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 新 苏 教版 国标 本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袋麦子 教学反思 三袋麦子是西师版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童话,通俗易懂但又含义深刻。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收到麦子迫不及待地几天就吃完了;小牛留着慢慢吃,第二年还剩半袋;小猴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了好多麦子。在教学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1、指导学生精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种的人物,把文章读得有滋有味。如学生在阅读小猪开心地喊道:“太棒啦!我最喜欢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啦 !”这句 话时,我说,想着你们平时开心的样子,来读读这句话,把小猪开心的样子读出来!学生读得非
2、常投入,开心!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训练学生的默读,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注重启发式教学,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让学生说说土地爷爷对三个小动物的反应与评价有什么不同?说说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应该是不难的。小猴、小牛、小猪三种不同的处理办法,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或人生态度),显得都有些不近情理。所以在教学种,我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种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回答如果自己对麦子的处理方式时,有的说:“我想麦子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既可以先吃到,还可以收获许多麦子!”有的
3、说:“我想邀请小猪和小牛一起种,让他们也有吃不完的麦子!”有的说:“我想收获很多麦子以后,我会把麦子作为礼物送给其他的人,让别人也有机会去享受播种和收获的喜悦!”多么善良的孩子!多么精彩的发言!学生能主动对三种小动物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整合,取长补短,互相渗透,补充创新,相得益彰。 3、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把文中描述性的语言转化为人物对话,不仅是对课文中的语言进行内化的过程,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是即兴口语表达的锻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表演让学生的能力从多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轻轻松松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质。 当然,在堂上也有很多不足,就像教研室黎主任所说的,板
4、书有些多,既有黑板的板书,也有多媒体的板书。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如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完全可以利用已经写好的黑板粉笔板书进行回顾、概括,而不需要多媒体再把课文三个画面呈现了一遍。我们总希望能够 尽善尽美地把自己所能想到的呈现给学生,结果却显得有些重复啰嗦。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课堂效率,设计要简约有效,真正做到不搞花架子,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2018 新 苏 教版 国标 本三年级上册语文 三袋麦子 教学反思 教研室的领导要来听课,了解新学案的使用情况。恰好我讲到三袋麦子一课,前一天刚讲了第一课时,所以我决定讲第二课时。晚上我做了许多的准备工作,自认为紧紧围绕学案上的“设问导
5、读”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即可,于是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把问题巧妙地穿插于 各个环节中,自我感觉还不错。 没想到,第一节课在预习时,孩子们由于读了第一个问题,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有的同学记性好记住了。我在提第一个问题时,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什么事?他一下子回答得十分完整,我和听课老师一下了愕然了。领导在评课时说,这本来应该是训练的一个亮点,结果孩子的近乎完美的答案让这个亮点荡然无存了,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上公开课最大的失败还是缘于我课堂上教学的机智应变能力差和吝啬使用评价语,对学生的表现不能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启发,一味地要求学生按老师的教学设计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以学定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没有真正落实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我心里很清楚,但实际操作起来感觉十分困难,比如新学案的使用我感觉十分的迷惘,不知道怎么使用就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课堂上缺乏及时有效的激励评价,评价语单调匮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一部分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的只是课堂上的看客,不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尽管老师费了很大的功夫,总是事倍功半。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可越着急越无济于事,归根到底还是缺乏语文素养,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读了倒也不少,知识都到哪 儿呢?一句话,还得努力,和孩子们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