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

上传人:gs****r 文档编号:1909951 上传时间:2019-03-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思想的历史演进【摘要】先秦儒家经济伦理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历史资源。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其作品中提到许多关于经济伦理的重要观点,在历史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分析孔子、孟子及荀子经济伦理的基本观点,加深对先秦儒家思想的深入认识,对当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关键词】先秦儒家;经济伦理;义利 一、孔子经济伦理思想 (一)发展经济与道德教化的同时并举。古今中外普通人生存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财富,追求更好的物质享受。人民喜好富贵厌恶贫贱,只要以正当的方式去追求就可以接受。而有德行的人必须按照一定规范为人处事,即使

2、生活困顿也不等更改。在充分肯定复制追求的基础上,孔子更加看重人更高的精神需要,就是知仁懂礼的道德要求。孔子意识到不对百姓进行教化,物质水平的上升会使人产生行为放纵,没有具体生活目标的混乱行为,在对弟子冉求询问卫国人口众多以后怎么办的回答中,孔子首先回答道“富之”继而在“富之”的基础上加上“教之” ,富裕只是基础,提升修养才是更高层面的升华和保障。 (二)商业活动中的规范有序。春秋末期,战争多发,交通不便,商人旅途不便。鲁国大臣臧文仲对商人态度恶劣,不仅设置多处关市并2且大幅增加征税额度,商人苦不堪言,孔子认为这种行为“不仁” ,虽然在短期增加国家收入,但商人积极性受挫,从长远来说是不利于商业发

3、展的。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孔子提倡“信” ,所谓交往有“信” ,交易双方在往来时“信必行,行必果” ,注重对行为的负责,提高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统治者也要秉承诚信原则, “谨而信” 、 “信而后劳其民” ,以赢取百姓信任支持。在义利之分中,孔子不反对获取财富,只是侧重于获得财富的手段是否正当,手段正当则予以支持,反对不择手段的谋取私利,这样的富贵就如同“浮云” 。 (三)财富分配上的相对合理。孔子在主张“富民之道” ,发展经济作为社会稳定基础的同时也强调分配的重要性。只发展经济,社会财富总量扩大,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认同国家统治,但如果分配不公平照样会使社会动荡。当然,孔子不强调财富的绝对平均

4、分配,根据朱熹的解释重点在于对孔子“均”的正确理解,他认为“均”不是绝对平均而是在于分配的各得其分,也就是在一定的标准下是的各阶级都能获得相对合理的财富,只要分配做到相对公平社会就会相对安定。孔子推崇周礼规定标准的公正合理性,也就意味着分配本身具有层次性。 二、孟子经济伦理思想 (一)何必曰利。在对待“利”和“义”的关系中,孟子对百姓私利不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合理的,他还呼吁制民以产,让百姓有一定的物质经济保障。但孟子更看重社会秩序的和谐,百姓追求私利只能在一定的范围进行,不能违背“义”的要求。但现实当中义和利往往有冲突,孟子在特定情况下在维护义的基础上也具体变通。在国家大事上,3孟子认为不应

5、对个人利益太过重视。当然,孟子绝对不是否认国家利益,孟子接着指出国家追求整体利益必然侵犯百姓或者其他诸侯的利益,也就鼓励大夫和百姓追求私利,社会争斗不停混乱不止,最后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二)社会分工。持续发展,分工现象日趋明显的态势,对此孟子表达了积极的认同面对社会分工的现实,孟子对此表示支持,他说“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农夫用粮食交换工匠的陶器,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即农夫与铁匠交换各自的产品是很合理的;商人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商业的发展有助于商品交换,所以孟子批评统治者对商人征收重税的行为, “关,讥而不征;市,厘而不税。 ”孟子认同在劳动工作

6、上采取分工合作,为此指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当然从表面看来,这段话容易被理解为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但客观来看这是反映当时社会分工的现实情形,劳力者通过体力劳动来促进社会发展,劳心者耗费脑力劳动规划社会发展,从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社会分工的合理结果。 三、荀子经济伦理思想 (一)以义制利。在继承孔孟肯定人民天性追求利益的基础上,荀子主张用道义来克制利益,社会道义和个人利益都是人们本身追求的东西,人们追求私利的同时必须要接受道德教化的制约,既然“不能去民之欲利”就要加强道德教化,促使百姓克制心中欲望,认同宗法制度的规定。人的欲望是必须存在限制,是绝

7、对不能违背礼制的,所谓“义胜4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道义战胜功利的时代为社会安定繁荣的世代,私利战胜道义的时代是混乱野蛮的世代。荀子还对礼的存在原因做了精彩的分析,他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人的欲望是天生的,欲望不能满足就要追求,追求没有限制就会发生纷争,纷争不止社会就会混乱,陷入困境之中。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先代圣王厌恶混乱,制定礼制调养人的欲望,使人能正确处理欲望和物质的关系,两者保持和谐的状态,这就是礼存在的原因。社会分工

8、是礼制在个人从事职业上的具体体现,人天生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职业体现着获取利益的能力,而社会物质的总量是固定有限的,欲望越大矛盾越激烈,如果不加以协调控制就会危害社会正常秩序。 (二)合理消费。荀子反对君王过度的奢侈消费,认为奢侈消费是危害社会稳定的,荀子曰:“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 ”君主节约费用就会控制向百姓征收税收的欲望、使民众富裕,自然会得到良好的声名,而且还会拥有丰富得的积蓄。 “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 ,百姓贫困就不能在土地上多产出粮食;“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 ,君王即使拼命搜刮百姓也没有结果。这道出了君主为短期利益搜刮百姓,人民贫穷导致消费不足,进而最终导致君主整体利益受损的道理。平均的生活使人丧失追求更好生活的动力,国家就丧失了对人民的动员能力。荀子强调:“若是,则万物失宜,事变失应,上失天时,下失地利,中失人和,天下敖然,若烧若5焦。 ”事情不能和谐运行,有应急之事也不能妥善处理,国家也就会处于丧失天时地利人和的混乱状态。 参考文献 1陈晓龙,崔迎军.传统俭德的多维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第 62-67 页.64-7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学科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