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徐建国:吃出来的通胀?通胀无非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需求,二是看供给。 近年来中国通货膨胀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农产品通胀远高于非农产品通胀,农产品通胀的波动也远远大于非农产品通胀的波动。从下图就能看出,显示每次通胀来袭,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幅度都远高于非农产品,不是高了一点点,而是好几倍。 这一观测的直接启发,就是治理通胀的重点是农产品。倘若农产品通胀管住了,通胀压力就会小很多。价格上涨最终总可以归结为需求超过供给,所以理解通胀无非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看需求,二是看供给。先说需求,农产品主要用途是食用,正常的饮食需求不应抑制,收入增长了吃得好一些也天经地义,没什么好说道的。可以一提的是浪费。过去
2、几年里的公款吃喝,估计吃的人自己都不太好意思了。真吃进去了也就算了,最多就是把自己身体吃坏。但浪费很糟糕,据说是吃一半倒一半。不但官员如此,整个社会风气也慢慢坏了,企事业单位的活动也很浪费,个人请客也得多点几个菜,似乎不剩一半就对不起人。 中国新一届班子上台之后好像要扭一扭风气,大概会节约一些。直观感觉,农村人依然保持着节约的习惯,浪费比较少,浪费主要是在城里,特别是所谓的富贵阶层。倘若传说中的浪费一半是真的,那么可以节省不少。再加上,倘若节俭风气传开,寻常百姓家也不用撑面子浪费,2请客少点一两个菜,浪费可以更少一点,总量算起来应该还是比较可观的。 饮食浪费的准确数量难以计算。大致匡算,倘若
3、10%的人达到浪费一半的程度,就是 5%的总量,加上其他的人再浪费 5%,全社会可能浪费了10%的消费总量。这种匡算非常粗略,不足为据。反腐能否抑制农产品通胀,还有待证据证明。但倘若如此,或者可以说通胀是吃出来的。 不过,大大小小的贪官们应该不大介意在长长的指控名单上加上这么轻微的一项。或许还得谢谢他们:没有这吃出来的通胀,宏观调控就不会当真,中国经济没准就真成了脱缰的野马了。 除了正常的消费和正常的浪费,还有一种对农产品的需求就是投资,或者投机。其实我从来都搞不清这二者的区别,横竖不就是一个低买高卖吗?目的都是为了挣钱,到底有啥区别?此处暂且按下不表。如下几个因素使得农产品特别适宜投资(投机
4、) 。 一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小。千年形成的饮食习惯很难改,比如夏天就想喝一碗绿豆汤,比如广东人就喜欢吃活鱼,东北人就喜欢猪肉炖粉条;二是供给弹性小。农产品有一个生长周期,种下去还要长,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三是运输仓储成本高,市场供需见面也比较难。加上各种管制对市场运作的破坏,市场运行成本也比较高。结果是一些农产品会烂在地里,相当于减少了供给。所以当通涨潮来袭时,就会有人囤积居奇。反正人们总要吃,价格高了也得买,所以我买了囤着,只要价格上涨超过仓储、运输、腐烂导致的成本,就会挣钱。相比较而言,电子产品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也大,一般很难用来投机。 3那么通胀为何会来袭?这就要回到弗里德曼那
5、句话:通货膨胀终究是一个货币现象。虽然是老生常谈,道理确是硬的,通胀最后总是因为票子相对于供给发多了。票子发多了就会人为增加总需求,这个多出来的需求到处追逐商品。看来看去农产品比较适合保值,绿豆、棉花都不错,大白菜估计不行,容易烂。再来就是房子,不过已经限购了,限购了也得千方百计买。不管辛苦挣来的钱,还是贪污贪来的钱,都是要保值的。 所以除了正常的饮食,浪费和投资两种额外需求也增加了农产品通胀的压力。前者源于社会风气,后者源于货币政策。说通胀是吃出来的,并非否认通胀终究是货币现象,而是在承认这一点的大前提下,进一步寻找更具体的原因。 说完需求再来说供给。上文提到农产品的一个特性是供给弹性比较小
6、,短期内供给是给定的,所以需求一上涨,价格就涨了。可是这还不够,需求多了无非就是说供给少了,那么为什么不卯足了劲增加供给?只要供给够多,就不会涨价。 供给是要有投入的,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近年来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导致农产品的供应不足,一是工资普遍上涨,也就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二是农地规模小,种地不划算。二者合起来作用更大。 工资上涨意味着种粮种菜可能不划算。现在农民进城打工一年少说两三万、多说四五万,这里面不包括特别聪明能干的。一亩地种粮的话一年收入也就一两千,大概也就是打工大半个月的收入。种菜会高很多,几千上万都可能,但是与粮食相比,种菜劳动力投入大得多,田间管理4成本也大,风险也大,菜进不了超市的话就很难挣钱。只有一两亩地的散户,还是远远不如进城打工。 要增加农产品供给,就要扩大农业经营规模。一个人种的地多了,收入就上去了,耕作的积极性也就有了,种菜的也值得去和超市搞好对接,市场渠道会通畅一些。大致估算,种粮的话怎么也得 30 亩以上,种菜的怎么也得 10 亩以上,这样种地和打工的收入大致可以拉平,具体的规模由市场的诸多因素决定。农地规模扩大以后,农业机械化会进一步发展,农业技术会进步,粮食生产并不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