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藏区扶贫项目对农村社区发展的影响研究摘 要: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体制等观念的提出,农村社区作为一个崭新的话题被呈现出来。在西部大开发大背景下,四川藏区农村地区在一大批扶贫项目的支撑下也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本文旨在通过对扶贫政策实施前后藏区农村的变化,探讨藏区扶贫项目与农村社区建设更好结合的出路。 关键词:四川藏区;扶贫项目;农村社区;影响研究 1 研究的背景 (一)农村社区的发展历程 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是一个大一统的农业社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历程,逐步形成城市与乡村在生产发展、行政管理、生活物资供应、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的分离状态,并通过体制化的方式予以固定
2、,最终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了我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但却没有改变城乡二元体制,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生活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环境卫生等各方面长期得不到与其相同的国民待遇。因此,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投入,突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困境变得十分迫切。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和谐社会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要建立农村社区。2006 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积极推进2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2007 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全
3、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出明确要求。2015 年,党中央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 ,这是中央层面下发的第一个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文件,肯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实验试点工作的初步成效,指出了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基本方向。 (二)农村社区的概念 农村社区是相对于传统行政村和现代城市社区而言的,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农村社区在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相对于传统的自然村落和社队村组制有着显著的提升,是一个相对完善的社会结构。
4、 农村社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以农村居民为主体。农村居民是农村社区建设者,是农村社区存在的基础;二是基础设施完善,能够满足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和需求;三是公共服务全面覆盖,能满足农村居民的发展需求,维护居民与之密切相关的利益;四是居住环境优美,社区内规划设计科学,社区绿化、美化显著,居民环保意识较强;五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多种生产方式并存,使社区能有效组织、协调、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三)四川藏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 3目前,就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状况而言,东部地区借助其经济较发达优势,走农村小城镇化道路,其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其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中,许多农村将原本散居的村民迁入统一规划建设的小
5、城镇居住,改善了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提高了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了城镇化后的居民生活质量2。但在我国中、西部大部分欠发达农村地区,其社区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位于我国经济水平落后的西部四川藏区农村地区,由于受特定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制约,成为了典型的“老、少、边、穷、苦”为一体的整体贫困地区3。四川藏区农村社区的发展水平极低。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四川藏区农村地区远远落后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而四川藏区作为我国第二大藏区,区内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 80%,四川藏区农村的开发建设将关系到整个藏区的发展和稳定。藏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是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问题的有效途径
6、,有利于推进地区的教育普及,完善就业机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推动藏区的可持续发展。藏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我国缩小地区差异、缩小城乡差异的重要一环,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部分,是藏区维稳与发展的重中之重。 2 扶贫项目在四川藏区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四川藏区农村建设作为四川藏区扶贫开发的重点,新世纪以来的扶贫政策,在四川藏区农村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扶贫项目落实前的四川藏区农村 藏区解放后,藏区人民打破了封建农奴制的压迫,生活水平有了显4著的提高,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由于海拔、气候上的制约,四川藏区农村地区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牧民以靠天养畜、逐水草而
7、居的游牧生活,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形成了极大的依赖。 改革开放以来,藏区农村的基础设施仍不健全,大部分农牧民没有固定的居所,生活在简易的帐篷中。2008 年,四川藏区 53.3 万纯牧民中,无定居房或仅有简易固定居所的藏民比例高达 88.6%。农牧民的生活环境低劣,大部分农村地区都没有通公路,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不便,生活物质运送困难。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落后,藏民看病难、治病难。农村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基础设施不健全,藏民文化素质水平不高,适龄儿童入学率低,藏民政治参与度低,民主意识较差。 (二)扶贫项目落实后的四川藏区农村 1、牧民定居计划 为改变四川藏区农村牧民靠天养畜、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8、四川省自 2001 年起从“输血”的扶贫方式转变成为“造血”的扶贫方式,对贫困牧民展开“牧民定居、围栏种草、牲畜圈养”计划。2009 年,四川省开始实施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 。计划中,公共基础设施由政府投入为主,牧民住房以牧民投入为主,以村为单位组织牧民统一新建、改建住房,引导牧民集中居住,总共完成定居房建设超过 100000 户。同时,为保护牧民的生活习惯,还同步实施“帐篷新生活行动” ,为藏区内 10万户藏民免费提供适宜高寒地区使用的帐篷。并与之配套连接公路、供水管网、水源点、垃圾收集点、输电线路、村民活动中心、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牧民定居计划是推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5长治
9、久安的重大举措,改变了牧民分散游牧的状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能让牧民享受现代生活方式和基本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从根本上改善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2、教育扶贫计划 四川藏区农村教育水平落后,教育的落后所引发的藏民观念的落后、技术能力的缺乏是阻碍藏区农村发展的一大因素。新世纪以来,以推动教育公平为主旨的教育扶贫在藏区开展,并迅速发展到广大农村地区。藏区农村地区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在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行动计划的基础之上,藏区农村地区新建了一大批学校,改变了农村地区学校边缘分散、点少面广的状况。2009 年,四川省启动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 ,先后组织了近 7 万民藏区学生到
10、内地学习。2015 年,四川藏区开始推行 15 年免费教育,实现了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教育计划的实施,使广大贫困藏区农村学生有了接受教育的条件,并向他们提供了接受更高等教育的机会。藏区教育扶贫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藏区农村群众教育观念、生活理念上的进步,提高了农牧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定居点内学校的建立,满足聚居点内群众的基本教育需求,增进了群众对定居点的依赖和情感。 3、医疗扶贫计划 农村地区的医疗问题同样是藏区农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农牧民看病难、治病难是藏区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近十年来的扶贫开发中,藏区农村地区已经新建了大批医疗机构,自主培养和引进了一批医疗人才
11、。农村地区公共卫生机构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医疗卫生条件有明显改善,农牧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了一定遏制。农村地区6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与城市接轨。 4、产业扶贫计划 产业化扶贫是连片特困地区应用最广泛的扶贫模式。4】四川藏区依靠产业政策扶持,有重点的加快定居点配套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定居点居民的就业问题。在藏区产业扶贫的道路中,确定了以优先发展有利于牧区生产方式转变和长远发展产业的基本方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农村产业扶贫中尤为显著。 产业扶贫的另一大方面是发展特色畜牧业,整合草地资源,在定居点周围,开展草场改良、人工种
12、草、建设打贮草基地,顺利的解决了牲畜饲养需求和安全过冬问题。积极发展牦牛、藏绵羊等特色养殖,推进牲畜品种改良,推广牲畜舍饲、半舍饲和暖棚建设,提升牲畜品种质量,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结合旅游提供特色旅游食品,解决定居牧民生计和增收问题。5 3 扶贫后四川藏区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四川藏区农村地区在长久以来的建设中,已经取得了显著地变化,但是农村社区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藏区农村现在只能满足群众的基本生存需求,而无法完全提供作为社区应具有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藏区农村地区的建设已初步达标。四川藏区内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超过 10000 公里,基本解决了区内农村社区在交通运输上的不便。 在公共服务
13、上,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水平较过去有了突破性的进7展,但同其他区域农村地区和本区域城镇地区相比,教育和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教学环境较差。教育过程中对农村孩童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有限,教育质量偏低。农村地区在职教师虽然享受了新的补贴政策,但总体待遇仍然低下,在职教师离任或调转人数多,许多地区义务教育阶段依靠于内地的支教团队。农村社区中医疗人员水平差距大,专职医护人员数量相对较少。 藏区农村地区内社会保障制度初具规模,基本实现了藏区农村内“五保”人员等集中供养全覆盖,藏区将在 2016 年前全面实现农村五保对象自愿入住条件下集中供养全覆盖6。但是整个藏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依然存在漏洞。 由于藏区内第二、
14、三产业发展不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农村劳动力还存在无工可做、无职可就的状况。 四、扶贫项目与四川藏区农村社区建设结合的出路 在当前的社区建设中,四川藏区扶贫和农村社区建设在本质上是不相连的两个政策,但由于扶贫项目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投入的大量资金,藏区农村的社区建设被带动。扶贫也成为了四川藏区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在今后四川藏区农村发展中,要不断加强扶贫与农村社区建设之间的联系。新一轮的扶贫,加强定居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意统筹城乡在公共资源上的分配,完善农村社区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础设施建设上,四川藏区偏远农村地区修公路工程大,必须加大扶贫政策资金支持,保
15、证继续对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便利的交通可以8加强当地农村与社会广阔市场的联系,推动其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加强现代化手段的应用于发展,带动藏区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进步。 在公共服务上,要在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5 年藏区六大民生工程计划“1+ 6”工作方案的精神指导下,继续加大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创建专业团队,鼓励藏区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人才引进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在农村地区引进各类卫生人才,鼓励农村地区自主培养医疗人才;继续实施新农合补助和基本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计划,强化健康素养促进,提升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在教育扶贫上,做好农村地
16、区校舍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环境和农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高校招生对藏区农村学生实施必要的优惠政策。做好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工作,减少农村教师流动性和对内地支教团的依赖性。 在社会保障方面,目前藏区参保农民基本覆盖,但农民在就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在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建设的同时,要结合当地发展和农民工的技能统筹发展,落实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发。要在完善现有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做好城镇与村镇体系的空间布局规划的基础之上,培养建制镇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及加大对农村扶贫的工作力度。7落实就业创业帮扶措施到位,如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为当地农村在就业、创业上提供支持。 加强
17、藏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藏区群众的政治参与。建设藏区村民的藏区村民委员会,建立藏区村民自治制度。 9加强对社区内、定居点内藏民的文化扶贫,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树立藏区群众不畏艰险、改善生活、奔向小康的精神追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加强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社区生活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金龙,翟福生.农村社区建设有待进一步破题J.中国国情国力,2015(5) 2贺明银.浅析欠发达地区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理工大学学报,2010(3) 3赵晓霞,杨丽萍.新世纪藏区扶贫政策目标达成研究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J.农村经济,2012(2) 4周前进,四川.4 年投资 180 亿元 改善藏区牧民生产生活条件N.四川日报.2009-02-08 5张曦,陈赤平.我国连片特困地区扶贫绩效分析J.现代交际,2013(2) 6徐中成,刘宏顺.上半年 四川共计投入藏区社会保障资金 10.5亿N.四川日报,2015-08-07 7沈茂英.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城镇化问题研究以四川藏区为例J.西藏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