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室内排水管道布置要点摘 要:管道堵塞和渗漏现象是十分常见的,实际工程中有许多管道堵塞和渗漏现象是由于施工人员工作质量引起的。本文提出了室内排水管道布置要点。 关键词:给水管道;安装要点;注意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管道堵塞和渗漏现象是十分常见的,特别是一些施工质量把关不严的工程中,轻则给用户带来生活或工作上的不便,重则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实际工程中有许多管道堵塞和渗漏现象是由于施工人员工作质量引起的。本文提出了室内排水管道布置要点。 1. 室内排水管道的选用 生活污水管道应选用塑料管、铸铁管、钢筋混凝土管、缸瓦管。 雨水管应选用塑料管、铸铁管、镀锌钢管、非镀锌钢管、缸瓦管等。 悬吊式雨水
2、管道应选用钢管、铸铁管或塑料管。易受振动的雨水管应选用钢管。 空调机和风机盘管的冷凝排水管,如需接到室内排水管时,应在连接管道前端设置水封。 2.排水管道布置敷设原则 2.1 满足最佳水力条件 (1)卫生器具排水管与排水横支管可用 90斜三通连接。 2(2)横管与横管(或立管)的连接,宜采用 45或 90斜三(四)通,不得采用正三(四)通。 (3)排水立管不得不偏置时,宜采用乙字管或两个 45弯头。 (4)立管与排出管的连接,宜采用两个 45弯头或弯曲半径不小于4 倍管径的 905弯头。 (5)排出管与室外排水管道连接时,前者管顶标高应大于后者;连接处的水流转角不小于 90,若有大于 0.3r
3、n 的落差可不受角度的限制。 (6)最低排水横支管直接连接在排水横干管(或排出管)上时,应符合有关规定。 (7)排水横管应量作直线连接,少拐弯。 (8)排水立管应设在靠近杂质最多、最脏及排水量最大的排水点处。(9)排出管宜以最短距离通至建筑物外部。 2.2 满足维修及美观要求 (1)排水管道一般应在地下埋设,或在楼板上沿墙、柱明设,或吊设于楼板下。 (2)当建筑或工艺有特殊要求时,排水管道可在管槽、管井、管沟及吊顶内暗设。 (3)为便于检修,必须在立管检查口设检修门;管井应每层设检修门与平台。 (4)架空管道应尽量避免通过民用建筑的大厅等建筑艺术和美观要求较高处。 32.3 保证生产及使用安全
4、 (1)排水管道的位置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交通运输和建筑物的使用。(2)排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遇水能引起燃烧、爆炸或损坏的原料、产品与设备的上面。 (3)架空管道不得吊设在生产工艺或对卫生有特殊要求的生产厂房内。 (4)架空管道不得吊设在食品仓库、贵重商品仓库、通风小室以及配电间内。 (5)排水管应避免布置在饮食业厨房的主副食操作烹调的上方,不能避免时应采取防护措施。 (6)生活污水立管应尽量避免穿越卧室、病房等对卫生、安静要求较高的房间,并避免靠近与卧室相邻的内墙。 (7)排水管穿过地下室外墙或地下构筑物的墙壁处,应采取防水措施(可参见给水排水标准图集025404) 。 2.4 保护管道不受破坏
5、(1)排水埋地管道应避免布置在可能受到重物压坏处,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在特殊情况下,应与有关专业协商处理。 (2)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沉降缝、防震缝、烟道和风道。 (3)排水管道应避免穿过伸缩缝,若必须穿过时,应采取相应技术措施,不使管道直接承受拉伸与挤压。 (4)排水管道穿过承重墙或基础处应预留洞口,尺寸和做法详见4给水排水标准图集02S404 (5)在一般厂房内部,为防止管道受机械损坏,排水管最小埋深应采用下表要求;在铁轨下应采用钢管或给水铸铁管,且最小埋深不小于1.0m。 3.排水管的最小管径 公共食堂厨房污水管 比计算值至少大 1 号,但干管不小于 DN100,支管不小于 DN75
6、因含泥沙、菜屑、骨杂、油脂较多(设置隔油具或隔油井) 4.质量检验标准 4.1 生活污水管道应使用塑料管、铸铁管或混凝土管(由成组洗脸盆或饮用喷水器到共用水封之间的排水管和连接卫生器具的排水短管,可使用钢管) 。 雨水管道宜使用塑料管、铸铁管、镀锌和非镀锌钢管或混凝土管等。悬吊式雨水管道应选用钢管、铸铁管或塑料管。 易受振动的雨水管道(如锻造车间等)应使用钢管。 4.2 排水塑料管必须按设计要求及位置装设伸缩节、如设计无要求时,伸缩节间距不得大于 4m。 高层建筑中明设排水塑料管道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阻火圈或防火套管。检验方法采用观察检查。 4.3 安装未经消毒处理的医院含菌污水管道。不得与其他排水管道5直接连接。检验方法:观察检查。 4.4 饮食业工艺设备引出的排水管及饮用水水箱的溢流管,不得与污水管道直接连接,并应留出不小于 100mm 的隔断空间。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4.5 由室内通向室外排水检查井的排水管,并内引人管应高于排出管或两管顶相平,并有不小于 90的水流转角,如跌落差大于 300mm 可不受角度限制。 检验方法:观察和尺量检查。 参考文献 1 程文义.建筑给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2 陈送财.建筑给水排水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