关于以“363”框架为引领推进城市集约发展的指导意见,是一个解决蚌埠城市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行动指南,也是加快蚌埠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建设步伐,是将蚌埠迅速打造成为皖北乃至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把“363”城市发展蓝图变成现实,是蚌埠全市各级干部的职责所在。因此,项目建设不可少,重点工程不可少,全市必须以此来提振信心,在工作中做求实、务实、踏实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