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万碧玉:运气选择有准备的人对万碧玉的采访约在了住建部大院内的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这里绿树掩映,鸟语花香,算是闹市之中不可多得的一块清静之地。办公室里,这位国际标准组织 ISO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计量分技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头发略带灰白,但修剪得很整齐,不显憔悴,反增阅历;身上穿着一件随性、简约的衬衫,儒雅又利落。 留学日本 从小就是尖子生的万碧玉,17 岁时便进入上海海运学院商船学院(现上海海事大学)学习, “半军事化管理,校服类似海军军装” 。 “当时海事学校的补贴比师范院校还要高,他们一个月 30 多块钱,我们是五六十块钱,学费
2、也很低。 ”不仅补贴上有不同,与其他院校相比,海事类学校还需要进行半年的船上实习。大二时,万碧玉与他的同学们迎来了第一次实习机会。 “当时上海海运学院有 4 艘万吨级的远洋实习船,每次实习人数在两三百左右。我们是商船学院轮机与电气系的,主要是搞技术,比较辛苦” 。从上海出发,先去青岛装货,后经过香港、新加坡,到马来西亚,他们在海上度过了 3 个月的实习生活。 “从香港到新加坡,我们在南中国海上行驶了 7 天,海面上风平浪静,很空旷,只有我们的船,白天可以看到海豚、飞鱼,到了晚上,星星特别亮、特别多,近岸的点点灯火与远处的灯塔相互呼应。 ”即便是现在,在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记2者依然能够感受到万
3、碧玉心里的激动。 1995 年毕业实习时,万碧玉随船去了日本,那时的日本刚刚经历了阪神大地震,一片狼藉, “我们从大阪港步行走到了大阪城公园,实习时的补贴比较少,不舍得坐车,但是却很快乐。在大阪港停留了两周后,出来到了新加坡,不让我们入港,没有东西吃,我们就钓鱼,唱歌,唱水手 ”。说话间,万碧玉便手舞足蹈起来。 本科毕业时,万碧玉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就业,因为在校学习成绩优秀,学校可以推荐其进入大企业工作;另一个是保送读研,继续求学。最终万碧玉选择了后者,钻研起了系统仿真。 “运气比较好吧,研究生刚读了 3 个月,日本就推出了环太平洋人才推进计划 ,即由日本政府出奖学金,环太平洋各国选派人才赴
4、日留学。 ”受当时中日友好关系的推动,万碧玉等 3 人作为中国第一批选派人才到日本国立神户商船大学留学深造。 对于万碧玉来说,在日本学习,最大的问题不是钱, “日本文部科学省每个月会给我们十万日元的补贴,按当时利率算相当于人民币 8000 元,那时上海海运学院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才 1000 多块钱,相比之下,我们已经相当富裕了” ,而是交流,万碧玉坦言,虽然在国内学习了小半年的日语,但是一上飞机,全忘得一干二净了,到了日本基本就算是从零学起。” 因此,在日本留学期间,万碧玉的重心就放在了两点上,一是努力学习日语,二是学好专业知识。在专业课上,听不懂老师讲的,他就主动找一起学习的日本同学交流,上日
5、语课,参加国际交流会馆一周两次3的免费日语活动, “这样大概过了半年,用日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已经基本没有问题了” 。由于日本神户商船大学与上海海运学院的学分是相互承认的,为了能够早一年毕业,即使有语言障碍,第一学年万碧玉还是修满了 30 个学分,15 门功课中,除了一门成绩是中等以外,其他都是优秀。 研究生毕业后,万碧玉回到中国并留在了学校当助教,从事航海仿真系统的相关工作。半年后,他又开启了第二次日本留学之旅,这一次是去读博。万碧玉告诉记者,读博期间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课程也比较少,每天除了做实验就是做实验,但是生活压力比较大,因为没有政府补贴,而且第一学年错过了申请奖学金的时间,直到第二年拿
6、到奖学金后日子才过得比较宽松一些。 那时神户商船大学刚刚设立博士学位,理工科的博士学位是最难拿的,一般需要 5 年,而万碧玉只用了 4 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论文编号为 1 号。博士毕业后,万碧玉在日本一家上市企业工作过一段时间,之后便进入神户商船大学担任研究员, “当时运气比较好,再加上也确实做了一些工作” ,万碧玉成功申请了日本文部科学省的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他告诉记者,在海运时,货船在目的地卸货后,空船返航很危险,就会在目的地载一部分水(压载水)来增加承重。但是回到本国后,这些“外来水”的排放就成了大问题,为了防止破坏当地的水生态系统,这些水的排放标准要求很严格,甚至超过饮用水的标准。 “
7、当时的研究项目就是利用冲击波攻击微小气泡,来消除水中携带的细菌,因为微小气泡用肉眼看不到,我们就用光学显微镜加上 1 秒拍摄 1000 万张照片的超高速摄像机来拍摄冲击波攻击微小气泡的过程,经过 3 个月的实验,我们4最后从 100 张照片中选出了 4 张观察气泡压缩、分裂、展开与融合的全过程,这 4 张照片在全世界不敢说,但在当时的日本是没有的。这项研究成果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 回国,遇见智慧城市 不久,万碧玉面临着人生的“又”一个重要选择留在日本或者回国。虽然在日本已经学习生活了 18 年,习惯了那里的生活节奏和工作环境,但是进入千禧年后,中国的各方面发展都很快,日本人对待中国人的
8、心态也发生了一些改变,万碧玉意识到留在日本继续发展的空间并不大,最后他决定和太太一起回国。 回国后,万碧玉进入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工程中心担任总工程师,但是他并没有直接接手城市规划、管理的相关工作。当时的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委派他去研究不同气候带、不同经济带上各级城镇的发展模型,希望通过这方面的研究来总结中国城镇经济发展的规律。 很快住建部开始推进城镇化试点工作,这个时候十八大还没有召开,住建部里也只是提出“智慧地推进城镇化”这样一个立意,但这却深深地吸引了万碧玉,他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项目,并着手相关工作。随着十八大的召开,新型城镇化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智慧城市也开始在国内得到认可
9、,这让万碧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2013 年 1 月 29 日,住建部发布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此时的万碧玉正在积极筹备组建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并希望以此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慧城市经验。每天除了翻阅试点城市材料、撰写相关报告,其余大部分时间万碧玉都在各地调研。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万碧玉与5自己的团队先后参与了多项智慧城市相关标准研究,走访调研了全国各地 100 多个试点城市。 “所有的试点城市,我已经跑了三分之二以上。 ”他笑着说道。 几年来,万碧玉和他的团队主要致力于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管理技术与工程标准、评估体系、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和参与编写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
10、究 、 迈向可持续的未来以2012-2035 年南加州大洛杉矶区域交通规划和可持续社区发展战略为例 、自给自足的城市等多部智慧城市领域著作。 对于万碧玉来说,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就是来到城市、感受城市、生活在城市,现在他已经实现了,下一步,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城市更美好,更宜居乐业。 “人应该是流动的,不管是农村、小城市还是大城市,这是规律。在日本、美国、新加坡也是一样,子女到大城市工作,老人留在家里。也正是这样的发展规律,我们才需要将宜居、宜业、效率更高的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万碧玉说。 在谈到如何看待智慧城市时,万碧玉回答:“从国家层面上看,城镇化率达到不同的阶段,我们该做什么,是国家顶层设计来规划的。地方政府也希望能够从布局、规划、建设上创新发展,谋求产业升级。就我个人而言可能就简单多了,呼吸干净的空气,喝到清洁的饮用水,吃到安全的食物,出门不要太堵,这就是我所能感知到的最真切的智慧城市了。 ” 采访中,万碧玉总是将成功归功于“运气好” ,但是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没有前期的准备,即使运气来了,也难以取得成功。如今的6万碧玉正在为我国的智慧城市发展及标准体系的建立而努力、奔走,时刻准备迎接下一次“运气”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