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学生工作创新摘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讨论和探索的热点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在课堂上,还涉及学校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本文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及变革进行简单论述,进而从社会需求和个体发展的角度来定义创新型人才,并对创新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进行分析。最后,基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探析学生工作的创新,并提出相应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 创新人才; 学生工作; 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9. 059 中图分类号 G472 文献标识码 A
2、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9- 0107- 02 1 引 言 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展,在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上都成倍增加。我国已成为世界教育大国,但却远远称不上教育强国。衡量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仅仅是看高校和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高校培养出了多少能改变世界的创新人才,产出多少能留给后人的文化科技遗产。然而,我国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饱受社会诟病,连本国社会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更不要提对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课堂教育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更需要全社会观念的转变,其中,学生工作也需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进行创新。 2 创新人才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就
3、是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和问题的解决有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他们对于未知事物敢于想象和尝试。产生新想法需要具备很多基本的素质,其中最重要的是批判的能力,对接触的东西有质疑的精神。人才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被教育,被告知应该怎样做、世界是怎样的。但是他们不会去一味地接受,能够跳出被灌输的思维的束缚。除了批判思维以外,创新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超强的想象力、敏锐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强大的记忆力。这些素质往往比知识经验更为重要,因为它们是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动力和工具。并非只有天才才具有以上素质,实质上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具备这些能力,但仅仅有很少的一部分人坚持了下来。大部分人都被传统、成规
4、或常识所扼杀了。因此,创新型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养和复制的。 此外,并非只有能带来巨大影响的人才算是创新人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某一领域、某一点上的创新型人才。因此,创新型人才也是分层次的。明确创新型人才的层次性,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前提。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是爱因斯坦或华罗庚,但他们可以是某一个行业的佼佼者、某一岗位上的突出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因材施教,百花齐放。 3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诉求,已经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提出了很多年,而且在某些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不论从层次和规模上都不理想。从整个教育环境来看,大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普遍地还停留在探索和实验的阶段,并
5、没有变成各个大学常规的教学、管理的手段。大学与外界隔绝,大学生普遍缺乏技能训练,不会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考,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上述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下都被一一扼杀。 首先,批判思维的能力在大学以前就被压抑得所剩无几。我们的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导向的,即老师、家长及周围所有人都告诉孩子,一加一等于二,地球是圆的。而孩子们被灌输这些答案都是标准的,这样回答考试能得高分、能得到表扬、能上好学校。久而久之,学生习惯于记忆被告知的知识、被告知的逻辑以及被告知的对这个世界、对人生的认识,最终他们失去了去质疑和提问的能力。而他们所具备的能力和思维,同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相差无几。但同日益更新
6、的世界相比,他们早已远远落后。 此外,我国的高等教育内容太多,学生每个学期都要选修非常多的课程,并且要求掌握所有知识点。同高中相比,大学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实质上是退步了。例如高中的主要课程就是数理化,而且有 3 年的学习时间,加上初中、小学打下的牢固基础。因此,高中学生对于课程的钻研较深,往往能够提出一些批判性的问题。但反观大学,一门课在一个学期内就结束,并且以理论为主,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对课程进行钻研。没有入门,哪能有批判和想象?过多的课程也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缺乏对某一事物的高度集中,就无法将思维保持下去,从而也就不会迸发出新的想法。 高校应试教育的本质丝毫没有改变,甚至还有所
7、退化。例如高校的考试完全是形式而已,对于其他能力的考核也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最可怕的是学生学习研究的目标大多是对准教材和试卷,却没有对准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经济管理类的学生,丝毫没有社会和行业经验,整日捧着旧教材,却能讲出一大套与社会脱节的大道理。搞科研的学生利用专业知识进行开发,但最后走出校门才发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有人开发出来,甚至已经商用很多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最新的事物,最新的思想,因此只能在旧的体系中翻来覆去,想象力也就可想而知。 4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 4.1 优化考评体系,解放学生束缚 创新型人才的考核指标应针对上述的素质要素入手,即将批判思维能力、高度的想象力、高度的洞察力
8、、高度的注意力和高度的记忆力作为评价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以上所有的能力,但只要他能在某一个点上突出表现出某种特质,那么也应获得认可。因此,学生工作的创新应从考评标准的优化开始。 首先应弱化对学生常识性知识的考核。学生选修的每一门课程,没有必要要求把书本上所有的知识点都掌握。以经济学为例,在考核中,不应该按照章节来进行概念解释、逻辑推理。而应更多地让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进行研究,并提交研究报告。尽管现在高校的许多课程已经将论文、报告作为考核成果。但往往由于学生需要完成的论文和报告过多,大部分论文最终成为“复制和粘贴流水线”上产出的废品。因此,考核的课程也不应该设置太多,从目前的
9、状况来看,无论考核与否,学生对于某些课程的掌握程度没有区别。 4.2 寓教于研,使学生自由地思考 创新素质的激发、维持和进一步培养,必须以注意力集中在某一领域为前提,并在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工作以服务学生和教学为目标,因此需要为学生及教学创造条件,加强学生和老师的研究自主性。例如,加大对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课程实践的支持。加大开放教师与校外进行合作的窗口,从而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社会及应用专业知识的机会。其次,学校应邀请更多的校外人士来学校进行交流,而这些人不一定需要多么出名,只要是能为学生带来新观念、启发学生新的思考的人,都应把他们与学生拉在一起。形式上也不仅仅局限于讲座,
10、任何能够使学生接触外界的渠道都可以。例如经济学的教育,可以通过社团,对每天的财经大事、专题报道进行收集,并作为教学的教材。再如,社会学的教学,可以为学生为提供徒步旅行的机会,将旅行游记作为最后考核成果。 4.3 建立互动社区平台,促进跨学科交流 创新型人才素质的培养,其基础的动作是促进思想的流动,即不停止思考。而养成学生不断思考的习惯需要有一个能让思想动起来的对象,互动社区便是一个很好的对象。互动社区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建立起来的交流平台。学生工作中可以对整个社区进行规范化管理,使之成为科研、创业、思维交流的一个平台。 首先,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在社区中整合图书馆资源、各专业院系资源、学生个人资料
11、、团队、社团等要素。学生能够在社区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到具体的团队中。其次,社区中需要有专业老师、校内外专家、辅导员等作为主持者,以保证学生的问题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最后,培养社区自我维持的功能。社区自我维持的功能是指社区成为校内外的一个品牌,能产出具有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个人和团队。 4.4 建立学校媒体,帮学生开阔眼界 学校利用自身优势和关系,收集并发布学校外各类时事新闻,包括行业发展动态、科技发展动态、国家宏观政策、区域政策等。资料可以来自各大媒体网站、社区等。学生通过这样的学校媒体,能够及时关注学校外面的新事物和新问题,从而启发自己对专业知识、个人发展、
12、就业创业等产生新的想法。 5 结 语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工作创新,其核心思想是要以服务学生和教学的宗旨,为学生的思想自由、学习自由和实践自由创造条件。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尽可能为学生打开了解现实社会的窗口,提供更多优秀的思想和技术成果。其中,对于学生素质考核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前提。只有所有高校都将创新素质作为学生考核的标准时,学生原本具有的素养和潜力才不会被扼杀,创新型人才才有成长的土壤。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文远,田友谊,等. 论高校学生工作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偏离与统一J. 江苏高教,2012(3). 2 梁慧超,高松岩,等. 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 知识经济,2011(20). 3 张瑜. 学生工作视角下我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 2013(5). 4 刘蕴. 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3(7). 5 徐源.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价值工程,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