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008 年第 3 期 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2008, 3总第 21 期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 Serial 21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史新论崔 卫(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洛阳 471003)提 要:本文以全新视角首次详细划分了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史的发展阶段,理清了俄语对比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研究的相互关系,确定了俄语语言对 比的主流学术流派和观点,比 较了西方 语言对比研究史。关键词:俄语语言对比;语言类型学;语言共性;西方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H354.2 文献标识码:A探讨俄语语言对比的研究史就是了解俄语语言对比研究的建立和发展途径,合
2、理划分语言对比史的发展阶段,确定俄语语言对比研究的主要流派和观点,梳理几种语言比较研究类型的相互关系,并与西方对比研究史相比较,从而更好地把握语言对比的发展脉络。1 俄语对比研究史阶段的划分1.1 比较的发展一般认为现代对比语言学发源于历史比较语言学(- ) 。同西方历史比较语言学相比,俄国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同样取得了丰硕成果。例如布斯拉耶夫(. . ) 1 所写的俄语历史语法( )(1858)着重解释语法现象的意义,波铁布尼亚(. . )的俄语语法札记 ( ) (1874)等著作是从心理方面解释语言现象。到 19 世纪末,俄国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分成了两个学派:一个是由福尔图纳多夫(. . )领导
3、的莫斯科学派,他们与德国的青年语法学派比较接近;一个是由博杜恩德库尔特内(. . )领导的喀山学派,他们所研究的已不限于俄语和斯拉夫语的历史比较,而是涉及到一般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其中库尔特内的许多学术思想对俄苏语言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的时间里“比较” ()的术语在语言学中是“单向的” () ,专指历史比较(即历时)方法。在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中形成了一系列用来进行语言单位比较的方法。语言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比较作为语言学的一种普通的方法或手段同时又可分为历时的和共时的比较而据此进行学科的划分。于是语言学家们建议建立起比较语言学( ) ,从术语上说即广义的比较语言学( ) 。著名语言学
4、家卡茨涅利松(. . )认为应该把类型学和历史起源语言学(- ) 都包括进比较语言学这一统一的学科中去, “可以把类型学看作是广义的比较语言学()的分支。通常定义得太狭窄,只把它和亲属语言的比较语法等同。完全有理由进行广义上和狭义上的划分,即比较与内部构成无关的任何语言和比较研究起源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 ”( 1983:10)总的来说,语言比较具有十分悠久的传统。它在不同的时期侧重点也不一样。例如,在 17 世纪欧洲的对比研究是由普遍唯理语法所激发的;18 世纪,规范的、规定的和语言估价的比较成为人们的兴趣中心;而到了 19 世纪,人们则注重对古典语言的比较,即注重词源学和类型学的比较;202
5、0 世纪初,人们开始探究不同语言之间的语音语义上的一致性和遗传关系上的等级。1.2 促进因素促进对比语言学发展的基本因素有:(1)语言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17 世纪波尔罗瓦雅尔语法的“普世”和“唯理”哲学对后世有着长期的影响。唯理主义哲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理性的产物,而人类理性是共同的,因此语言和语法也有共性,这就是唯理主义的普遍语法。这一哲学思想促使语言学家们开始探讨从历史的角度比较语言和语言类型问题。19 世纪后半期对比语言学同历史比较语言并行发展,都深受当时盛行的心理主义思潮的影响。20 世纪 2030 年代语言对比研究得到了新的促进是从语言描写的结构主义观点开始的,同时受其影响的还包括当
6、时蓬勃发展的语言类型学。其互动不仅有助于克服当时在语言学界一直流行的“欧洲中心论” ,而且可以更深入地认识人类语言的统一整体。20 世纪 60 至 70 年代西方盛行的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本身并没有被俄语语言学界所普遍接受,但其声称的探讨语言共性的哲学思想却在部分俄罗斯学者处产生了共鸣。(2)语言的比较和对比比较亲属语言的研究思想及其经验有着悠久的历史。历史比较方法在 18 和 19 世纪首先在德国达到顶峰。但这时语言学家所注意的首先是比较音位、形态和词汇,较少比较句法。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在对比语言学中不研究亲属语言起源问题,这种共时研究对于确定具体的同异成分具有一定意义。但是类似于重构原始语
7、的活动在研究范围上毕竟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当语言学家们着手对比非亲属语言并确立它们的异同时,对比研究的范围得到了扩大。谈到这类研究,我们就会经常接触到“类型模仿” ( )这一概念,这是在描写其他语言系统时对一种语言的某些方法或者模式的研究。许多本族语的第一批语法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和另外一种语言比较的背景上描写的。例如在苏联成立后,俄语语法被当作是一种语法模式,用来建立各加盟共和国的多民族语言的众多描写语法。(3)外语研究与教学外语教学中的对比分析通常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外语教师的实践经验;2)对双语环境中语言接触的研究;3)教学法理论,特别是迁移理论。(4)词典学进行双语和多语词典编纂的词
8、典编纂者们无疑必须比较分析这些语言,对收入词典的词汇的相同和相异的意义色彩进行对比登记。当然这主要涉及的是各种语言的词汇。因此,词典学的工作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对比工作在词汇领域里的发展。(5)翻译学翻译学领域里的成就也对对比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这是因为在翻译和对比分析时都离不开对语际等值( )手段的探讨。1.3 俄语对比研究史的阶段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俄语对比研究思想的萌芽期(20世纪初期) 。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关于对比语言学的最早论述应先见于波兰俄国语言学家库尔特内的著作斯拉夫诸语言的比较语法 (1902)中,他提出语言的比较有三种类型:(1)不
9、考虑语言的亲属关系研究语言过程,以确定两种语言结构的异同程度;(2)比较两种或几种因地区邻近相互影响而出现相似现象的语言,而不论它们的历史渊源关系如何;(3)对不同地区具有共同来源的各种语言进行比较研究。 (戚雨村 1997:232)第(2) (3)种分别类似于地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第一种就是对比语言学。库尔特内关于语言对比的论述对其学生谢尔巴(. . )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在他的早期研究及其经典著作法语语音学 (19121913 年)中他再三强调语言双向对比( ) ,即本族语与外语以及外语与本族语对比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已非常接近现代对比语言学建立时的主要理论观点。需要指出一点,在 20
10、 世纪 20 年代马尔(. . )关于语言类型研究的思想也对语言对比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第二阶段为比较(对比)类型学和对比语法的创立和成长期(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 。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学者有波利万诺夫(. . ) 、雅尔采娃(. . ) 、阿拉金(. . ) 、加克(. . )等人,代表性的学术著述有:波利万诺夫的俄语和乌孜别克21语对比语法 (1933) ;雅尔采娃的对比语法(1981) ;阿拉金的英语和俄语比较类型学(1979)和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对比类型学(1984) ;加克的法语和俄语比较类型学(1977) ;莱赫施泰因(. . )的德语和俄语成语对比分析 (19
11、80) ;泽列涅茨基(. . )和莫纳霍夫( . )的德语和俄语比较类型学 (1983)等。这一时期俄语语言对比研究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两个结合:比较与类型相结合、对比与语法相结合。同为库尔特内的学生,波利万诺夫没有像谢尔巴那样侧重于语音子系统和母语外语之间的微观比较,而是从前苏联民族语言研究的角度出发,着重建立起双语类型比较的语法体系,这一做法引领了当时俄语语言对比的研究潮流,并为以后的对比语言学从语法到词汇和音位各个层次的对比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而雅尔采娃则是侧重于方法论,将语言语法对比的许多重要方法论概念加以梳理,推出了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史上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对比语法 。这一时期比较类型学涵盖
12、了俄语同最主要西方语言(英语、法语、德语等)的比较以及苏联内部民族语言的比较。他们的研究为前苏联对比语言学的大发展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阶段为俄语对比语言学的大发展期(20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初)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建立母语与外语的比较(对比)类型学到为外语教学和语言学习服务的语言对比研究;对比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前苏联得到正式确认,这表现在许多高校的语言学和外语教学专业都开设了对比语言学方向或课程。俄语界学者认为服务于教学实践的对比语言学有三个实践发展过程:第一个过程是用于教学实践,描写在学习外语的过程当中所经历的困难。本阶段所提出的要求是预测在学习非本族语过程中由
13、于干扰而出现的困难。第二个过程里研究者和实践者们逐渐明白,仅仅把语言现象的对立性(或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差异性)看作是在学习外语过程中所犯错误的基本原因是不充分的。理论研究者们指出,必须在完全系统比较背景下才能揭示出语言的对立特征。实践者们则发现错误的来源不仅仅有语言间的对立,而且有语言的相似。因此所谓的简单性的区分性语法(即一味强调语言间的区分性对立特征的语法)就会导致忽视母语和所学语言间的系统关系。因此,要求建立包括范围更广的对比语法,这是一门不仅研究差异性而且研究相似性的理论性学科。第三个过程,真正确立了对比语言学应该把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为自己的研究任务,它应该在相似性的基础上研究差异
14、。 ( 1994:9)这一阶段有大批有影响的语言对比学术成果问世,不少学者都投身于俄语语言对比的热潮中。谢尔巴以研究苏联民族语言为例告诫不要把欧洲语言的语法描写模式机械照搬到苏联民族语言的描写中去, “比较两种语言系统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相同地构建只是为了教学方便可以对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比较” ( 1987:18) 。此外,谢尔巴在词汇学领域为词汇层面上的对比研究奠定了基础。1986 年在兹韦尼哥罗德()举办了“全苏语言对比与类型学研讨班” ,1987 年在莫斯科召开了“全苏对比语言学与非本族语教学研讨会” 。其他有影响的学者有加克、雅尔采娃、涅罗兹纳克( . . ) 、尤苏波夫( . . )
15、、邦达尔科(. . )等人。代表性的学术著述有:对比语言学问题 ( 1980) ;论文集体学和对比语言学 (1988) ;论文集对比语言学和外国学生俄语教学法 (1984) ;论文集对比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 (1987) ;论文集对比语言学与非本族语教学 (第二次全苏会议文集,1987) ;论文集语言对比研究方法 (第一次全苏会议文集,1988)等。这一时期研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逐渐重视对西方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引进和吸收,1989 年“进步”出版社编辑的“国外语言学新论丛”( )出版了第25 卷对比语言学专辑,内容分为理论阐述、研究方法、对比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三个部分。第四阶段为复兴、继承和融合期
16、(20 世纪末至今) 。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语言对比研究由于外部和内部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对沉寂后再次复兴,新成果多体现在对语言对比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尤其表现在像语言类型学、语言共性研究和传统对比语言学等比较学科不断融合,目标日趋一致。这一时期有影响的学者及其著述有:22论文集对比语言学及外语教学问题 (1994) ;不同结构语言的对比类型学 ( 2000) ;对比句法语义学 ( 2004) ;论文集对比语文学和复语言学 (2004)等。2 俄语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研究阶段类型学基础几乎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形成而同时建立的, “最早的比较学者同时也是最早的类型学者” ( 2001:17)
17、。有学者提出,语言对比的两个最初动因,一是优化外语教学法,另一个就是语言类型研究( 2004:4) 。俄罗斯出版的较新的对比语言学教材对比语言学导论 ( 1994)和对比语言学:理论和教学问题 (. . 2007)都把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纳入了教材体系,诸多方面都证明了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坚持类型和对比的一贯性。因此,语言类型研究应该作为对比语言学的重要补充组成内容和交叉内容,对比语言而不考虑其类型属性是不可想象的。2.1 俄语语言类型研究阶段2.1.1 类型研究的发展类型学是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一同发展的,它的产生时间是 19 世纪上半叶,地点在德国,但为其形成作准备的则是 18 世纪的语言哲
18、学,如笛卡尔(. ) 、莱布尼茨(. . )等人的思想和普遍语法。对语言类型进化的最早的研究见于施密特(.)的论述(1759) ,他试图寻找欧洲语言从综合转向分析的原因。19 世纪类型学所关心的是语言的形态分类。从葆朴(F. Bopp)和洪堡特开始,类型学不再把形态类型看做是语言的静止历史状态,而是发展中的动态过程。洪堡特的类型学思想在施莱歇尔(A. Shleicher)处得到了继承,而葆朴的思想则在缪勒(. )的论著中得到了延续。进入 20 世纪,类型学研究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衰落以后,萨丕尔(E. Sapir)开创了类型学研究的新时代,他创立了类型学研究的新模式,它建立在普遍特征的综合之上。
19、多角度、多特征的描写使这一时期的研究有别于以前的传统研究。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学派也为语言类型研究的不断进步起到很大推动作用。以下学者为语言类型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立做出了较大贡献:雅柯布逊、格林伯格(J. Greenberg) 、斯卡利奇卡(. ) 、特鲁别茨科伊、马丁内( A. Martinet)等。2.1.2 俄语语言类型研究阶段的划分俄语语言类型研究从时间上大致分以下几个时期:(1)19 世纪在 19 世纪俄语语言学中类型学研究占有显著地位。有关语言形态类型的研究在莫斯科学派福尔图纳多夫的著述中得到了反映,他补充和丰富了洪堡特的语言类型分类体系,波铁布尼亚则探讨了句法类型学的问
20、题,他把重点放到了语言概念范畴上,乌斯拉尔(. . )系统性规范了唯动型语言( )的特征,库尔特内阐述了语言类型研究与其他比较方法的关系等。(2)20 世纪上半叶如果说 20 世纪上半叶西方语言学的类型学研究是形式类型学占优势地位的话,那么在俄语语言学的类型学研究则走的是意义句法和范畴类型学的路子。一般认为语言学中 和 的术语较早出现在布拉格学派的相关论述中(1929 年) ,其实俄苏学者马尔几乎于同一时间也提出了类似概念。马尔的主要学术思想之一语言阶段说就强调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显示出一种类型语言或阶段取代另一种语言类型或阶段,据此他分析了粘着语和屈折语的变化方式等。不管马尔的语言学思想
21、在之后的苏联语言学中受到了怎样的批评,但他的类型学语言里却一直被后来的苏联学者所发展,他对类型学研究的贡献是较大的。波利万诺夫的对比和类型历时研究在这一时期的类型学研究中也占有特殊地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麦夏宁诺夫(. . )的类型学研究,由于他的贡献而开创了句法类型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从句法类型学原理出发将语言划分为主动结构语言、唯动结构语言和称名结构语言。 ( 2000: 48)(3)20 世纪下半叶至今这一时期俄语语言类型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意义类型学和形式类型学问题,同时历时类型学、民族语言学类型学( )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俄苏语言学第一部类型学专著是乌斯片斯基(. . )的 语言的结
22、构类型学 (1965) ,他主张按照结构特征对不同语言的现象进行系统化和归类,由此而奠定了从结构观点出发对语言进23行形态分类的基础。麦利尼科夫(. . )提出的限定成分理论或语言主要语法趋势理论也具有重要意义。从其理论体系出发,他将语言看做是一个自适应或自我发展的体系,他在分析闪族语结构特点及其语法化趋势以及汉英语结构特点及其词汇化趋势的基础上,证明了这些语言系统中类型特点的跨层和层内关联的现象。在 60、70 年代霍洛多维奇(. . )提出了世界语言的语法语义的类型研究思想并建立了得到广泛认同的“态理论”( ) ,在他的领导下形成了列宁格勒类型学派,由他奠基的前苏联科学院列宁格勒语言学分院
23、的语言共性和类型学课题小组具有世界声誉。雅尔采娃确立了亲属和非亲属语类型研究的一些基本原则。进入 21 世纪后,俄语语言类型研究出现了以下发展趋势:1)同语言对比研究不断融合;2)重新回归比较类型语法的传统;3)对语言类型学学科体系的宏观研究;4)将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等前沿科学同类型学交叉研究。2.2 俄语语言共性研究阶段19 世纪欧洲各国语言的语法无不是“普遍的” 、“唯理的”或“哲学的”语法,俄国当时也深受此影响,例如有普遍哲学语法 ( ) ( 1810) ,俄语哲学认识的经验方法 ( 1811)等。20 世纪伊始,类型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于对 19 世纪初所提出的语言分类和概念的经验
24、性和逻辑性确认。而现代类型学已不再侧重于语言类型的历史和评价阐释。于是类型研究的新方向得以产生,这就是共性语言学( ) 。现代意义上的语言共性研究是从语言类型研究中分化出来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大陆的纯类型学在传统上仍然是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跨语言研究的主要或基本方向,而在美英则相反,这方面是共性语言学占优势” ( 2001:21 ) 。在俄国和前苏联语言共性研究有着良好的传统和乐观的发展前景。库尔特内、谢尔巴、福尔图纳多夫等人就曾论述过普遍语法的思想。20 世纪 20 年代在麦夏宁诺夫、阿巴耶夫(. . ) 、卡茨涅利松等人的著作中探讨了语言历时普遍现象。进入 20 世纪 60、70
25、年代后,以乌斯片斯基为主的语言学家在语言共性研究方面著述颇丰,例如有共性及其在类型研究中的地位(1971)、 共性和类型研究(1974)等等。特别是1966 年在莫斯科召开了语言共性和地域特征问题研究研讨会,会上集中讨论了语言共性理论问题,会后出版论文集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1969) 。之后,罗日捷斯特文斯基(. . )提出了通过归纳手段总结所观察到的语言共性现象的方法(1968 年) ,潘菲洛夫(. . )提出了表达题元动作关系和主体述体关系的新的共性现象(1974 年) ,谢列勃连尼科夫(. . )对共性的共时组成补充了历时共性内容(1972 年)等。在俄语语言对比的最主要方向之一比较
26、(对比)语法研究的著述中,几乎都包含语言共性内容。1970 年前苏联出版了语言学新进展系列丛书的第五卷语言共性 ,对欧美的语言共性和现代类型学研究进行了译介。总体上看,俄语语言学的语言共性研究始终从属于语言类型学,并认为是语言类型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这一点从前苏联出版的语言学新进展系列丛书的先后顺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俄苏学者的态度:语言类型学 (第三卷,1963)语言共性 (第五卷,1970)对比语言学 (第二十五卷,1989) 。2.3 与西方语言对比研究史的比较(代总结)2.3.1 研究时期西方对比语言学传统上一般要从沃尔夫(B. L. Whorf)和拉多(R. Lado)谈起。国内英语界
27、的最新研究成果认为应当越过拉多和沃尔夫再向前追溯,由此对西方对比语言学史重建(潘文国等 2006) 。我们把重建的西方对比语言学史分期同我们所提出的俄语语言对比史分期进行简要比较。西方对比语言学史 俄语语言对比史第 1 期(19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 40 年代)对比哲学思想的奠基第 1 阶段(20 世纪初)对比研究思想的萌芽期第 2 期(20 世纪 4070 年代)在主流语言学理论转向中寻求立足点的开拓第 2 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至 80 年代)比较(对比)类型学和对比语法的创立和成长期24第 3 期(1980 年至今)走向宏观和注重理论建构第 3 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28、至 90 年代初)俄语对比语言学的大发展期第 4 阶段(20 世纪末至今)复兴、继承和融合期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西方和俄语对比语言学思想的萌芽期大致相近,俄语语言对比初始的研究略晚于西方对比研究,且一定程度上受西方语言学对比思想的影响;(2)两者的发展和成长期大致相同,且进入语言对比的蓬勃发展期的时段比较相似;(3)两者中后期的发展道路有所不同,西方语言对比研究更讲究应用对比研究和宏观理论构建,开拓了许多新兴的对比研究领域,俄语语言对比研究侧重对比类型学和对比语法的构建,更强调对比研究传统的继承,但也注意开拓新的研究方向,追求多方向的交叉和融合。2.3.2 研究流派现代西方语言对比研
29、究流派纷呈,很难进行统一划分,大致有以拉多的跨文化语言学为起始标志的应用性对比研究,这是倡导对比分析服务于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的方向;以德皮耶罗的语言结构对比为代表的转换生成语法对比研究;以詹姆斯(James) 、哈特曼(Hartmann)等一批学者为代表的理论构建研究。而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大致可分为服务于俄语和外语教学的对比类型语法研究,这是典型的应用性对比研究;侧重于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的研究,这是倡导对语言类型研究进行理论构建和哲学阐释的方向。应该说在服务于外语教学的应用对比研究方向,二者是有较大的交叉和重合的,但在语言对比理论构建方面两者却有着不同的学术发展。我们暂且抛开二者的差异处,来看看
30、两者在某些观点上的惊人相似之处。芬兰学者沙亚伐拉(Kari Sajavaara)也曾指出,对比分析有两个出发点,其中一个是“30 年代的语言类型对比研究”(潘文国 2006:20) 。这与俄苏学者泽列涅茨基所提不谋而合。美国应用语言学中心也有着英语与五大主要语言的宏大对比研究计划,尽管最后只出版了 3 种,其起始期是 1962 年的英德对比。前面我们提到俄语与其他主要语言的对比语法(对比类型学)起始于 1933 年波利万诺夫的相关研究,兴盛于 20 世纪 70 年代,其系列几乎涵盖了俄语与所有最主要西方语言的对比,这方面不论在规模还是理论构建上都大大超过了英语对比语法的相关研究。在学术流派及其
31、学术思想方面,和西方尤其是英语语言对比研究相比较,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思想的诸多方面是超前的。例如,菲齐亚克(J. Fisiak)在他的第一部对比语言学文集( 1980)中曾引用杰克逊(Jackson)的话:“只有从为教学服务中解脱出来,对比语言学才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理论,为语言类型学和语言共性研究,为理解个别语言及其构造做出贡献” (潘文国等2006:37) 。他主编的最后一部语言对比论文集(1990)中特别提出了对比语言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在“元理论和理论”问题上的关系,这与俄语对比语言学界很早并始终强调的语言对比中类型研究的重要作用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对于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来说,比较(对比)类型
32、学正是语言对比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英语界学者切斯特曼(Chesterman 1998)等所提出的“功能” ,即“从意义到形式”的对比研究在俄罗斯学者雅尔采娃的对比语法 (1981)中早就有了深刻阐释,并在邦达尔科(. . )的学术著述中得到了实践。 ( 2000: 56)2.3.3 研究传统对比语言学究竟有几个源头?国内学者分为两派意见,一派意见认为有两个欧洲和美国(许余龙 1992:21) ,另一派意见认为有三个欧洲、俄国和前苏联、美国(戚雨村 1997:232)(崔卫 2000:11) 。通过我们对俄苏语言对比史的回顾,恐怕继续否认俄苏学派贡献的观点是不合时宜的了,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
33、“俄苏学者对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不能因为不懂俄语以及不了解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情况而否认这一事实” 。 (崔卫 2000:11)遗憾的是,国内英语学者在论述世界对比语言学大势时,只字未提俄语语言学的语言对比研究成果和相关思想。 (潘文国等 2006:63)这三个对比源头既代表着各自不同的学术传统,相互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俄苏对比源头来说,它与欧洲源头学术传统的联系首先体现在初期对普遍唯理思想的接受以及对洪堡特25关于比较方法和内涵精神的把握上,尤其是布拉格学派语言比较(对比)思想对俄语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布拉格学派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也提出,由于地域邻近的影响而使不
34、同语言在某些方面获得了相似特征。特鲁别茨科伊认为,印欧语系中的一些语言不应被看作亲属语言,现代印欧语系中许多语言之所以有些相似仅仅是由于在共同地域内长期接触和互相影响的结果。而斯卡利奇卡则致力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他的有关研究成果对于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有语言上的便利条件,布拉格学派的许多此类成果首先是用俄语发表的,这样俄苏学者在引进吸收上无疑是直接和彻底的。相比较而言,俄苏对比源头与美国源头“相距较远” ,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外语教学中对比方法和语言共性研究方面。从学术传统上说,俄语对比语言学相关理论著述或论文经常把一般语言类型学理论(有时也包括语言共性理论)纳入
35、对比语言学的讨论范围。而英语对比语言学的著述在研究范围的确定上比较严格,一般不把类型学(主要是传统类型学)理论纳入对比语言学的讨论范围。但美国的现代语言类型学(其中包括语言共性)的许多理论也被俄苏学者所吸收。总之,通过对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史的重新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同西方语言对比研究相比,俄语语言对比研究在研究时期上与西方大致吻合,同时有自己划分阶段,在研究流派上既有自己特色,又有交叉、重合,在某些方面更有发展,在研究传统上既秉承传统,又吸收借鉴,从发展趋势上来说,顺应了世界语言对比研究发展的潮流。附注1 由于本文史论性较强,行文中外国学者姓名的原文和中文译名都一并表示出来,以便于读者比照、了解。
36、参考文献1 . . 2000 M. : .2 . . 1994 M. : .3 . . 2004 M. : .4 . . 1983 J. , 3.5 . . 2001 . M. : .6 . . 1987 A/ C. : .7 . . 2000 M. : .8戚雨村 1997 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9潘文国、谭慧敏 2006 对比语言学: 历史与哲学思考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0许余龙 1992 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1崔 卫 2000 对比语言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收稿日期:2008-04-16基金项目:本文系国
37、家社科基金项目“俄罗斯应用语言学研究新景观”(项目批准号:05BYY008)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崔卫(1967-),男,山东青州人,解放 军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口 语学、话语分析、对比语言学、 计辅教学。责任编辑:靳铭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信息窗黄忠廉教授参加“傅雷与翻译”国际研讨会2008 年 5 月 15-18 日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傅雷与翻译”国际研讨会,与会代表 180 多人,共来自 11个国家翻译界、法语界、外国文学界、中国文学界、艺术界等。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主任黄忠廉教授提交了题为翻译思想翻译理论以傅雷、严复为例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并主持了大会分会场的专题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