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支边”有位,你来否每年的毕业季,大学生面临的问题,除了就业,还是就业。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年轻人是否要改变一下择业方向呢?我认为, “支边”是个不错的选择。 “支边” ,即支援边疆建设。上世纪 60 年代, “支边”很光荣,并且是有志青年的不二抉择。正如一位“老支边”所言:“当年的支边岁月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太大了,这是影响一生的经历,有了这种经历,我们就多了一种思想,多了一种精神,能够独立面对挫折,有了克服困难的意志。走过这段路再回过头看,觉得不会有什么困难能战胜我们。 ” 边远地区人难招 边远地区严重缺乏人才,对此,我深有感悟。我曾经到云南“万里长江第一湾”做调研,在山洼里见到的一所农村中
2、学令我感悟颇深。学校房屋破旧,设备简陋,三百多名学生大多家庭贫困,午饭吃的是家里带来的红薯、玉米,没几个人的穿着像样。但据介绍,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校长说:“学校一共有二十几名教师,其中只有很少几名是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学校亟需充实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师资,向上级请示了好多次,几年仍没分来一个大学生。 ”听了这位校长的一番话,我头脑中一次又一次地闪过北京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的场面。 我也曾参加过农村医疗、疾病预防调研。那是“非典”后的第二年,在西南山区,我们考察了一个乡卫生院。各地根据中央的指示和安排,加强了基层卫生防疫设施建设。这个卫生院集防疫与医疗于一身,刚刚经过扩建,规模虽然很小,但一座两层小
3、楼内外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最基本的设备大都齐全。为了解决产妇入院分娩问题,新近还添了一辆救护车。领队的同志问院长最缺什么,院长回答道:“缺的东西很多,资金、设备等等,但最缺的是人!” “是编制太少吗?” “编制虽紧,也还可以。就是医疗技术水平高些的人太少了!全院包括我在内,连一个大学生都没有!因为实在没有人愿意来呀!” 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年轻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尤其是对大学生“支边”问题,更是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如1986 年 7 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人员合理流动的通知中规定:鼓励科技人员到边远地区工作;边远省、自治区可以在国家规定的政策范围内给予一定的优惠待
4、遇。 1995 年 3 月和 1996 年 10 月,中组部、人事部分别下发的关于做好为西藏、新疆选派干部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定期轮换进藏、进疆的干部,除和派出单位同类同级干部一样享受在内地的住房、工资福利等各项待遇外,还可享受一次性的补贴等等。这些优惠政策,对于在大城市一职难求的年轻人来说,是具有导向性的。 不拘一格用人才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发展的主导权和竞争的主动权” ,一个睿智的领导者应该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令人欣喜的是,除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配套政策、物质补贴和精神奖励外,许多边远地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对宽松的区域性人才政策。如甘肃省,近几年分别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签署了战略合
5、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人员培训、重大战略决策咨询等领域进一步加强全面战略合作,并陆续从北京高校引进优秀选调生。早在 2011 年年末,甘肃省武威市曾拿出 31 个副县级领导职位进行全国公选,并结合协议及实际情况,对直接报考副县级领导职位资格再次放宽,在武威市工作两年以上的清华大学毕业生可直接报考。这一做法在全国引起轰动。 “为了谋求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不拘一格用人才” ,这应该是欠发达地区领导者的共识。人才建设必须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人才政策不能与当地经济发展相脱节。落后地区引进人才,适当降低公选门槛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位基层组织部长说,欠发达地区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如何培养拔尖
6、人才,怎样培养和选拔人才,采取全国统一的政策是必要的,但统一性要和特殊性相结合,要建立区域性人才政策,才能引导人才向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 当然,大学生到边远地区任职,个人素质也是有要求的,一位农户说:“选拔的干部一定要能带领我们发展,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 “支边”有位我先行 在 2003 年的“西部计划”中,团中央等部门每年面向全国选派约一万名高校毕业生前往西部,开展为期一年或两年“支农、支教、支医”的志愿者活动。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热情高涨,如同 40 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拎着大包小包,挤上火车,浩浩荡荡奔赴四川、新疆、西藏、广西等地那情形着实令人热血沸腾。 如今西部计划已经实施了十年
7、,全国共有近十四万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约两万人服务期满选择留在当地,扎根西部。十年来,他们在实施基础教育、农业科技、医疗卫生、基层青年工作、基层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在与志愿者们座谈时,我听到了他们的心声。一名毕业于北京某高校的志愿者说:“作为一名理想主义者,我们有决心改变贫穷地区的落后面貌,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我们也希望找到一个发挥才能的平台,磨练自己,增加工作经验,为实现理想奠定基础。 ”还有一个留着短发的女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作为国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国家承担一部分重任。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太可怜了,他们更需要得到教育!”更多的志愿者表示,
8、到偏远地区工作,一能培养个人素质,二可增加生活阅历。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处处长倪宁是个“老支边” ,他鼓励所有具备条件的大学生走出“温室” ,走进西部,去经历现实挑战和考验,与人民群众建立真情实感。他说,不管是在他那个年代,还是在生活环境日益优越的今天,年轻人去西部接受锻炼,对以后选择人生道路有极大的好处。 当然,也有对“支边”望而却步者。也难怪,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别太大了。作为政府部门,吸引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除了精神鼓励外,还需要更多、更为优厚的政策吸引。据说,前苏联为了鼓励青年人到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地区工作,就在该地区实行高工资,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大大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上世纪 60 年代,我国也是在实行了地区差别工资的政策下,吸引了很多内地青年建设边疆。大学生就业,不仅需要政府部门换个思路,大学生本人也要转变思维,那就是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找不到就业机会的状况下,不妨把支农、支教、支医、扶贫等作为人生选择,说不定就会走出一片新天地。 “支边”有位,你肯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