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引言,编制本标准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4号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2009年3月发布)关于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要求,特修订本标准,原标准同时废止。,范围,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术语、定义、原则、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编制新建、改(扩)建及生产矿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闭坑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2、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12328-19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 12719-19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T 14538-1993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 0157-1995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79-199
3、7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L/T 183-2005 地下水监测规范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范围,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术语、定义、原则、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编制新建、改(扩)建及生产矿山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闭坑矿山
4、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参照执行。,术语和定义,1 、矿山地质环境 :采矿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受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的现象。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 :按照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技术方法,定性或定量地评价和估算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并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的方案。5、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
5、的时空动态变化的观测。6、 含水层破坏 :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现象。7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因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而改变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毁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采坑及多级平台。开采面周围的废石堆由于停采面已经停止了开采活动,其周围有杂草生长,开采面周围一般都有矿石运输车辆通过。,开采面,开采面,废石堆,固体废弃物典型遥感影像,尾矿库,排土场,矿山地质灾害隐患遥感影像图,尾矿库溃决可能形成泥石流,煤矸石堆,05-7-19沐川县废碴泥石流(7死9伤),矿山地质灾害,采矿导致地裂缝,在怀俄明州沿着汤河,地下采矿的地面效应。
6、自1914年停产以来地面出现的坑、洼地、裂缝和凹槽。,总则,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实施保护、监测和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的技术依据之一。本方案不代替相关工程勘查、治理设计。2 、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矿业”、“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3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应在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或矿山开采设计等基础上编制,并与相关规划衔接。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区域范围:开采区及其矿业活动的影响区。5、 矿山企业扩大开采规模、
7、变更矿区范围或者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6、 建筑用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等开采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较小的矿山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可参照附录I执行。,工作程序框图,资料收集及现场踏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范围确定,评估级别划分,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及部署,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报告编写和图件编绘,矿山地质环境调查,1、调查的范围:采矿登记范围和采矿活动可能影响到的范围。2、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以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为主。根据实际需要补充地形测量、遥感、物探、钻探、
8、坑(槽)探与取样测试等工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范。,3、资料收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 矿山概况:矿山企业名称、位置、范围、相邻矿山的分布与概况;矿山企业的性质、总投资、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设计生产服务年限;矿产资源储量、矿床类型与赋存特征;矿山开采历史和现状;矿山开拓、采区或开采阶段布置、开采方式(方法)、开采顺序、固体与液体废物的排放与处置情况;矿区社会经济概况、基础设施分布等。,矿山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气象、 水文、 土地类型与植被等。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 地层岩性、 地质构造、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矿山地质、 不良地质现象、 人
9、类工程活动等。,生产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参见附录J,1 、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及其隐患,包括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规模、发生时间、发育特征、成因、危险性大小、危害程度等。2 、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3、 评估区含水层破坏,包括采矿活动引起的含水层破坏范围、规模、程度,及对生产生活用水的影响等。4 、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包括压占、毁损的土地类型及面积。5 、采矿活动对主要交通干线、水利工程、村庄、工矿企业及其它各类建(构)筑物等的影响与破坏。6 、已采取的防治措施和治理效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精度,矿山地质
10、环境调查比例尺不得小于 1:10000,有重大影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比例尺不得小于1:1000。,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评估范围与评估级别确定,1、 评估区范围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确定。2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级别应根据评估区重要程度、矿山生产建设规模、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综合确定,评估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见附录A。3 、评估区重要程度应根据区内居民集中居住情况、重要工程设施和自然保护区分布情况、重要水源地情况、土地类型等确定,划分为重要区、较重要区和一般区三级,见附录B。4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根据区内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质构造、环境地质、开采情况、地形地貌确定,
11、划分为复杂、中等、简单三级,见附录C。5 、矿山开采规模按矿种类别和年生产量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见附录D。,表A.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表,表B.1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表(采取上一级别优先原则,只要有一条符合者即为该级别),表C.1 地下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表C.2 露天开采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表,表D.1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一览表,评估任务与内容,1 、矿山地质环境评估包括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现状评估在资料收集及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影响作出评估,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附录E执行。,表E.1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表,1 、分析评估区内存
12、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发生时间、表现特征、分布、诱发因素、危害对象与危害程度;分析与相邻矿山采矿活动的相互影响特征与程度。2 、分析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情况。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 、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情况。4、 分析评估区内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和破坏情况。,预测评估,应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和采矿地质环境条件特征,分析预测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危害,评估
13、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造成的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影响程度评估分级按附录E执行。,1、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可能引发或加剧的地质灾害,分析危害对象和危害程度。矿山建设和生产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有关规定执行。2、 预测评估由采矿活动导致地下含水层的影响或破坏程度。包括含水层结构破坏,含水层疏干、地下水水位下降、泉水流量减少、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分布范围、地下水水质变化、地下含水层破坏对生产生活用水水源的影响等。3、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地形地貌景观、地质遗迹、人文景观等的影响和破坏程度。4 、预测评估采矿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或破坏的类型、规模和程度。,评估方法,工程类比法、层
14、次分析法、加权比较法、相关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评估精度要求,1 、一级评估:以定量为主,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2、 二级评估:定量与定性结合,作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预测评估。3 、三级评估:以定性为主。,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1、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进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分区参见附录F。可根据区内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的差异,进一步细分为亚区。3、 按照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的顺序,阐明防治区的面积,区内存在或可能
15、引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特征及其危害,以及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等。,表F.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措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针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措施:1 、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应在确定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对象的基础上,根据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特征,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合理避让地质灾害、科学处置地下采空区、有效防护露天采场边坡与设置排水系统等。2、 矿区含水层破坏预防要根据含水层结构及地下水赋存条件,结合采矿工程,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防止含水层破坏。3、 矿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预防应采用边开
16、采边治理的方式及时恢复植被,尽量减少山体破损、岩石裸露。4 、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采矿造成的土地资源、地质遗迹、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的破坏。,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措施,1 、地面塌陷治理:应根据地面塌陷的类型、规模、发展变化趋势、危害大小等特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a 、对开采沉陷区,未达到稳沉状态的,宜采取监测、示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达到稳沉状态的,应采取防渗处理、削高填低、回填整平、挖沟排水、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措施。b、 对岩溶塌陷区,可采取注浆、回填等措施控制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2 、地裂缝治理:根据地裂缝规模和危害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小的,采用土石填充并夯实,
17、防渗处理等措施;规模和危害程度较大的,可采取填充、灌浆等措施。3、 崩塌、滑坡治理,采用清理废土石和危岩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和排水工程防止形成新的地质灾害隐患;潜在的崩塌、滑坡灾害,可采用削坡减荷、锚固、抗滑、支挡、排水、截水等工程措施进行边坡加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4 、泥石流治理:可采用清理泥土石以恢复场地,或者修筑拦挡工程防止形成新的泥石流物源;潜在的泥石流隐患可采用疏导、切断或固化泥石流物源,消除引发泥石流的水源条件。5 、含水层破坏治理可采用防渗帷幕、防渗墙等工程措施,堵截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6 、丘陵山区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治理可采用边坡加固、采坑回填、植树种
18、草或者挂网客土喷播等工程措施,以修复生态;平原区可采用清理废石(渣)、采坑(塌陷坑)回填、整平、覆土、复绿、造景等工程措施进行生态重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特征提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方案。,1、 监测内容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主要环境要素。2 、监测方法: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可采用遥感、高精度GPS、全站仪、伸缩性钻孔桩、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方法监测;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按照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0221-2006执行; 含水层破坏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取样分析、安装地下水位自动
19、监测仪等方法,参照地下水监测规范SL/T 183-2005进行监测;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可采用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方法进行监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文本由报告书或报告表和附图两部分组成。,报告书编写按附录G执行,各部分编制要点如下:,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依据和适用年限。主要阐述本方案的编制依据以及本方案的适用年限。适用年限应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和开采计划确定。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任务。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存在的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
20、护与治理恢复总体目标任务和阶段目标任务。3、 矿山基本情况及地质环境背景。简述矿山企业基本概况,矿山开发方案或开发计划,矿区的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4、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分析评估。明确评估级别和评估精度,确定评估指标、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根据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结果,在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对人居环境、工农业生产、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前提下,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区域划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6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1、类型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结果,按照轻重缓急、分阶段实施的原则,提出总体工作部署和本方案适用期内分年度实施计划。7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恢复、监测的对象和内容,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并分别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措施。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经费估算。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部署、工程量及工程技术手段,参照相关标准,进行经费估算。经费估算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预防、治理恢复、监测等直接费用及勘察、设计、监理等间接费用。9 保障措施。提出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组织保障、技
22、术保障和资金保障措施,保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的顺利进行。10 、效益分析。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客观的分析评价。,文字报告编写提纲,前言一、任务的由来二、方案编制的依据三、方案的适用年限 第一章 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
23、况。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第二章 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二、地形地貌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四、水文地质条件五、工程地质条件六、矿体(层)地质特征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第三章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二、现状评估三、预测评估第四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二、分区评述,第五章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一、矿山地
24、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目标和任务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部署 (一)总体部署 (二)年度实施计划 第六章 矿山地质环境防治工程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程按防治对象分述工程名称、主要工作量、技术方法等。(一)地面塌陷(二)地裂缝(三)崩塌(四)滑坡(五)泥石流(六)土地资源破坏(七)含水层破坏(八)地形地貌景观破坏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提出重点监测的内容、监测点的布设、监测方法等。,第七章 经费估算与进度安排 一、工程量估算二、经费估算三、进度安排 第八章 保障措施与效益分析一、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二)技术保障(三)资金保障二、效益分析(一
25、)社会效益(二)环境效益(三)经济效益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附录H(规范性附录)图件编制要求,一般要求1、 工作底图要采用最新的地理底图或地形地质图、矿区基岩地质图。如果收集到的工作底图较陈旧,地形地物变化较大,则应简单实测、修编;如果地形地质图是由小比例尺放大而得,也应进行修编。2、成果图件应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料与最新调查资料,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编制。要求报告编制人员必须亲临现场,取得最新的调查资料。3、成果图件要求数字化成图,图形数据文件命名清晰,并与工程文件一起存储。4、成果图件要符合有关要求,表示方法合理,层次清楚,清晰直观,图式、图例、注记齐全,读图方便。5、成果图件比例尺原则上
26、不小于矿山精查报告比例尺;当矿区范围较大,成图比例尺最小为1:10000,重要地段的成图比例尺(包括平面图和剖面图)原则上不得小于1:1000。,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评估图,1、图面主要反映评价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等:(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地质环境条件要素:包括矿区地貌分区、地层岩性(产状)、主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要素(如井、泉分布)等。(3)矿区范围与工程布局:露采境界、矿区范围、采区布置、地下开采主要巷道的布置等。
27、(4)主要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等的分布、规模;采矿固体废弃物堆放位置与规模;已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及范围等。(5)现状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现状评估结果,参见附录J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2、平面图上应附综合地层柱状图、综合地质剖面图等镶图;可根据需要附一些专门性镶图,如矿体底板等值线图、降水等值线图、全新活动断裂与地震震中分布图、评估区周围矿山分布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等。3、可用镶表说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
28、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形成时间、防治情况等。4、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图,1、主要反映采矿活动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1)地理要素:包括主要地形等高线、控制点;地表水系、水库、湖泊的分布;重要城镇、村庄、工矿企业;干线公路、铁路、重要管线;人文景观、地质遗迹、供水水源地、岩溶泉域等各类保护区。(2)预测评估:按单要素分级表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预测评估结果,参见附录K3。当单要素评估结果有重叠时,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编图。若图面信息量大,可另附单要素评估图。2、对重点区域(由采矿引发地质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可以在图面上插入镶图进一步说
29、明,如完整的泥石流沟、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地下水疏干范围等。镶图比例尺视具体情况而定。3、可用镶表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结果加以说明,如潜在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类型、编号、地理位置、分布范围与规模、影响程度、防治难度分级等。4 、常用图例参照附录K,其他图例参照GB958。,K.3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评估分级,附录K(资料性附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图常用图例K.1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K.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图例,K.4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K.5其他图例,技术路线,1 、矿山企业应主动向承担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简称方案)编制单位提供本矿山开发现状
30、、矿山采矿工程布局、生产工艺流程等有关资料。2、 当矿山占地与农林等用地混合交错时,编制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方案之前,应收集周边环境资料及与矿山环境相关的农林环境资料。3、进行矿山环境调查。4、进行矿山环境影响评估。5、编制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和相关图件。6 、未进行矿山环境调查、矿山环境影响评估的矿山,应补做综合性现场调研工作。7、 要重视与社区磋商及鼓励参与机制。,方案的主要内容,1、 露天开采矿山综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正在开采的露天矿山,对已出现的矿山环境问题、预测的环境问题提出预防措施。新建露天开采矿山的开采方案中,应明确包含该矿山环境的保护方案,重点是剥离土层存储、非矿岩土的利用和
31、转移、矿渣的堆放、尾矿的排放等。有松散覆盖层的矿山,应统筹安排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复垦再利用。如表层土中富集有适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种子、腐植土等,不宜与废弃矿渣混合堆放,应独立存储。采矿废弃的矿渣、围岩杂石等固体废弃物,应在采矿前制定最佳的存放方案,并应注意对可利用的有益成份进行合理利用。选矿中产生的尾矿渣、泥应制定合理的排放、存储方案。编制采矿场及梯级开拓的稳定边坡的保护和边坡再造方案。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矿区潜在地质灾害体的防治。粉尘、噪声污染的防治。地下水均衡破坏、水污染防治。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方案。其它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方案。,2、井工(下)开采矿山综合治理方案的主要内容,、井工开采矿
32、山潜在和已发生的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和采空区的综合治理。、 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处理、再利用方案。、废水的存储、处理、再利用方案。、固体废弃物、废水的综合治理方案。 、矿区地下水均衡破坏、水污染的防治。、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方案。、其它矿山环境问题治理方案。,方案的组成,方案的主要组成,无论新建矿山或生产矿山都遵照总的要求要统一,具体内容可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具体方案应由两部分组成: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文本)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附图方案文本的内容结构参见附录A 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编写大纲。方案中的成果图要求参见附录B 图件编制要求。,矿山环境治理要点,1、 矿区泥石流,1、
33、矿区泥石流是老矿区比较多发的一种地质灾害。物源是采矿活动的矿渣、山皮土、尾矿泥(沙)等未能科学有序存放。防治:(一是消除或固化泥石流物源;二是消除泥石流的激发条件水源条件)。2 、新建矿山要设计废渣弃土安全存放地带,修建规范的尾矿泥(沙)库,杜绝乱堆滥放。3 、已有废渣弃土的生产矿山,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将杂乱分布在坡岗上的泥石流物源,填入沟谷中,造田复垦;在大量泥石流物源存在的沟谷下端,修筑拦砂坝)。4 、疏浚矿区排水系统,设计流量应能承受百年一遇洪流。同时护坡控制水土流失。5 、具体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参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0239)执行。,2 、山体滑坡,1 、
34、矿区滑坡灾害防治措施要根据成因确定。可划分为:采矿诱发型滑坡和降雨采动复合型滑坡。2、 具体防治工程措施的技术要求亦应因地制宜。 、优化采矿方案 、降低坡高、坡角; 、抗滑桩、锚索(杆)等加固; 、在主滑段削方减载; 、在有效部位建设阻挡工程; 、设计相应的排水、防水工程。3 、根据滑坡的危险程度和防治目标(安全标准)、滑坡规模,和工程量,设计锚固工程、抗滑桩、排水系统、抗滑挡墙、截水沟等。4 、在滑坡防治工程方案中,应注意避免施工中的扰动作用,例如抗滑挡墙施工中的通槽开挖。6 、抗滑挡墙一般采用混凝土结构治理中、小型滑坡。7 、抗滑桩一定要保证桩身有足够的强度和锚固深度,桩高和桩间距要根据滑
35、坡体的规模、滑动层的厚度设计。抗滑桩施工方法主要有打入法、钻孔法、挖孔法三种。8、 基岩完整、具有软弱结构面的滑坡,宜采用锚固方式进行治理。9 、设计锚固方法应根据滑坡体的规模、岩性、危险程度、发展阶段据实测算选择。10 、具体滑坡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执行。,3 开采沉陷,1、 开采沉陷灾害的治理,要统筹考虑开采沉陷与地裂缝的内在关系。要防治结合,综合整治。2、 地下坑硐已废弃的采空区出现地面沉降、地裂缝时,应采取地下回填废渣,减缓地面沉降速度;为制止地面塌陷形成,可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3、 地下坑道尚在
36、使用阶段,地面出现地裂缝或沉降迹象时,应果断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密实等措施;应在地下坑道采取防塌措施。4 、地下坑硐已废弃,地表形成塌陷但规模不大时,则应采取由地面自外向内将废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细粒尾矿充填,为覆绿打好基础。5 、地下坑硐已废弃,地面塌陷规模巨大,难以治理的特殊地段,可圈定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特区。方案中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出禁入区、监测区,修建环灾栅栏和观测道路。,4 矿区岩溶塌陷,1 、制定岩溶塌陷治理方案前必须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以及与地下采矿坑道排水活动之间的关联。2 、应采用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电法、声纳法等)探明岩溶塌陷的范围、规模、地下形态、深度。3、
37、 岩溶塌陷区地下无采矿设施(巷道、斜井等),塌陷区非农田且有良好的蓄水条件时,可以发展蓄水养殖或储水用于农业灌溉。4 、塌陷区原为可耕地,宜回填造地,重建植被体系。5 、岩溶塌陷区有巷道等地下采矿设施,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防护工程措施,进行专项设计治理。6 、岩溶塌陷治理,应充分考虑矿坑供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相结合,采取相应措施,从源头上控制塌陷的发展,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矿区环境。,5 尾矿库(坝),1 、矿山企业需按国家有关矿山设计规范,根据其生产规模,设计与之匹配的尾矿库(坝)及配套建筑设施,并在试生产阶段即建成投入使用。对于矿山开采技术方案中缺少尾矿库(坝)建设方案的采选企业,限期补做。2
38、、对于出现潜在隐患和明显破损缺陷的尾矿库(坝),应区别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尾矿库容接近极限,应新建尾矿库或扩容。并采取措施对原尾矿库进行抑尘、覆土和恢复植被; .坝体基础渗漏,需及时采取桩基础或灌浆等工程措施抢救危坝; .坝体护坡易垮塌,可以适度削坡,重新砌护; .疏通或修建沿坝排水沟,播植灌草保护带,防止漏水引发滑坡和水土流失。,6 固体废弃物堆放场,8.6.1 采矿剥离废石、废矿渣无序堆放形成的各类松散物质构成的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 a.降低坡高、坡角;(坡角要小于30 度) b.边坡加固、衬砌护坡; c.设计相应的排水、防水工程。8.6.2 废石、废矿渣堆积台面整治,可根据废渣
39、的类型及块(粒)度,将粗粒或大块的铺垫在下部,碾压密实,逐层向上回填。8.6.3 将含不良成分的岩土堆放在深部,品质适宜的土层包括易风化性岩层安排在上部,富含养分的土层宜安排在排土场顶部或表层。8.6.4 整治好的平台和边坡,应覆盖土层,充分利用工程前收集的表土覆盖于表层。在无适宜表土覆盖时,用不致造成污染的其他物料覆盖。覆盖土层厚度应根据场地用途确定。8.6.5 煤矸石堆治理应分层压实,粘土覆盖,快速建立植被等措施,防止矸石山氧化自燃。8.6.6 在采矿剥离物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分时,必须用碎石深度覆盖,不得出露于边坡处,并应有防渗措施,然后再覆盖土壤。8.6.7 固体废弃物堆放场的植被重建
40、参照8.10 条。,7 、水均衡坡坏、水污染,1 、论证矿产资源开发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2 、矿坑排水、选矿废水、生活废水排放可能造成污染的,需建立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工程要根据矿区内的排污量,结合周围社区污水处理能力,通盘考虑。污水处理工程的选址、规模,工艺技术应参照有关工程设计、施工规范执行。3 、采取修筑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处理等措施,防止或减少地下水污染。4、受污染的地下水可以采用“抽污补净”的方式,在下游抽出被污染的地下水,而在上游回灌干净的地表水。5、采取灌浆等工程措施,避免和减少采矿活动破坏地下水均衡系统。6、矿区内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应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
41、目建设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结合矿区实际情况进行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8 露天矿不稳定边坡,1、 不稳定边坡治理包括:矿山范围内天然不稳定原生边坡、残山不稳定基岩边坡治理。2 、原生的岩土性状松散,边坡陡直,大于安全稳定坡角时,采取削坡措施,使边坡达到稳定状态。坡角选取应采用当地同一岩性边坡,稳定坡角的经验值或现场实测值。3、 构造破碎造成的岩层边坡失稳,首先采取避让措施,撤离危险区的一切设施、人员,划定标示出危险范围,严禁进入;其次,采取人为爆破措施,清除危岩,消除隐患。4 、边坡加固: a.用非爆破法清除表面松动浮石,对软弱岩体或高度破碎的裂隙岩体进行表面支护。 b.对造成
42、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型岩石裂隙和软弱层面,可采用注浆加固。 c.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须采用抗滑桩、挡石坝方法治理。 d.对深部(10100m)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 e.对于岩质较软,岩石风化严重,易造成小范围塌方的边坡,削坡后低处宜用挡土墙支挡,高处可采用框格式拱墙护坡。5 、边坡高度超过20m 时应设置3m 左右的宽平台,形成台阶形,沿台阶应设横向排水沟。6 、梯级边坡中的台面应微向内倾,以起蓄水防边坡冲刷作用。7、 边坡工程应结合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降雨条件,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案。8 、为减少地表水渗入
43、边坡坡体内,应在边坡潜在崩滑区边界以外的稳定斜坡面上设置截水排水沟,边坡表面应设地表排水系统。9 、边坡工程应设泄水孔。10 、矿区天然边坡应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在改造中应珍惜已有植被,采用鱼鳞坑的栽种方式,如石质山坡,应采取补土、换土措施确保植树成活率。11、 露天采矿坑的植被重建参照8.10 条。,9 矿区土地复垦,8.9.1 矿区土地复垦程序:包括工程整治和生物复垦两个阶段。8.9.2 复垦土地利用方向:可以选择复垦成农地、林地、居住地和工业用地、养鱼场和娱乐用地等。8.9.3 工程复垦技术:根据采矿后形成废弃地、占用破坏地的地形、地貌现状,按照规划的新复垦地利用方向的要求,并结合采矿
44、工程特点,对破坏土地进行顺序回填、平整、覆土及综合整治,其核心是造地。常用的工程复垦技术有就地整平复垦、梯田式整平复垦、挖深垫浅式复垦和充填法复垦技术等。参考前述各专项整治相关内容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执行。8.9.4 生物复垦技术:包括快速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生态工程、耕地工艺、农作物和树种选择等。8.9.5 土壤改良:采取各种培肥措施加速复垦地生土熟化。地表有土型的土壤培肥:施有机肥、无机肥和种植绿色植物等,实现土壤培肥;地表无土型培肥:用易风化的泥岩和砂岩混合的碎砾作为土体,调整其比例,在空气中进行物理和化学风化,同时种植一些特殊的耐性植物进行生物风化
45、,以达到土壤熟化的目的。微生物培肥:利用微生物和化学药剂或微生物和有机物的混合剂,对贫瘠土地进行熟化和改良,恢复其土壤肥力。,810 植被重建,8.10.1 植被选择 1、 植被重建遵循“因地制宜,因矿而异”的原则。树种、草皮种属选择、工艺采选上要与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石环境相匹配,以确保植被重建成效。 2、广泛进行适宜的植被品种资源调查,选择可行性好的品种,在实验室进行抗逆性能筛选;选出的植物品种应有较强的固氮能力、根系发达、生产快、产量高、适应性强、抗逆性好、耐贫瘠等。 3 、在三北干旱寒冷地区选择乔、灌、草的种属时,应尽量选取耐旱、耐寒、抗病虫害性能强,易于成活的品种;南方则
46、应选择喜湿、耐热、生命力强的种属。并兼顾经济效益,具体树种,参照当地林业部门的有关规范优选。 4、 选择草类、灌木、乔木种属时,尽量兼顾经济、环境、社会综合效益。优选已被实践证明的、易养、易管、易活的种属。 5 、如选种经济类树种应严格按林业果树栽种管理的有关规范执行。8.10.2 边坡覆绿 a.岩石边坡:可采用挂网客土喷播和草包技术。 b.土质边坡:可采用直接播种或植生带、植生垫、植生席等技术。 c.土石混合边坡:可采用草棒技术、普通喷播或穴栽灌木等技术。8.10.3 平地覆绿 a.直接种植灌草。在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30mm 的地面上,直接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种子,形成与周边生态相适应的草地。
47、 b.直接植树造林。在保持覆盖土层不小于50mm 的地面上,根据实际状况和规划要求直接种植经济林、生态林或风景林。8.10.4 覆绿技术 1 、直接种植灌草在有一定厚度土层的坡面上,直接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种子。,2 、穴植灌木、藤本结合工程措施沿边坡等高线挖种植穴(槽),利用常绿灌木的生物学特点和藤本植物的上爬下挂的特点,按照设计的栽培方式在穴(槽)内栽植。 3、 普通喷播坡面平整后,将种子、肥料、基质、保水剂和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泥浆状喷射到坡上。 .4、 挂网客土喷播:挂网客土喷播是利用客土掺混粘结剂和固网技术,使客土物料紧贴岩质坡面,并通过有机物料的调配,使土壤固相、液相、气相趋于平衡,
48、创造草类与灌木能够生存的生态环境,以恢复石质坡面的生态功能。该技术适用于花岗岩、砂岩、砂页岩、片麻岩、千枚岩、石灰岩等母岩类型所形成的不同坡度硬质石坡面。8.10.5 养护管理 1、 后期养护管理包括喷水养护、追施肥料、病虫害防治、防除有害草种与培土补植。 2、 植被的喷灌,可根据植物需水情况,直接喷灌;或在坡顶修筑蓄水池,汇集雨水,并用动力设备从坡脚输送补充水,利用坡顶水池自流,采用喷头方式进行喷灌。 3、 对坡度大、土壤易受冲刷的坡面,暴雨后要认真检查,尽快恢复原来平整的坡面。部分植物死亡,应及时补植。补植的苗木或草皮,要在高度(为栽植后高度)、粗度或株丛数等方面与周围正常生长的植株一致,以保证绿化的整齐性。8.10.6 注意问题 1 、植被重建的最佳时间由雨量的季节分配和适宜温度来决定。 2 、石质山绿化的树坑中应充填好土,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应在坑中铺衬可降解的塑料薄膜,在新土中拌入保水剂,以涵养水分提高树木成活率。 3 、山坡或台面植树,具体株距根据树种及树冠形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