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未来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几点思考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革新,我国银行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些银行传统的业务和功能正在弱化甚至可能被替代,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也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在此,我谈几点个人思考。 银行传统功能面临重大挑战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和商业机构(如电子商务企业、电信运营商等)正在快速进入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未来可能的趋势是,这些机构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竞争,使得一些银行传统产品或服务不再是专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
2、可以提供服务和开展交易,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功能增强,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一些银行传统的功能将会弱化,甚至可能被替代。 支付中介功能受到冲击 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影响着银行的传统功能,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支付功能的冲击。广义上讲,网络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甚至是“三网融合” ) ,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实现支付、资金融通、信息服务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目前对银行冲击最大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它们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代缴费等结算支付服务。据统计,目前央行已经前后为 197 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
3、务许可证,牌照涵盖了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七大业务类型,所涉及的服务已经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显然,第三方支付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业务范围已经涉及到了银行支付功能的核心业务领域,并且在电子支付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 从更长远来看,网络金融还将衍生出“移动支付”这种更为新兴的产业。这种支付方式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特别是随着 WiFi、3G/4G 等技术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趋势明显,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更加便捷、人性化,能真正做到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
4、3A,Anytime,Anywhere,Anyhow) ,将可能取代“银行卡”这一传统支付结算载体。数据显示,2012 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为 2400 亿美元,2015 年预计能达到 1 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 40%。而在中国,这一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2012 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 5 亿,手机网民规模近 4 亿,手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围绕移动支付的手机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短信支付等应用创新已经快速发展起来。显然,在信息革命的影响下,移动支付潜力巨大,如果银行能够抓住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广阔的市场机遇。 信用中介功能面临挑战 传统理论认为,银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银行具有
5、很高的信誉,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降低社会资金融通的成本。同时,银行还具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但是,网络金融正通过很低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信息解决方式改变着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传统优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贷款的快速发展,比如基于 B2C 模式的淘宝、京东、苏宁平台的网络消费贷款,基于 B2B 模式的阿里小贷、生意宝等小企业贷款,基于 P2P 模式的人人贷融资模式。这些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利用通信网络实现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 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来
6、看,网络贷款可能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的开发和合作,还有可能形成一个更广泛的网络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交易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信用等级评价成本、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都非常小,整个交易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充分和透明,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完全数据化。因此,在未来网络金融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可能以后不再需要资金中介,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中介。 如果这些趋势实现,那么银行融资中介的作用将会极大削弱。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客户可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
7、金;另一方面,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可以在网络金融平台上实现灵活便捷的融资。这些脱媒的叠加效应使得银行信用中介功能边缘化。 金融服务的功能可能强化 在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弱化的同时,银行金融服务功能可能强化。 金融结构的变化。近些年,证券市场以及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国传统的以银行主导的结构正向着更为均衡的结构发展,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已经从 2002 年的 95%下降到2012 年的 58%,而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从不足 5%提高到了 16%。这种调整对于过度倚重间接融资的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有益的改善和补充。正是这种结构的改变引导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实现转变,围绕资本
8、市场发展而延伸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资产托管、财务顾问、债券承销、并购重组等金融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客户需求的变化。一方面,中国企业经营日益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的特征,要求银行提供涵盖信贷融资、投资银行、现金管理、国际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要求银行提供信用卡、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如果说早期的货币经营带有神秘感和优势地位,银行凭借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主导功能处于垄断地位。那么,随着银行功能的深刻变化,其经营已不再局限于货币经营,金融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变化中,如何以客户为中心,改善客户体验,
9、提高客户尊严,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不可持续 虽然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不错,但是其盈利模式却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从银行价值实现的流程来看,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发展规模、利率水平、业务结构、经营效率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因素。但从国内情况看,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资本监管持续加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趋势影响下,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弊端已逐渐显现。 粗放型规模增长不可持续。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中速增长通道,潜在经济增速的下滑将降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也会导致银行对贷款的风险预期上升,两者共同作用下贷款增速有一个回落过程。其次,脱媒效
10、应会分流一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减少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第三,宏观货币政策环境将趋紧,控制通胀将成为相当长时期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而信贷规模控制和存贷比限制就是重要的调控手段。第四,市场无法承受银行高频率的巨额融资。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的快速消耗。总体来看,国内银行必须调整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通过集约化发展来提高资产收益和资本效率。 管制型高息差水平难以持续。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利率是管制的,使得息差高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基本格局的确立,金融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长期利率管制下所形成的银行高息差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国内银
11、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势必受到冲击。 失衡的业务结构急需调整。在当前国内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偏低、零售业务占比偏低以及公司小企业贷款比例偏低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首先,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银行利息收入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非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拓展的重点领域。其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零售业务快速发展,过度依赖对公的模式不可持续。第三,金融脱媒导致银行过度依赖大客户的趋势发生变化,中小企业客户成为对公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必将在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在效率提升的压力下发生转变。 资产质量控制压力陡增。目前国内银行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率保
12、持 1%左右的平均水平。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开始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难堪重负等多重压力,部分行业风险日益凸显。过去几年的信贷高速增长引发的资本金补充问题、存贷比问题、流动性问题、贷后管理问题都是国内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风险管理的加强显得尤为迫切。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国内银行的贷款质量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信用成本有上升的压力。 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格局下,国内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功能定位 银行功能的变化源于客户需求的变化。长期来看,客户对银行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的依赖度在降低,而对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综
13、合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提升。针对这种需求的变化,银行可能要做出三个方面的调整: 升级技术手段,改进客户体验,优化传统的支付功能。特别是加快移动支付和网络银行的发展,在满足客户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促进网点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目前国内银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抢占新的市场份额。 调整客户和产品定位,发挥信用中介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渠道优势、信息优势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快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的发展,批量开发和经营客户。同时,加强与电商等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网络贷款,重点是提高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摸索出成熟的信用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式,快速形成规模
14、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银行和客户价值。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经营成为趋势。一般民众都相信,银行是最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因此未来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整合在银行综合平台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甚至是兼并收购的方式,在核心功能基础上扩展自身的边界。 总体来看,银行单一的货币经营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要,银行功能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未来的金融服务模式可能延伸拓展为“1+N”模式, “1”代表的是传统的“存贷汇”商业银行业务,而“N”代表的
15、是与金融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移动支付+网络银行+”的业务组合,其核心是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寻求多元化的业务收入和降低经营成本。当然,在特定的金融功能范围内,银行的组织形式依然是多种类型并存的。不同类型的银行,其禀赋优势和发展定位是不同的。从组织形式来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系控股公司、专业型银行是主要形式;从经营范围来看,主要包括社区银行、地区银行、全国性银行、全球性银行等主要类型。 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高风险溢价、高综合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低资本消耗强调的是资本的稀缺性,要求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
16、、消费信贷、交易金融业务等资本节约型业务来提高资本效率,适当增加经营杠杆来提高回报水平。 低成本扩张强调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进步,银行通过发展移动支付、网络金融的新兴业务来批量开发和经营客户,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来提高收益水平。 高风险溢价强调的是为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银行大力拓展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等业务,通过提高定价水平来提高资产盈利能力。 高综合收益强调的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要求银行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来提高客户综合回报。 总体来看,这种集约型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结构调整,通过培育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来支撑银行战略转型。转型的重点包括:客户
17、结构向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客户结构转变;业务结构向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资产结构向资本利用率和资产收益率的提高转变;负债结构向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协调发展转变;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协调发展转变。 业务模式 未来发展可能包括三种模式: 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及中间业务。其中,对公业务方向是要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两岸三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对公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跨境融资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业务。中小企业客户是重要的目标客户群体。零售业务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理财、私人银行、移动
18、支付、保管箱、代理贵金属、书籍和高档商品销售等业务。除了中高端个人客户以外,女性客户、老龄客户、跨境客户和年轻消费型客户都是未来零售业务的目标群体。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寻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发挥的是金融服务功能。从组织形式来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信誉和渠道优势代理各类金融服务是综合经营的初始形态,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和银行系控股公司将是发展方向。从盈利模式来看,银行追求的是综合经营产生的协同效应带来的范围经济优势,能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收益。但是,综合经营也是有边界的,适度的综合经营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并降低整体
19、风险,但盲目的混业扩张将可能遭受更大的风险冲击,2007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银行综合经营寻求的是一定风险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其核心是资本、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稳健经营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银行资产仍然是主体。 网络金融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相比,网络金融是一种新兴的业态和全新的商业模式。除了之前提到的移动支付和网络贷款以外,网络金融还可能孕育出“云银行服务”新模式。目前,云计算已经引领各行业的业务模式创新,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基于云计算创造的业务模式成为“云银行服务” 。这种服务对国内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产生企业数据新服务。未来的社会将进入
20、“大数据时代”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可能出现大量的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需求,需要银行提供数据托管、代理报表、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大量信息服务,而银行由于具备高信誉度和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云银行服务”实现这种功能。同时,数据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掌握数据就占据了经营的制高点。由于庞大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群体,中国的银行每天几乎要处理全世界最大量的交易数据。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并用于决策支持,能够给银行带来新的机会。 其次,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企业数据服务为基础,银行可以围绕客户的关键业务和财务活动,获得企业所在行业的经验和专长。从而,银行可以为同类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数据服务支持,便于深度洞察客户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将使得银行能向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增加了客户的依存度,提升了客户的价值贡献。比如,银行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云端的从采购到支付的全流程处理支持,实现客户的业务流程和银行的支付结算、信贷支持、现金管理等全流程配套服务。 最后,改善客户体验。目前,手机等移动终端已被客户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