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提高高校公寓服务质量摘 要: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的场所,他们一天有近一多半的时间要在这里度过。所以公寓一定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给同学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场所,尽量做到让学生满心舒心。一定要给学生们一种亲人般的关怀和关心,让学生们能快乐的在此度过四年大学时光。 关键词:高校;公寓;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0901 高校学生公寓是学生休息、学习、生活的场所,他们一天有近一多半的时间要在这里度过。而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优越的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提高公寓的服务质
2、量,给予孩子们亲人般温暖的家庭感觉,是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安心稳定的在学校快乐的度过四年大学生活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此目标呢?这就是我们的职责和努力方向。 提高公寓服务质量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下阐述。 (1)新生:孩子们不远千里,离开父母、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都要有个适应的过程。既要熟悉周围的地理位置,又要适应新2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所以孩子们刚进入大学,一定或多或少有不适应,有的孩子还特别想家。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没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学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将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重大的不良影响。 (2)老生:虽然他们已经熟悉了校园的环境,但是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也会因为生
3、病、饮食不可口、与宿舍同学产生矛盾时都会特别想家以及其它的诸多问题等。 综上所述的种种原因,为了能让学生们更好的完成学业,身心愉快的度过大学四年,所以公寓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给学生们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住宿环境,为此应从人文和硬件两方面采取措施。 1 人文方面 所有公寓的工作人员,不论是楼长、助理、值班员,还是卫生员和维修员都要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宗旨,切切实实为学生们办好每一件事。要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想为他们想,急为他们急,把学生的每一件事都办好,让同学们感到宿舍就是他们的家。 (1)楼长:作为楼长就是这幢公寓的家长,每天定时不定时的到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询问,发现问题及时
4、处理。所关注的问题要涵盖各方面。 对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宣传公寓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文明习惯,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精神状态及思想动态。如:某学院有一学生因为所学专业与当初所报专业不符,到校后就非常抵触,常常不去上课,在宿舍玩电脑,以至于学生玩的天昏地暗。楼长进宿舍发现这一情况后及时与学院、家长联系,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积极引3导、沟通,最终这个孩子可以正常去上课,完成学业,可以说是拯救了这个孩子。 具体负责本楼的安全管理工作,定期检查消防设施、消防通道,查看宿舍内有无私拉乱接现象、违章用电、用具,经常进宿舍提醒学生贵重物品妥善保管、外出时关锁好门窗,以及在楼内进行宣传,保证学生们的
5、住宿安全。 (2)值班员:由于值班员二十四小时都在楼里,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工作人员,所以要求值班员服务态度一定要热情诚恳,在值好班的同时还要负责处理学生在楼内的各种住宿问题及突发事件,解答问题一定要清楚,对学生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如:值班员要多去宿舍探望,同学们生病时,为生病学生熬一碗热粥,送去妈妈般的关怀与温暖,让学生感到公寓的爱。 (3)维修人员:只要学生宿舍内有报修就要第一时间去处理,并且在维修中要注意自己的服务态度,不能有任何的不耐烦,对学生进行辱骂等行为。对于自己能处理的要尽量处理,不能处理的也要跟学生们说明原因及预计处理时间,让同学们理解,不要让同学们产生误会,觉得我们不为他们着急。
6、 (4)保洁员:一定要及时清理楼道及公共区域的垃圾,时刻保持楼内干净整洁状态,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另外保洁员在清扫卫生过程中捡到同学们的物品时,要及时归还,不要因为一些洗漱用品等跟学生们发生矛盾,产生不必要的影响。 2 硬件方面 4公寓楼内应配备微波炉、爱心伞、针线包、煎药锅、吹风机、五金小工具、自助洗衣机、直饮水、自助售货机等等,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品。比如,同学们购买的饭菜凉了,可以到微波炉里热一下;生病了需要服用中药的同学,可以拿煎药锅进行熬药;衣服破了,阿姨们可以为同学们缝缝补补;自行车轮胎没气了,有免费打气筒使用等等,这样就俨然是一个家了,让孩子们真正感觉到公寓就是我的家。 总之,作为公寓人,我们一定要尽量去满足同学们的各种要求和需求,因为他们就是一个孩子,我们只有真正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公寓建成一个安全、整洁、和谐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校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 参考文献 1赵欣.高校学生公寓物业服务质量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俞洪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激励机制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3吴兆龙,丁晓.服务质量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5,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