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性解读【摘 要】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对社会主义建立路径的可能性阐述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研究视角和内在的逻辑依据,个人劳动产品的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价值层面的逻辑表达,围绕公平这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借鉴科学哲学建构科学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逻辑方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 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逻辑性 一、逻辑依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的问题是搞清楚社会主义是怎样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社会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分析无疑成为形成“什么是社会主义”
2、认识的理论基础。但是与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以及为此而专门撰写的 资本论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阐述以及为此而专门撰写的著作却比较少。与社会主义相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更熟悉的是资本主义。尽管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被称为科学社会主义,但这种社会主义与他们置身于其中的资本主义现实相比,只是一种设想而已。 尽管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论述社会主义的著作并不多,但从这种若干阐述中可以归纳出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产生的可能性主要有两条路径。社会主义产生的两条路径其实仍然可以归纳为一条,即高度发达的资本2主义是现代社会主义建立的物质前提。接下来,开始深入分析社会主义产生的两条路径并阐明第二条路径何以归入第一条路径
3、,之所以要对其进行重点分析是基于如下考虑:既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的建立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结果,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流行的罪恶就必然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得到充分的遏制。这是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从其神秘主义的体系中解救出来并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而得出的必然结论。进行这种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从逻辑上推论出公平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的合理性。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建立的第一种可能性是对资本主义进行辨证否定,从其内部滋生出现代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主义改造并将其运用于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三个要素,即资本、土地和劳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而得出的结论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行妖作怪” 。正像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所产生的坏的一面的同时,他也明白地证明了“这一社会形式是使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样高度的水平所必需的。要达到这一点,以前的一切社会形式都太薄弱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才第一次创造出为达到这一点所必需的财富和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建立的第一种可能性。但是他们在其后的论述中又进一步补充道,对社会主义建立的这种可能性分析
5、只限于西欧。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3产的起源实质上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实行彻底分离,这个“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 。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建立的第一种可能性之后,来看一下社会主义建立的第二种可能性。对社会主义建立的第二种可能性的分析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谈到俄国农村土地公社所有制时涉及到的。当时在俄国国内普遍存在一种观点,即认为俄国国内当时存在的农村土地公社所有制和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相似,于是有人认为俄国可以由农村土地公社所有制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这个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社
6、会主义也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这个环节而建立。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想要由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在于在这种农村公社的内部不具备滋生共产主义的内在因素。如果说可以过渡,那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才可以,那就是“对俄国的公社的这样一种可能的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社会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 。 通过对社会主义建立路径的可能性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就要以社会主义建立的可能性路
7、径为内在的逻辑依据,其核心价值观也必然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辨证否定。 二、逻辑表达 4资本主义的生产建立在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实行彻底分离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以商品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逻辑起点,分别考察了资本的生产、流通以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通过这种分析,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在于私有制。而“异化劳动”不仅是“异化”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且通过对“异化劳动”所包含的几个基本特征的分析可以折射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 “异化劳动”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化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其次,工人
8、同自己的生产活动相异化。工人的劳动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再次,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 “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即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异化以及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异化。 “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 。 正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异化劳动”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普遍现象,正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使工人对自己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和非工人对工人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的关系发生了完全的倒置。正是由于这种倒置走
9、向了极端,最终使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尽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揭露,但他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最后产物。尽管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过社会主义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来讲只是一种设想,他们更熟悉的是置身于其中5的资本主义现实。虽然只是一种设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对社会主义中的分配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合他们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分配方式的看法以及他们研究问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推论出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大致如下: 马克思首先把按照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组织起来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称为社会总产品。在这些社会总产品中,一定要扣除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和用于扩大
10、再生产的追加部分以及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马克思认为,在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这些,从经济上来讲是非常必要的,至于究竟要扣除多少,应该根据现有的物资和力量来确定或者是根据一种概率来确定,但是这种扣除无论如何是无法根据公平的原则来进行计算的。在对社会总产品进行了第一次扣除以后,还要进行第二次扣除。这次扣除主要包括,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马克思认为这部分的费用会随着现代社会的逐步发展而越来越少;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这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会逐步增加以及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社会总产品在经历了这两次扣除之后,剩下的消费资料才开始在全
11、体劳动者之间进行第三次分配,即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这次分配依据的原则就是“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也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按劳分配” 。但是马克思认为,即使是这样的分配方式也不是绝对公平的,而是相对的。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体力和智力上总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提供的劳动量就有所差别。6其次,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提供的劳动量相同,但是由于劳动者家庭人口数量不同,就造成从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份额相同的条件下,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多一些的情况。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只能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公平分配
12、。因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三、逻辑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从社会主义产生的可能路径来入手。本文正是从这一思考问题的角度出发,推论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个人消费品的公平分配。但从目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众多文献来看,人们往往是从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去呼吁社会主义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如果这些现象给人造成的影响是负面的,我们就呼吁诚信应该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如果这些现象给人造成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那我们就积极提倡和弘扬“见义勇为”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等等。这种众多并列的、无
13、孰优孰劣的价值观念的杂拌本身就不符合价值观本身的一般特性更不要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性了。其结果是这些价值观念仅仅具有普适性,不仅适用于社会主义同样也适用于其他社会类型。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就丧失了其本来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实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价值层面上的一系列价值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的表达。本文根据社会主义建立的可能性的路径推论出,个人消费品的公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将公7平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的同时,围绕这一核心,借鉴科学哲学构建科学体系的研究范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尝试。 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在其著作科学研究的纲领一书
14、中谈到,科学体系是由“硬核”和“保护带”两个方面构成的。硬核是一个科学体系得以成立的核心理论,而保护带是围绕着硬核建立起来的维护硬核的一些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就应该围绕着公平这一核心价值观在其周围建立凸显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具有内在逻辑的其他价值观念的保护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对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在价值层面进行的逻辑表达。个人消费品的公平分配无疑成为社会主义这种社会形态的本质在价值层面的表达。如果丧失了这一核心或者是将其他价值观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那么这样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无法对社会主义这一现实进行真实表述的,因而这样建立的价值体系也必然是失效
15、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如果要用一种非常形象的情形来描述的话,莫过于像一粒石子投掷于水中的情形。投掷于水中的石子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而围绕着核心散开的水晕和涟漪就是保护这个核心而形成的辅助核心价值观念,即保护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44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3. 8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1.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8-579.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2 卷
16、).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6-597.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1.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1.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9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 作者简介:许敬辉,男,河北省永清县人,河北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