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裔美国人的“中国梦”“我记得,一下飞机就 mess(乱)了,那些牌子写的都是什么,那是到达吗,怎么达字会这样写。 ”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段宗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这是 2009 年,段宗宏从美国来到上海的第一个瞬间。 这个 1985 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年轻人,父母是台湾人,到美学习工作。段宗宏和弟弟都出生在美国,都是标准的 ABC (American Born Chinese) 。 2009 年,段宗宏离开做了两年会计师工作的纽约,来到中国。他选择了上海。先是花了一年时间,在上海东华大学学习语言。由于他从小接受的都是繁体字的教育,段宗宏总是在下课后,把简体字的课本一个一个翻成繁体字。 之
2、后的 3 年内,他先后辗转于香港、台北,最终定居在北京,加盟了大学同学、同为美籍华人的张述创立的创新型科技公司,做一款手机软件的开发。 像段宗宏这样的海外华人移民,他们或在海外出生,或在年幼时就随家人移民去了国外。他们在国外长大,自小就受国外文化、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是完全西方化的。他们的中文不怎么地,但都是一口地道的英语。不同于他们父母辈的第一代海外移民,他们只有黑头发、黄皮肤是“华人”的。 机会之梦 随着中国经济的起飞,年轻一代的华裔美国人越来越多地选择回到他们并不熟悉的“祖国” ,慢慢形成了一股“反向移民”的风潮。 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官方的注意。8 月 24 日,美国驻华大使
3、馆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重新定义美国梦在中国”的讨论,活动介绍是这样写的:随着中国在 21 世纪迅速崛起,美籍华人蜂拥回到祖先的家园,对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并从中获益。 根据 2011 年美国国务院的统计数字显示,有大约 640 万美国人在国外生活或学习,这是历史最高纪录。 美国社会突然发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想离开美国,去国外生活。 盖洛普民调公司对 135 个国家的调查发现,美国人离开美国定居的数字近几年急剧上升。2009 年,2534 岁的美国年轻人在国外生活的数量是 1%,2011 年提高到 5.1%。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被认为是最有活力、最富创造力的群体。此外,3454 岁和 5569 岁
4、的美国人想要离开美国的比例也创新高。 这个现象产生主要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糟糕的就业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蓬勃发展有密切联系。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离开美国的美国人,则大部分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国外能找到收入更高、前景更好的工作。 张述(Michael Lewis)与段宗宏是 2006 年同在香港科技大学做交换生时候相识的大学同学。1985 年出生于广西柳州,6 岁随母亲移民美国,曾攻读于俄亥俄州立大学金融专业。毕业后,就职于华尔街的摩根大通公司。 “我当时的工作在美国算是很好的。但是那时候金融危机,一个比我大 10 多岁的同事,刚生了两个孩子,突然被辞掉了。 ”张述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回忆,
5、“那事给我触动很大。 ” 2008 年,张述来北京看奥运会,那是他 6 岁离开之后的第二次回国。“那时觉得北京挺好的,机会很多,决定回国。但是回来之后才发现,被北京的天气给骗了。 ”张述笑着说。 2009 年,张述正式辞掉摩根大通的工作,回到北京。先在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大学学了一年的中文。之后,他和朋友创办了“锦食送” ,服务高端人士的送餐平台,还得到了徐小平真格基金的投资。后来他退出合作,创办了一家名为“豆浆油条”的公司,专门做一款用于相亲的手机软件,启动资金得到国外的风险投资的支持。 成长于父母离异、母亲与一个美国人再婚的家庭中,张述格外认为婚姻家庭的重要性,他的创业动力也来源于为更多单身
6、青年找到最对的人。 “中国的创业机会我感觉还是很多,我们创业的这个领域有不少糟糕的对手,所以我感觉我们还是有发展的。 ”张述说。 生于 1988 年的北京,10 岁跟父亲移民美国加州的李尚(Sophie Li) ,在美国接受教育 12 年之后,也选择在大学毕业那年回国工作。她曾供职于中国银行的全资附属投资银行机构中银国际。两年后,加盟中国工商银行战略管理与投资者关系部,从事跨境企业并购。 “目前中国的机会确实要更多一些,尤其像我做的领域,肯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并购等。可是比如高科技研发的领域,还是得在美国。中国的机会在于那些没有被挖掘的地方,包括创业。 ”李尚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7、同样流利的中英文,成为两家国企选择她的最大优势。 慰藉之梦 对于美籍华人来说,选择回国除了是为了找寻自己事业的机会以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寻根” 。 对于二代或三代海外移民来说,他们的出生或成长在海外,除了长相以外, “内核”其实就是外国人。但是在美国社会来讲,即便是可以说着一口流利的美国英语,并且拥有和美国人同样的生活、思维方式,但是美国社会仍然偶尔会将他们认作“异类” 。 赖媛(Jamie Lai)是出生在美国的 ABC,她的父母也是当年读书之后留在美国工作、移民,赖媛和她的弟弟妹妹都出生在加州。 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大学毕业之后的 2001 年,来到上海做律师,这是她第一次回国。 201
8、1 年,赖媛正式来到北京的 Base FX 公司一家两度获得艾美奖的电影后期视觉特效和动画公司,担任运营部副总监,算是定居在北京。2013 年 9 月,赖媛即将加入万达集团,参与万达的主题公园的建造。赖媛回忆到,小的时候,会有美国白人小孩子笑话亚洲人的长相。“记得有一次上学,两个白人小男孩追我跑,边跑边说为什么我的眼睛是单眼皮向下斜着的,鼻子是塌塌的,跟他们那么不一样。 ”赖媛说,“还有我的中饭是姥姥准备的,肉松三明治,美国白人小孩就说我在吃地毯。于是我就找个角落自己偷偷吃掉,不让别人看到。 ” 为此,赖媛的爸爸特意选择了一个亚裔很多的城市和社区居住。 “我们那边很多亚洲小孩是三代移民,他们其
9、实有着和美国人更像的思维,但是他们从不会笑我,就白人和黑人笑我。好在我小时候不那么敏感。 ”赖媛说。 赖媛有个同样是 ABC 的朋友,从小特别敏感,不喜欢爸爸妈妈来学校接她,因为她觉得爸爸妈妈长得不好看。后来上班了,别人对她凶,都没关系。但要是白人对她凶,她就会特别敏感,压力很大,觉得自己是少数民族被歧视了。 “我那个朋友会说广东话,但是她不喜欢别人知道她会说广东话,她坚持说她是美国人,而美国人是必须得说英语的。 ”赖媛说,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她的爸爸还是希望将来赖媛结婚的对象是个亚裔男孩。段宗宏说,小的时候,看到很多亚洲人聚在一起,心中会很抵触而绕开走。他的家庭有很好的中文环境,他出生起
10、就会说中文,但是在叛逆的时候,他绝不张口讲中文。 “就是不想显得和美国白人有什么不一样。”段宗宏说。 在这个美籍华人可被称作“夹层”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美籍华人认为对于自己血缘文化的追溯,变得愈发重要。赖媛坦言,回到中国是喜爱中国文化,想更近一步了解它。尽管她的家人平常的饮食也会是汉堡、薯条,但是流在他们身体中的东方文化的血液,无法抹去。就像他们依然不爱吃感恩节的火鸡,习惯以火锅代替。 而张述也曾在微信朋友圈中,发过一张桂林米粉的照片,配上说明童年的味道。 段宗宏 2005 年举家回中国旅游,来到爷爷的湖北老家,那个村的族谱上整整一本书,全部都是姓段的人。 “看到我的名字,觉得很酷。 ” 然而,ABC 们的回来并不是为了永远留下,这也是他们的“反向移民”,与中国多年来的“移民潮”的区别。 所接受采访的几位美籍华人,都没有放弃美国国籍的打算,而他们也都坦言,北京现在的空气、交通、环境都并不理想,而美国的生活环境无疑是更好的。再返回美国,也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