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调控政策在欠发达地区效应分析【摘要】由于不同区域的传导主体拥有不同的特征和行为偏好,对同一宏观调控政策的反应也不一致,这样就导致了宏观调控政策的区域效应的差异。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后,其效应在该地区表现极其不明显,并剖析了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 宏观调控 金融 央行出于对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引发通货膨胀的担忧,自 2010 年以来,适时出台了诸多宏观调控措施,并以公开市场操作方式定向发行了央行票据,以此收紧市场上过剩的流动性资金。央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金融宏观调控措施,操作适时适度,在宏观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实施的效应看,
2、 其调控政策效应不明显。 一、欠发达地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不明显的原因 (一)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个别非理性行为,影响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效果 主要表现为地方企业的产权制度仍然不明晰,市场中的政府行为过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国家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和宏观调控政策存在偏差。 (二)金融宏观调控效力被削弱 金融宏观调控效力被削弱和基层央行贯彻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手段有限有直接关系,而基层央行能够有效运用的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和调控措施不多,尤其是在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上又仅限于总行。引导信贷投向的作用减弱,和再贴现限额闲置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来说是因为有着再贴现功能发挥权的商业银行觉得没有什么
3、利益可图。再贴现办理的条件太严格和央行提高再贴现率,让此局面必然出现。在具体操作中,商业银行对现有的货币信贷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并不是很理想,不得不说,如果只是单纯依靠窗口指导或道义上劝告的办法,没有必要的辅助手段加以保证,这样的结局是避免不了的。 (三)商业银行高度集权式信贷管理体制,增加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的时滞性 具体表现在现行高度集权的信贷管理体制下,基层商业金融机构出现的营审脱节以及上级行实行严格的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无疑拉长了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传导的时滞性,造成基层商业银行对央行实施的稳健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反映不积极,配合不紧密。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风险保障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商业银
4、行信贷投放的拓展 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工程。尽管近几年各地通过开展信用社区创建活动,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欠佳、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政府行为不规范,在制定政策时为达到特定目标,对政策的负面影响未有充分估计,也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此外,对于不遵守诚信规范的企业、个人,拖欠赖账等失信行为,在执法上不够严厉,使金融部门不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从而导致整个县域经济陷入恶性循环。所有这些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障碍。 二、建议 (一)央行要高度重视宏观调控政策在农
5、村实施效果的差异性问题 针对当前流动性过剩,央行采取强化宏观调控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但由于宏观调控对全国各地的政策是基本同向和同步的,而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之间是有差异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的高低,对金融宏观调控措施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建议央行在制定和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时,应考虑城市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的差异性,对县域银行及涉农金融机构应实施因地因时灵活的调控措施,最终促成货币政策目标不仅在面上而且在点上均衡实现。 (二)积极运用非对称加(减)息与差别存款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提高其灵活性、针对性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社会经济基础差别很大,欠发达
6、地区需要更加优越的政策支持,因此,首先应依据各地经济金融地区差别及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政策;其次在区域内根据不同的金融机构及信贷主体,实行差异化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使其能向重点行业、重点地区略有倾斜。 (三)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把握,提高其预见性 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之前,要认真考虑到政策传导的特殊情况,准确判断宏观经济发展方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实施时机和取向,才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绩效。 (四)加强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政策的配合力度 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为例,两者在作用机制、政策时效、政策功能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五)培育和发展金融主
7、体,构筑比较顺畅的宏观调控政策传导渠道 一是继续深化商业银行改革,真正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主体;二是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三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保护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农村金融;四是深化产权改革,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经济主体。 (六)密切银行、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适应宏观调控政策的良好外部环境 一是逐步强化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宣传和普及社会信用知识,使其深刻理解、切实领会金融运行的基本规律,充分认识到大量贷款损失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危害程度;二是充分认识地方政府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重要性,发挥地方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和维护金融债权中的能动作用;三是建立政府、企业和银行之间的信息平台,做到反应灵敏、有效沟通、协调一致,使货币政策传导更加及时到位、权威有效;四是尽快成立由政府出资、多方入股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五是健全完善个人信用制度,充实企业征信系统,登记范围要能涵盖企业与银行以外单位的信用状况。 参考文献 1 陈安平.我国财政货币政策的区域差异效应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06). 2 曹永琴,李泽祥.中国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07(06). (编辑:孟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