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

上传人:h**** 文档编号:193833 上传时间:2018-07-15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2.3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讲课用糖尿病预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糖尿病的预防,郑州市精神病防治医院 淮河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 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胰岛素帮助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糖原分解,胃肠道吸收葡萄糖,胰腺分泌胰岛素,正常的食物代谢过程,食物的代谢过程,什么是胰岛素?,是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主要降血糖的肽类激素,血糖,胰腺,胰岛素,血管,细胞,胰岛素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原合成.

2、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抑制糖异生,糖尿病的症状,多食,多尿,皮肤干燥,饥饿,视物不清,疲倦,糖尿病的危害,眼睛,肾脏,脑血管,心脏,血管系统,足,糖尿病分型: . 1型糖尿病 . 2型糖尿病 . 妊娠糖尿病 . 特殊类型糖尿病,为什么会发生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病因与机制,组织细胞不能正常有效葡萄糖,胃肠道吸收葡萄糖,胰腺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分泌不足 .环境因素 .淀粉样变,糖尿病症状: 随着血糖值升高,出现症状的可能性增加,但有个体差异。 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下降。 其余非典型症状:如视物模糊;皮肤干燥、搔痒,伤口不易愈合;

3、还有牙龈发炎、泌尿系感染(尿频、尿急、尿痛)和小便发粘等症状。 (1)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糖尿病症状: (2)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3)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

4、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4)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糖尿病症状: 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常见病因,1、与1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

5、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 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科学家的研究提示:I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也许令你惊奇,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I型糖尿病。这是因为I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得过病毒感染,而且I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病毒,如那些引

6、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I型糖尿病中起作用。,常见病因: 2、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年龄:年龄也是2型

7、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常见病因: 3、与妊娠型糖尿病有关的因素 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

8、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糖尿病常见危险因素.糖尿病家族史 .肥胖.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脂饮食.体重超重.运动过少.妊娠糖尿病危险因素:除以上外,还有年龄过30岁;有异常产史,如胎死宫内、产巨大儿史(出生体重4Kg)等,糖尿病的预防,.少吃一点; .多懂一点; .勤快一点; .放松一点;,预防的对象,.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年龄大于40岁者;.妊娠血糖增高、有巨大儿生育史;.生活无规律者;.饮酒过多者;,糖尿病预防措施

9、一,.防治与纠正肥胖,体重指数BMI25者是糖尿病的高危 险人群;.避免高脂肪食物;.饮食合理、科学,食物的摄入及代谢消耗应保持一个正常的平衡状态,主食占5060,脂肪30,蛋白质1020;,糖尿病预防措施二,.增加体力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以控制合理体重并且能够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避免、少用致糖代谢异常的药物;.戒烟戒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糖尿病预防措施三,糖尿病预防四,.妊娠有糖代谢异常,应积极采取血糖监测、饮食控制和胰岛素治疗等防治措施,妊娠时患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IGT)者,分娩的孩子易患肥胖、糖尿病,故应即可能地控制血糖正常,也要防止严重低血糖。建议对妊娠妇女于妊娠2432周做口服75

10、克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尿病预防五,.积极发现和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老年人,除常规空腹血糖外,还应重视餐后2小时的血糖;,糖尿病诊断 -临床检验标准,(一)确诊为糖尿病: 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 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二)可排除糖尿病: 1、如糖耐量2小时血糖

11、7.8-11.1 mmol/l之间,为糖耐量受损;如空腹血糖6.1-7.0 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均不诊断为糖尿病。 2、若餐后血糖7.8 mmol/l及空腹血糖5.6mmol/l可以排除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血中葡萄糖和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物,它和血中葡萄糖水平呈正比关系。糖化血红蛋白中最常见的为HbAlc,所以常以HbAlc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代名词。由于红细胞在血液内寿命大约为120天,因此,HbAlc的高低值能反映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HbAlc是临床上糖尿病常规监测的指标之一,如果HbAlc在正常范围内,说明在一段较长时间内血糖控制较

12、好。因此,HbAlc是评价长期用药治疗效果以及预测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可靠指标,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糖尿病长期血糖监测的金标准。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参数是4.5-6.3。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为小于6.5。但欧美专家认为这一目标实践起来有困难,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相关指南建议小于7.0为控制目标。 1.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可预测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表明,HbAlc水平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15:对2型糖尿病患者,HbAlc每升高1,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18,卒中发生率增加17。有人对一组HbAlc大于5的糖尿病患者追踪观察显示,HbAlc每

13、升高1,,其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21。英国一项大型研究也证明,随着HbAlc水平的下降,致死性、非致死性冠心病和心脏猝死、卒中及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均有明显下降。 2.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可控制糖尿病的血管并发症:大量研究证实,将HbAlc有效控制在较低水平,可显著降低微血管并发症。国外一项大型研究证实,HbAlc每降低1,患者出现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或死亡危险性下降21,微血管疾病的危险性降低37。HbAlc越接近正常值,糖尿病心肌梗死、微血管病变等并发症的概率就越低。而当HbAlc大于6.5时,不论是大血管病变或微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都将明显升高。因此,为掌握病情变化,糖尿病人初诊时就应测定

14、HbAlc。在此后的治疗过程中,血糖控制未达标或正在调整用药时,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糖控制达标的患者应每半年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糖尿病防治误区:,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

15、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药。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该用胰岛素的时候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第五,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第六,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七,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

16、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第八,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糖尿病防治误区:,糖尿病饮食:,饮食原则:1、避免肥胖,维持理想且合适的体重。 2、定时定量,每餐饮食按照计划份量进食,不可任意增减。 3、少吃油煎、炸、油酥及猪皮、鸡皮、鸭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 4、烹调多采用清蒸、水煮、凉拌、涮、烤、烧、炖、卤等方式。不可太

17、咸,食盐摄入量6克以下为宜 5、饮食不可太咸,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例如腰花、肝、肾等动物内脏类食物。 6、烹调宜用植物性油脂。 7、配合长期性且适当的运动、药物、饮食的控制。 8、经常选用含纤维质高的食物,如未加工的蔬果等。 9、含淀粉质高的食物及中西式点心均应按计划的份量食用,不可随意吃,以免过量吸取。 10、少吃精制糖类的食物,如炼乳、蜜饯。 11、多使用苦瓜或苦瓜茶,苦瓜降糖更安全、无任何副作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要比治疗简单的多。,1.日常生活自我管理 2.糖尿病病情监测 3.糖尿病并发症的自我监护 4.低血糖 5.心脏病和中风 6.眼部监护 7.肾脏保护 8.足部护理 9.牙齿护理10.皮肤护理11.心理状态的自我调节,糖尿病的自我管理,祝您健康!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