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学科优势 促进产学研结合全力推进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建设靳奉祥 简介 山东建筑大学 校长 靳奉祥,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地质系,1986 年至 1988 年留学法国巴黎高等测绘学院和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1994 年获中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8 年至 1999 年赴瑞士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曾任地科系副主任、主任。1999 年 12 月起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2 年 1 月任山东建筑大学校长、副书记。 靳奉祥教授是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我国测绘科学与技术科学领域知名学者,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
2、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几年来,承担完成国家 863 重点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 项,国家“863”子课题 1 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8 项,部级项目 9 项,省级项目 4 项。7 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测绘教材一等奖 1 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出版专著 4 部,发表论文 160 余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支计划撑课题 1 项(经费 452 万)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其它省部级项目 3 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加快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
3、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成为知识创新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产学研结合是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实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建筑类高校推进 产学研结合的现实意义 建筑类高校行业特色鲜明,是建设事业的教育科研基地,承载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建设事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使命。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搭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共赢平台,是建筑类高校的特色兴校之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提升办学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
4、产学研结合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客观需要。产学研结合能够推动建筑类高校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的变革。建筑类高校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才能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建筑类企业、科研院所第一线,才能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产学研结合能够推动建筑类高校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脉搏和企业科技需求,进一步调整完善科技工作思路,优化科研方向,将优势科技资源配置到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价值的研发项目上,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二)产学研结合是增强行业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产业规模大、衍生行业广、吸纳劳动力多。随着我国城
5、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筑及相关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但也存在着资源消耗量大、技术进步缓慢、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比较粗放等问题。建筑类高校学科专业与行业对接紧密,发展价值只有在为建设行业的服务过程中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建筑类高校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就必须重视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努力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 (三)产学研结合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然选择。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产业化成果是高水平大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建筑类高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建筑类高校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大学建设的各个环节,把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工作主线,积极为创新型
6、国家建设服务。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能够有效促进建筑类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在提高科研能力、产生广泛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从而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 二、山东建筑大学推进 产学研结合的探索和实践 山东建筑大学是一所以土木建筑学科为特色的省属地方高校,近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依托行业、开放办学”的方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全面开展产学研结合,为高水平多科性大学建设创置了有效的目标驱动力,同时也为建设行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持。产学研结合已成为山东建筑大学办学的鲜明特色之一。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服务建设行业的人才
7、培养体系 学校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准确进行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构建服务于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和研究型人才。 一是在产学研结合中构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将专业建设瞄准产业发展趋势,课程设置对接企业人才需要,使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互动中应用知识技能、提升素质能力。土木工程等 6 个专业相继通过建设部国家专业评估,实现了建筑特色专业建设与国际标准的接轨,2 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面对世界能源未来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发展趋势,学校积极探索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与力诺集团合作开设国内高校首
8、个太阳能建筑一体化专业,填补了该领域学科设置的空白,同时定向培养太阳能建筑工程硕士,开辟了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与新疆石油管理局签订协议,面向新疆自治区定向培养人才,支持了西部大开发和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积极争取企业在学校设立 10余种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继续教育中推广实行“订单式”培养、 “菜单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是在产学研结合中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校高度重视工程实践教学,建立健全了以学习型、实习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推动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建有 134 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将课堂由学校延伸到企业和
9、建筑第一线,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场所,实现了毕业与就业、理论与实践、需求与能力的有效结合,提高和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成立汇集 17 家校办企业的科技产业园,吸纳大学生参与一些新产品的研发和工程项目的施工,已成为大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实验。2004 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 、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 350 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二)突出建筑学科特色,构建有利于科技推广的社会服务平台 学科建设是提高学校科研水平,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学校坚持把学科建设
10、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以土木建筑类学科专业为特色,工、理、管、文、法、农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布局。充分发挥建筑学科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努力为建设事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依托学科优势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学校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在结构工程、能源综合利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化建筑等诸多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形理论及工艺工装设备”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已在西气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推广应用。主持
11、建成国内第一个“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研究开发的地热管件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完成了国内最大建筑物平移、第一个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历史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项目,平移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楼宇自动化控制”领域的多项创新成果,先后在北京亚运村、山东国际会展中心等工程项目中成功运用。2006 年 4 月,学校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 ,在 38 个领域为山东建设事业发展提供服务。方案实施 3 年来,已通过服务平台承担企业合作项目 230 项,推广项目110 项,为企事业单位培训员工 8000 余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去年 512 汶川大地震后,我校受科技部
12、、建设部委托成立太阳能设计团队,直接参与了灾后重建新型节能安居住宅的设计与建设工作。设计作品“蜀光”荣获四川震后农村阳光小学国际设计竞赛唯一大奖,采用这一设计方案的绵阳市涪城区杨家镇小学已经开始建设。 二是依托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决策咨询作用。学校积极在城市设计、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等热点领域开展研究,已有十余项成果被各级政府和省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行业主管部门采纳应用。我校教师先后主持和参与制定了数十部建设领域的行业规范及技术标准,以我校教师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制定的山东省建筑业发展纲要 ,成为指导山东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一批知名教授被省市政府聘为咨询顾问,30 余人次担任山东土木建筑
13、学会等学会组织的主任委员。先后主持策划了济南长清大学科技园开发、小清河综合治理、奥体中心建设等 20 余项大型政府工程的项目管理和咨询工作,完成了临沂人民广场、日照国际帆船基地、全运会场馆等的规划设计任务,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勘察设计奖 100 多项。参与济南、淄博、滨州等市的建筑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论证制定工作,为建设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面向建设行业的科研合作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提高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重要途径。学校坚持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致力于解决企业的科技难关和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加强科研成果扶持培育,加快创新技术应用开发,
14、已成为推动山东建设事业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一是通过校企、校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近年来,学校先后与力诺瑞特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建筑科学研究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山东地矿集团、聊城市房地产管理局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 100 余项,横向经费达 7500余万元,其中,与浙江大学、力诺瑞特等单位合作的 6 项科研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相继获得 5 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 4 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各类资助 1500 余万元。2008 年 11 月,学校与山东省科学院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重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建
15、立高新技术开发平台和行业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平台。目前,双方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建以及新材料研究方面的合作正顺利推进。 二是通过瞄准行业前沿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学校鼓励广大教职工积极面向建设行业开展科学研究,并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学校 80%左右的科研选题均与建筑企业的生产建设和经济管理紧密相关。2005 年,学校成功获得山东省科技计划重大专项“山东省城镇可持续发展人居示范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立项。该项目通过采用适用新材料、新型结构体系、可再生能源及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研究山东省节能省地型人居工程和生态型园区建设,为山东省绿色建筑人居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项目的成功申
16、报充分体现了学校在土木建筑领域的学科整体优势和强劲的科研实力。 三、建筑类高校 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努力方向 推进产学研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建设行业的科技创新,而且能够为高校自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我们认为,深入推进建筑类高校产学研结合,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政府宏观引导,优化融资机制,建设产学研合作平台 产学研结合的成败,宏观环境特别是政府引导举足轻重。一是要建立共赢政策机制,正确处理高校与企业、集体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技术转让后收入政策、税收政策。二是要规范产学研合作体的管理,优化融资机制,引导产学研合作体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司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要积极牵线搭
17、桥,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合作基金、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举办区域性产学研合作会议等形式,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 、高校为“驱干” 、政府为“尾翼”的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产学研合作架构。 (二)加强制度建设,增强合作意识,完善政策保障措施 产学研结合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积极进行制度创新。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把产学研结合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强化规划和领导。二是要建立校企合作信息发布和反馈机制,健全人事考评和奖励制度,逐步完善各类制度保障措施。三是要打破校区、院系和部门界限,加强各单位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整合,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人人关注、全员参与的良好氛
18、围。 (三)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合作模式,丰富产学研结合内涵 产学研结合是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形势下的一种办学方式的转变,客观上要求丰富产学研结合内涵。一是为企业服务理念的转变,要从仅仅满足企业在跟踪、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逐步向前沿、原创的研究方向上转变,在一些基础性研究、关键技术研发上先于企业取得突破。二是与企业合作模式的转变,要从原来以教授个人为主体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的模式,转变为以多学科学术团队为主体的科研合作模式,实现研究方向、团队人员、经费来源相对稳定。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要从原来以学校实验室为主,由导师指导学生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逐步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双方共
19、同指导学生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用型人才。 (四)提高合作深度,拓展合作广度,加强基地建设 加强合作平台和基地建设是“筑巢引凤”的重要一步。一是要深入企业、科研院所了解其发展战略和实际需求,探讨校企、校研合作的基础,寻求最佳切入点。二是进一步拓宽合作视野,在关注建筑类企事业单位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与建筑相关的节能技术、建筑材料和其他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提高校企、校研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注入持久动力。三是积极搭建学校、政府、企业的成果孵化器,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促进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建设行业发展前景和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为建筑类高校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建筑类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更高层次和水平迈进,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