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摘 要:随着“泛资管时代”的来临,信托公司作为受冲击的一方,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值得信托公司深入研究。从影响原因、对策、创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目的在于使信托业从业人员关注这个话题,推动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7-0077-02 引言 随着 2012 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保监会各种“新政”的出台,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限制被逐渐松绑,这些金融机构开始抢占信托公司原有的投融资市场,而这也是
2、“泛资管”时代的首要特征。毫无疑问,信托公司在这种环境下将遭遇更加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信托公司如何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探讨与研究。为此,本文将从影响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信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一、影响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虽然我国信托业自 1979 年以来进行了六次改革,但仍存在着制度滞后、品种单一、竞争环境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这对信托业在我国的发2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国内外主要是从宏观原因以及微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宏观原因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信托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信托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创
3、新机制尚未建立、监管水平较低等都是影响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1.社会对信托业的社会认可度低。卫璞(2009)认为,当前社会对信托的认同度还比较低,很多人对于信托公司的各项业务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许多认识误区,这对于信托公司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朱亭、刘东芹(2012)在对信托公司未来发展存在的七点障碍中也提到我国信托公司在社会声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 “买者自负,卖者有责”的理念尚未为投资者所广泛接受。信托业只有在社会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地发展,如果一个行业不被社会所认可,甚至被社会所误解、所排斥,那么这个行业想要可持续的发展必然是不可能的。 2.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
4、健全。卫璞(2009)和朱亭、刘东芹(2012)都在各自发表的文献中提到:信托业配套制度以及信托法律等的不完善会制约信托公司的发展。宋俊杰、熊彪(2012)也提到:信托法制建设滞后,使实务操作缺乏依据;政策限制使竞争环境不公平;缺乏专管,致使监管不到位是影响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原因。一个成熟的行业必然离不开配套的法律法规的支持,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发掘我国信托业存在的问题并通过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规范信托公司的运作,信托公司在运作过程中才能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才能使信3托公司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并不断推动社会的进步,促进市场的良性发展。 3.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李昌(2011)认为,由于信托
5、业务创新机制尚未建立,粗放型的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阻碍。卫璞(2009)在思考国内信托业面临的问题时也提到:我国目前信托业缺乏创新意识,拓展发展空间能力低。要想让我国信托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必须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机制,鼓励大众创新,全行业创新,利用创新的成果来推动我国信托业的发展。 4.监管水平较低。卫璞(2009)提到:信托业从一开始的分业经营慢慢转变为混业经营,如何处理好公司内部的监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朱亭、刘东芹(2012)在对信托公司未来发展存在的七点障碍中也提到:目前我国信托公司的自主管理能力以及管理的信息化程度都不强。只有加强监管,才能保证各信托
6、公司合法、正规的经营。 除此以外,经营网络、客户资源积累、专业人才储备等方面也是制约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宏观原因。 (二)微观原因 1.信托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卫璞(2009)在从内部环境的制约角度思考国内信托业面临的问题时提到: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目前尚不完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宋俊杰、熊彪(2012)也提到:我国目前信托公司的管理混乱是影响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原因。 2.信托产品缺乏创新。徐峥(2011)认为,我国目前的信托产品存4在以下特征:类型匮乏、缺乏创新性、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服务性和针对性较低。宋俊杰、熊彪(2012)也提到:信托产品缺乏创
7、新及核心竞争力是影响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原因。信托业、信托公司想要长久的发展下去,必须不断创新,行业依靠业务创新,产品依靠技术创新。 3.风险意识薄弱。李昌(2011)认为,由于研发人员、营销服务及项目管理团队配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急待极加强,创新业务加大了风险管控压力,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阻碍。赵海、廖琦(2009)指出,信托理财的风险问题、门槛要求高、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竞争是信托理财存在的主要问题。宋俊杰、熊彪(2012)也提到:我国目前信托公司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是影响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原因。 4.人力资源不足。卫璞(2009)在从内部环境的制约
8、角度思考国内信托业面临的问题时也提到:人力资源明显不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托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宋俊杰、熊彪(2012)也认为,人才匮乏是影响我国信托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原因。 二、我国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同样发展的建议与对策的研究也同样从宏观方面以及微观方面展开,这些对策都是目前业内研究者基于市场形势在各自的文献中提出。 (一)宏观方面 1.健全信托相关的法律法规。赵海、廖琦(2009)认为,信托公司应完善信托法律法规体系;宋俊杰、熊彪(2012)也认为,我国信托公5司应加强信托制度建设,完善信托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明确功能定位。2.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机制。柯卡生(2011)认为
9、,信托公司应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督促信托公司加强风险防范工作;赵海、廖琦(2009)也认为,信托公司应健全信托风险防范机制。 3.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我国的信托公司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通过合作,来达到互利共赢、取长补短的作用,以自身优势去弥补其他金融机构的劣势,并借助其他金融机构的优势来弥补自身的劣势,携手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师威(2012)认为,面对种种不利因素,信托公司将专注本源、彰显特色、树立品牌,深化银信合作趋势增强。 4.加快信托公司的转型升级。我国的信托公司在泛资管的时代下不能再故步自封,应该积极地面对,加快公司转型升级,通过转型升级使公司更适合当代社
10、会的发展方向。柯卡生(2011)也认为,信托公司应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模式,多向实体经济靠拢,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微观方面 1.加大宣传力度。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要想被社会所熟知,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宣传,信托公司、乃至信托业可以通过各种宣传来促使更多的人了解、接受他们。卫璞(2009)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信托业发展应该抓住机遇,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信托需求等措施,改善外部环境劣势;宋俊杰、熊彪(2012)也认为,我国信托公司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信托业的社会认知度。 2.完善信托公司内部的监管制度。信托公司要想可持续地发展下去,6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完善公司内部的监管制度。内部的监管制度
11、完善了将会有利于公司内部有条不紊的运作,不会因为监管不当而导致公司内部管理出现差错,甚至导致公司破产。卫璞(2009)和宋俊杰、熊彪(2012)也都认为,我国信托公司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3.加快创新。李昌(2011)认为,信托公司应当引导公司建立和完善信托业务创新机制,切实提高创新业务风险管控能力;宋俊杰、熊彪(2012)也认为,我国信托公司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卫璞(2009)认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信托业发展应该加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优化企业的内部环境,以促进信托业的快速发展。 4.培养专业人才。宋俊杰、熊彪(2012)认为,我国信托公司应制订
12、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李昌(2011)认为,信托公司应当加强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及管理团队建设,应注重及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总结 金融制度的改革让社会加大了对各类金融机构的关注度,尤其像信托公司这样受金融变革影响比较大的行业,如果能把握好这个机遇,这对于信托公司将是一次非凡的蜕变。通过各类的研究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信托公司所存在的不足与优势,信托公司若能尽力弥补不足、充分利用优势,相信信托公司的发展前景将会是很广阔的。相信随着各类研究的不断深入,最终一定能够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信托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7参考文献: 1 卫璞.我国信托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金融观察,2009, (9
13、):23-24. 2 赵海,廖琦.我国信托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 (4):266. 3 徐峥.我国信托发展策略J.时代金融,2011, (30):137-138. 4 师威.我国信托业发展趋势J.中国证券期货,2012, (11):220. 5 潘卫东.财富管理:信托业发展之路J.信托业经营转型专题,2013, (21):50-52. 6 朱亭,刘东芹.信托公司“钱途”何在J.中国房地产,2012, (11):92-96. 7 宋俊杰,熊彪.浅谈我国信托业的可持续发展J.对外经贸,2012, (3):60-61. 8 柯卡生.中国信托行业的监管与发展J.中国金融,2011, (16):12-15. 9 李昌.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创新的优势、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 (9):91-92. 10 许南,何韬.对金融信托公司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建议与思考J.商业研究,2005, (18):118-120. 11 刘文雯,蔡汝溶.发展艺术品信托基金的框架构思J.金融前8沿,2012, (3):73-80.责任编辑 陈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