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世界人才发展的几个新趋势(上)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深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然而,从世界范围看,目前我们国家的人才工作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局面。人才间的国际竞争,不仅是人才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如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既是十八大为我们指出的努力方向,又应成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因为制度更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根本性。我们应该坚持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并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争取在制度建设方面走到世界的前列。 下面我想介绍几个关于世界人才发展的最新发展动态。了解这些内容,可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有助于从人才制度建设层面深入一步进行探索。
2、 一、 “工作战”与人才带动就业 当前世界上最令人关注的与人才有关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就业。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工作,绝对是一件痛苦的事。而一个人衡量自己是否幸福,又总是把“有没有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砝码。 2010 年 12 月,突尼斯警察没收了一位名叫穆罕默德波瓦兹兹的26 岁青年的水果车,这意味着他一家 8 口人的生活将没有着落。这位青年来到市政大厅,向地方官员投诉却遭到拒绝。结果波瓦兹兹以自焚表示抗议,后来突尼斯人民接过抗议大旗,不到一个月就把政府赶下台。几个星期后,埃及人也开始抗议政府,在硅谷高管的帮助下,整个中东开始动荡。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一个突尼斯警察没收一辆水果车引起的
3、,导火索是因为一个青年没有了工作。 自古以来, “安居乐业”就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确保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对于发挥人才价值、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政府职能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美国盖洛普公司主席吉姆克利夫顿刚刚出版了一本关于就业的书,书名叫做写给中国官员的书 ,主题是:世界即将爆发的并不是什么金融大战、石油大战,而是工作大战。他指出:全世界有 70 亿人口,15 岁以上人口约 50 亿,其中 30 亿想有一份全日制正式工作。但实际上,只有 12 亿人有这样的岗位,18 亿人缺少好的工作岗位。这 18 亿人口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正处在社会压力与不稳定之中,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大
4、问题。 目前美国人口总数已超过 3 亿,1.5 亿人想找到一份家庭以外的工作,1500 万人失业,1500 万人就业严重不充分,也就是说在美国也有近十分之一的人找不到一份好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表示,自己无力偿还贷款、抚养孩子、加油汽车、接受面试,他们好像在打一场争夺工作的战争。美国的国民幸福指数正因此而下滑。 200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社会蓝皮书 ,称中国的失业率已达到 9.4%,超过了国际上 7%的警戒线;2009 年 3 月,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已达到 4.2%;民间学者认为 2009年中国的失业率实际上已达到了 33%以上;最近,西南财经大学提供的数
5、据显示中国的失业率为 8.05%。这些高高低低的数据虽不一致,但确实反映的是中国严峻的就业现实。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就业难、就业不充分问题?1982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乔治斯蒂格勒认为,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寻找工作的成本过大造成的。社会要想办法让求职者能够及时全面地获得就业信息,由此他开创了信息经济学和工作搜寻理论。2010 年人力市场学者彼得戴蒙德(美) 、克里斯托夫皮萨里迪斯(英)、戴尔莫滕森(美)认为,市场上的大部分交易会出现摩擦,买者很难买到想买的产品,卖者同样很难找到消费者。劳动力市场上也是一样,很多公司掌握许多工作岗位空缺,而失业者却找不到工作。戴蒙德解释
6、这种冲突的原因是:缺乏合理的社会机制。由此,他又获得一次诺贝尔奖。通过研究就业连续获得诺贝尔奖,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全世界失业问题的严重性。 一个社会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解决严重的失业问题?我认为,改善信息传播中的不对称、不全面、不通畅,仅仅是缓解举措,从根本上来看,还是需要大力鼓励人才创业。因为,就业,说到底就是要端“饭碗” ;创业,说到底是要造“饭碗” 。没有人才创业,哪来众人就业?政府应该通过改革,大力优化社会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鼓励、引导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乐于创业,易于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才能最终解决就业问题。这也是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 “国际化
7、”与人才安全问题 人才国际化,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各大洲人力资源开始相互交往、不断迁徙之后的事。21 世纪以来,人才的全球流动更加频繁。目前,全球 60 多亿人口当中,有 2 亿人离开所在国到其他国家寻求发展。近年来,我国年轻人出国留学数量也呈现出猛增的态势。据国家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有 142 万人出国留学,仅去年一年就达到了 30 万人,近几年的年增长率平均达到了 23%。虽然近年来同时出现了中国留学生的回国热潮,但总体上,出国人数仍大于归国人数。表 1 中国留学生历年回国统计表 与人才国际化相对的是国内的城镇化。根据国家农业部的统计,1982 年到 2000 年这
8、 18 年间,我国农村人口流动到城镇的总数共计2.0675 亿,相当于城市新增人口的 84.6%。同一时期,劳动力流动到城镇的数量为 1.096 亿,相当于城镇劳动力的 45.8%,流动规模随时间逐步扩大。上世纪 90 年代后半段,人口与劳动力从农村流动到城镇的流动量分别达到了 2030 万与 1146 万。有学者估计,从 1978 年到 1999 年,总共有 1.74 亿农村人口迁移到了城镇。 表 2 中国城镇化发展状况 美国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说,在整个 21 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事情有两件:一个是美国的高科技,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城镇化。城镇化带来了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人力人才流动。根据我国
9、留学生出国、回国以及国内城镇化带来的人才流动,可以预测到,未来中国的人才市场将空前活跃,供求两旺。 但是,世界范围的人口迁徙并不平衡,从整体上看,是从不发达国家流向发达国家,从东方流向西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而美国成为世界上人才流动的最大受益国。 有学者认为,作为人才流入收益大国,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的人才引进理论是有所变化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冷战阶段(19451989) ,以现实主义为主导,理论认识是“零和竞争” ,与各国进行人才争夺;冷战结束阶段(19891999) ,以自由主义主导,理论认识是“合作竞争” ,与各国有竞有合;全球化阶段(2000 至今) ,以全球主
10、义主导,理论认识是“全球治理” ,与各国竞合治理。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才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发展中国家大量优秀人才流至国外、为他人所用,这就为我国人才流动中的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 常言道“人往高处走” 。又有言“良禽择木而栖” 。发达国家大力推行人才引进政策,给优秀人才提供诱人的社会福利,创造优渥的学术研究条件,下大力气招揽人才,造成东方孔雀纷纷西飞。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为了人力资源的安全,我国曾经发布了针对国外人力资源公司的禁令,如不准成立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不准占股超过 51%。但时至今日,国内几大著名的人力资源公司,如“前程无忧” “中华英才”“智联招聘”等都已被外国公司收购。西方
11、国家猎头公司已经进入我们的领地,而且个个是能干的“鼹鼠” 。这是简单的“贸易自由化”问题吗?能够置之不理吗? 当然,我们不仅要考虑如何筑巢引凤、留住国内的人才,还应该考虑如何了解世界各国的人才,让他们了解中国,为中国所用。 三、 “大数据”与人才管理升级 计算机、网络、云计算对新世纪的影响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区分出一个人的时代敏感性。我的看法是,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最近人们议论纷纷的大数据,就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正向我们奔涌而来的浪潮。 大数据简单说就是很大的数据,大到超越传统意义的尺度。有学者说,对于不同领域来说,应该有不同的定义
12、。其实,这个概念上世纪 80年代就有了,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这两年,已经成为全世界创新、竞争和提高社会生产率的前沿。尤其值得重视的是,美国奥巴马政府已于 2010年提出了国家“大数据战略” 。 学者们认为,大数据的特点有三个:一是数据很大;二是变化很快;三是构成复杂。但是,大数据里面蕴藏着大知识、大智慧、大价值和大发展。大数据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可能带来重大突破。因此,应该引起充分的重视。我认为,对于人才领域来说,则是一个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水平的良好契机。 在美国,由于汽车交通事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能够通过大数据而获取,从而得到很有意义的认知。这在我们国家就比较难。大数据是通过数据
13、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特别是挖掘,进而知道很多难以获取的数据。以美国为例,你知道哪个月份死于汽车事故的人最多吗?大数据说天气炎热的月份多,而且越是炎热越多。反过来,天气越冷,就越趋减少。再比如,就天气较热的月份而论,一天之内的什么时间段事故最多?大数据告诉人们晚上 6 到 9 点。再比如,汽车事故与刮风下雨下雪的相关性大吗?大数据说,不大。掌握了这样的信息,显然有助于有关部门做好汽车交通管理工作,特别是找到管理的重点和规律。由此及彼,应该能够想到,大数据肯定也能够帮助我们提升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水平,人才管理无疑也在其内。 人才管理包含不同的内容,首先是人才育成。美国已经利用大数据方法建立了富有
14、个性的“高等教育教学支持系统” 。其中有种“学习分析技术” ,能够通过对与学生相关的海量数据分析,辨别出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模式。这就便于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发现哪些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或者有辍学的危险,从而采取比较准确的帮扶措施,加以因势利导。掌握了这种技术的教师能够利用“户面版”记录自己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实时的学习情况监控。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对于来自教师的“你听懂了吗”的提问,人们极容易跟着大家一起回答“懂了” ,其实是碍于面子,不愿意回答“不懂”而敷衍过去。但是,借助大数据方法,教师就能够知道,哪一位学习者习题没有做对,并没有弄懂,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此外,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
15、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系统,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地点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自主选学课程,获得自我提升。这就为学习潜力较强的学习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能够形成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才能结构。 对于教育管理部门来说,如果发现哪个教授教的学生作业总是有很多人做错,而且错的都在一个地方,那就说明他的教学在某个环节上存在严重缺陷,需要加以改进。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已经利用这种大数据的方法,提升教育质量。可以预见,未来世界的人才育成模式,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持下,将发生重大变化。 其次,是人才的发现与选拔。在没有大数据的条件下,发现与选拔都很难做到“全信息”搜索。也就是说,很可能是在被选人员不够充分
16、的情况下进行人才选拔的。大数据能够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凡是符合条件的都可以进入选拔主体的视野。这就解决了少数人从少数人中选人的弊端。国外的猎头公司之所以能够帮助国家、企业寻找到合适的人选,就是因为它们掌握了大数据,而我们则没有。因此人家在“猎头” ,我们在“猎腰” “猎脚” 。这样,在国际人才产业的链条分工上,我们就不得不屈居“低附加值”的下游。 再次,是人才的流动与配置。人才配置的关键是“人岗匹配” 。就是要把最符合岗位素质要求的人,配置到他最适宜的岗位上。发达国家的人才管理研究者为了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开发出各种各样的精细化的能力模型。这种模型从多种维度来描述到底什么
17、样的人,进入这个岗位才是合适的。有的还绘出了“人才素质模型雷达图” 。如果是职工人数众多的企业,一个一个地进行人工对比,无疑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可是,依靠大数据就能够很快实现“人岗匹配” 。这种方法,对于各级各类领导班子人才配置的意义就更大。因为领导班子成员配置科学与否,对于组织健康发展的作用更大。 当前,遍布全国的人才市场为人才实现科学配置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各地人才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信息不全面、信息不及时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这些问题,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方法来加以改进。例如,国内有家利用大数据的人才交流机构发现,市场上来来往往的寻职人流中,有万分之一的属于在逃犯。如何防止他们危害社会是
18、一个必须引起重视并采取措施的问题。 第四,是对传统的人才研究方法的挑战。大数据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讲因果性,只讲关联性” 。如果发现了某种关联性。就可以加以利用。凭借自有的卫星信息系统进行商业经营的世界著名的沃尔玛公司,发现在他们的卖场里,凡是购买婴儿尿布的顾客很多都要再买上几罐啤酒。这是为什么?不知道。但是,掌握了这种关联性的卖场经理,就可以告诉上架员,要把灌装啤酒与婴儿尿布摆放在一起。这么做,果然提升了这两种商品的销售量。在人才管理领域到底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关联性?有待发现。比如,国外已经发现,道路交通拥挤,一般与就业率高相关;反之,则与就业率下降有关。国家发改委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我国
19、东南地区的榨菜销售量之减少幅度,与那里的农民工返乡率的增长幅度高度重合,由此提出“榨菜指数” 。我估计, “方便面指数”可能也有此功效。 大数据的出现,必将冲击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现在我们常讲的“抽样调查”法,被认为是社会文明得以建立的牢固基石,应用较广。其实,它只是在技术受到限制的特定时期,解决特定问题的一种无奈方法。现在,凭借大数据我们已经可以收集过去无法收集到的信息,这么一来“样本就等于全部” 。而且这样做,肯定比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得出的结论要准确得多。 最后,是需要形成“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应用性很强的实用工具,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在思维方面的一
20、个重要特点就是缺少精准性。考虑问题大而化之、重定性轻定量的事情不在少数。故,胡适先生专门写有差不多先生传 ,以警戒国人。可是,就是到了今天,我们也很容易发现对当地、本系统的人才数量、质量、结构都不甚了了的人才工作者。胸中无全局,焉来好决策?所以,从这个角度看,重视大数据,也是一次思维方式的变革。每一个人才工作领导者都应该从对大数据的认识中,掌握工作重点,探索工作规律,提升人才工作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正如任何事情“有其利就有其弊”一样,大数据也有它的弊端。操作不当有可能损害公民的隐私权。国外有人在自己网页上亮出了自己极富个性的搞怪照片,结果被求职单位拒绝聘用,理由是这种打扮的人士是不适宜从事本公司工作的。这种做法到底对不对?可能一时难以做出结论。但是,如何防止大数据有可能带来的负作用,确实是应该注意的。(未完待续) (作者系中国人才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