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刍议摘要: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文章在遵循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拟从道德倡导、环境育导、实践引导、强化指导四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 古罗马著名思想家西塞罗说过,生活的全部高尚寓于对责任的高度重视,生活的耻辱在于对责任的疏忽。人生活在社会中承担着各种责任,尤其是社会责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个体认识其社会责任、履行责任的一种独特的道德情感,它反映了大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勇于承担的精神。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大学生是否具备社会责任感既关系着大学生
2、身心健康的发展,又关系着国家的荣辱兴衰。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 据 CNNIC 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4 年 12 月,我国网民数达到 6.49 亿,成为世界互联网第一大国。作为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大学生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及身心健康深受网络的影响,网络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带来了全新的环境,但其虚拟性、开放性等特点也会消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及利用网络的特性,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机遇 2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运用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责任教
3、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拓宽了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渠道,进一步丰富了高校德育的方法与手段。 1. 网络的超媒体性促进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如尼泊尔大地震、汶川地震后,很多大学生第一时间通过各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渠道了解到灾区的信息,进而主动去关注灾区的情况,甚至有的大学生志愿者已通过网上报名欲前往灾区提供帮助,这都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精神风貌和社会责任意识。又如在拉萨“3.14”事件等事件中,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客观、理性发声,对达赖分裂势力造成的一系列恶性事件表示强烈愤慨、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团结进步政策表示高度认同,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关心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意
4、识正在形成。 2. 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促进了大学生更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为大学生实现学习者的角色扮演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网络实现了“键对健”的交流,避免了现实中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使得大学生们在网络中能畅所欲言,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且学生们通过如网络模拟人大代表会议等模拟扮演各种角色,这为大学生体会各行各业的艰辛,表达自己的看法,增强对时事的关注度,加深对民生的了解,且能更好地认识到作为社会公民的职责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实践平台。 3. 网络传播的快速和便捷性增加了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当前,我国大学生占网民人数的 70%以上,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及社会的高学历人群,他们天生对
5、社会问题有一种敏锐感与参与热情。而微博、微3信等网络新媒介的运用为大学生们关注社会问题、参与社会民生讨论问题提供了便利,近年来网络上流行的不少热点话题都与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是分不开的,比如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对中国慈善事业的质疑与思考等等,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使得鉴别力不强、 “三观”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冲击和伤害,这对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 1. 网络的虚拟性容易诱发大学生道德失范,消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在现实世界,人们的行为受到相应的
6、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一旦行为超出规则的限度,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对网络行为实施道德和法律的监管具有较高的难度,使得脱离了现实身份“缰绳”牵制的大学生的是非观念、社会责任感失去了外在的约束,容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违背伦理道德的行为,如发布虚假信息、恶意攻击他人、网络诈骗等。 2. 网络信息的复杂性容易引发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大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网络上充斥着各种丰富多彩又鱼龙混杂的信息,使得网络既是信息宝库又是不良信息的集中营,如垃圾邮件、网络色情等不良信息既严重污染了网络环境,又对大学生造成严重伤害。一不良信息浪费大量的系统资源,浪费大学生上网的时间和精力,引发大
7、学生身心疲惫、易怒烦躁等;二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充斥着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这对于还在于求知阶段、自控力和责任感相对较弱的大学4生来说,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尤其是价值观念完全相悖或者存在价值冲突的信息时,他们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容易被诱导、被侵蚀,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这既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三观”的形成,也不利于他们社会责任感的提高。 3. 网络导向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增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传统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一般根据教育目的对大学生集中地、持续地传播含有特定内容的信息,以促进大学生教育所传递的主流思想,促使大学生思想、行为发生转变,因而大学生接触的一般都是经过筛选、过滤的主
8、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正面舆论。但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一方面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广泛获取不同于课堂之内的知识,另一方面网络的开放性及导向的不确定性使得其传播的内容不易受到控制,这使得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面临严峻的挑战。而网络上发言的高度自由及网络的隐蔽性使得部分学生的个人主义倾向日益得到强化,一些大学生随意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刻不容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对策 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直面大学生“网络化生存”这一严肃的现实状态,既要积极利用网络提高责任感教育的质量,又要因势利导构建由内而外的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
9、体系减少并克服网络对责任感教育的冲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道德倡导,优化网络环境,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是在生活的现实环境还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人们应都离不开法律法5规的约束。建立网络道德失范的防控机制,是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举措。一政府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并健全网络法规,有效解决监管控制乏力的现状,使大学生网络行为有法可依;二建立网络行为监控机制,从源头上清除网络有害信息,净化网络大环境;三全社会都应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开展一系列宣传活动及网络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 2.
10、 环境育导,构建校园网文化育人平台。大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在学校,校园网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一大重要基地,学校在第一课堂上抓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同时,更要在校园网上把握话语主动权,加强校园网络的文化建设,搭建校园网络文化育人平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在校园网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版块,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及精心设计的内容,力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建立以社会责任教育为主题的 BBS 论坛,并划分如“敬老爱老版块” 、 “国情民生版块”等不同版块,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在 BBS 上,供大家学习与交流。或发起微博、微信话题,利用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日如“学雷锋” 、 “世界环境日
11、”等开展一些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二扩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支持更多的新闻、宣传、文化机构及党团组织进入校园网,不断增加信息输出量,建立起中华先进文化的传播基地。如挖掘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关于社会责任感文化,通过制作社会责任感案例的教育软件,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熏陶大学生网民。 3. 实践引导,搭建社会实践平台,提高大学生社会参与度。一是6开设社会实践课程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高校教师一方面通过线上先下教育向大学生传达相关的社会实践内容,另一方面,要带领大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社会实践中,让大学生在接受课程教育及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获得对社会责任感的体验,以培育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二是
12、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平台。高校应适当依托社区、社会组织等统筹资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便利条件,如与高校周边的社区、中小学建立共建单位供大学生课余时间参加互帮互助实践活动,或寻求与周边县区的老革命基地等特定教育场所合作为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提供教育基地。三是鼓励大学生外出实习和自主创业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高校可通过帮助大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岗位和探索创业行业对大学生实践进行引导和帮扶,让大学生通过更多的创业实践和见习实习,对社会责任感产生肯定性的积极情感,培育社会责任意识。 4. 强化指导,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根据
13、,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升大学生自身网络素养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培育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步骤。一高校应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道德意识教育,自觉遵守媒体道德和行为准则,合理安排使用网络时间,主动参与到教育中来,与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教育等内外因同发力共促进责任感培育目标的实现;二高校应加强学生网络素养的引导和教育,以典型的实例阐释媒体道德缺失的严重后果,提升学生辨别网络真伪信息的能力,自觉抵御网络各种诱惑,并能客观地审视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自己在网络上也要坚守社会道德准则,勇于7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唐亚阳,杨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06). 2陈小花.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 3段慧兰,陈利华.大学生道德自我之建构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5). 4赵跃利.网络时代高校德育创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6). 5贝静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01). 6张希玲,吕婧.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提升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4 年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阶段成果之一。 (编号:JBS14489)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