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4761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作者简介:东梦丹(1992) ,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大学本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及教育专业。 张艺博(1993) ,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大学本科,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及教育专业。 摘要:面向 21 世纪的全方位改革开放,这是中国跨世纪的发展战略,其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交往实践是历史辩证法的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交往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空间的拓展和社会的规模化发展,只有立足于交往实践观,才能摆脱现代西方哲学自我中心论的困境,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当下的很多问题。 关键词:交往实践;主体际;主体客体 交往实践观,作为马克思创建唯物

2、史观的一个直接的理论切入点,也是贯穿和主导着马克思早期(创立时期) 、中期和晚期哲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论题之一,它回答了社会发展何以可能的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它遭到了普遍的忽视和误解,交往作为重要的发展维度被遗忘了,现代西方哲学也一直未摆脱自我中心论的困境。事实上,马克思始终将交往实践理解为历史辩证法的根源,只有开展积极广泛的世界交往,才能很好发展我们的事业。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交往实践观的历史视域与当代意义进行初步分析,把握全球问题的主导趋势。 一、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 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确立,是马克思深刻批判和超越费尔巴哈抽象人的“类本质”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唯心史观的理论产物。正是探

3、讨他们提出的“人的本质及异化”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才逐步完善自己的交往理论,初步形成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并最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系统成熟的表达。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则明确地说:“生命的生产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由此可见,人类实践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物化过程,不仅是主体自觉改造客体,形成“周围感性世界”的感性活动,而且同时就是调整和改造主体间物质交换关系的活动。因此,实践结构一开始就必然具有双重关系:一是主体际的社会物质交往关系;二是结成一定交往关系的主体对客体的关系。将“实践”与“社会关系”在模式上统一起来,就是马克思在形态

4、中反复强调的“物质交往”观或“交往实践” 。 在马克思看来,人具有天然的空间狭隘性,包括人自身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以个体的形式被分散在全球空间内,人与他人的主体间关系和人与物的主客体关系只有通过人、物、信息的空间位移才能实现,为此则必须发展交往,从而使主体能够尽多、尽快、尽远的同异地主客体发生现实关系。因此,作为历史辩证法的内在根源,交往能力是主体本质力量的重要体现,交往是消除主体的天然狭隘性,实现并发展其本质力量的重要途径。 二、交往实践的动力与趋势 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对全部历史本质和人类主体进行科学分析,深刻洞见和整体把握的基本理论尺度。交往实践有自己强劲的动力与趋势。历史的看,交往发展的

5、动力则潜藏于个人力量的分散性与大自然力量一体性的矛盾,它决定了交往和社会发展都必然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无论在广度、深度和强度上,大自然的力量都是难以穷尽、高度一体化的,这客观上要求人类彼此联合。由于不同社会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因此即使不是由于交往从本社会内部扩展到外部,也会最终形成内部与外部,本社会与周边社会互动的格局,历史由此进入多社会互动并日益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时期。 在当代,由于世界各国普遍采纳市场经济体制和对外开放战略,世界交往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其高度一体化特征日益生动明显,超越国家边界的地球村已从神话变成现实,这不仅得益于当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强劲推动力,而且还得益于愈演愈烈的全球综合

6、国力竞争提供的政治推动力,它使人们不仅关注本国经济力量的增长,更关注本国与他国比较优势的增长。这两者的合流直接导致了当代交往的一些全新趋势:一是物资流动型、人员流动型与信息流动型,交往开始分流,交往发展的重心由交通网络建设转向信息网络建设。二是因信息高速传播网的发展,信息交往不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交往时空节奏急剧变化,社会结构和交往模式也相应发生重大变革。三是交通设施网和信息设施网日益全球一体化并推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进程,各国将共同制定并遵守全球通用、高效便利的交往制度,以为世界普遍交往提供了制度框架的国际性组织大量出现,全球一体化将进入一个以人才流动、信息流动、资本流动为主的全新阶

7、段。 三、交往实践观的当代意义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发展观在 20 世纪末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但其实质,是从单一主体性的实践观向多极化主体的实践观转变。众所周知,19 世纪到 20 世纪中叶,发展主体发生了第一次大转变,即从西方发达国家“增长级”向不发达国家转移。西方发西方发达国家用商品和大炮轰开一个又一个古老国家久经封闭的大门,在全球建立起以西方为轴心的世界发展体系,迫使附庸国,殖民地人民跟在他们后面亦步亦趋。经过半个多世纪,广大发展中国家终于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独立发展的主体资格。但是,这些发展主体在追求现代化之初未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束缚,盲目模仿和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缺乏独立自

8、主的自觉意识从而屡受挫折。反之,那些从本土实际出发,独辟蹊径探索发展道路的国家却获得了成功,从而表明多级化发展主体崛起的合理性。全球的另一主题和平问题,在国际政治走向多极化格局的进程中也步入了交往实践的地平线。和平,本质上是各政治主体(国家、地区、阶级和民族等)间非战的交往实践状态。多极化主体已成为世界和平的支撑点。虽然单边霸权呈强势,但“多极化”趋势并未改变,这是和平的基础。 交往实践观还是“从单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哲学底蕴。 所谓计划经济,是由国家控制经济运行的高度集权的体制,这一体制的实践论是“主体-客体”两极模式论。这一体制有很多弊端。其一,单一计划经济主体型。计划经济单一主体

9、性否定了基层和企业乃至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是它产生其他一系列弊端的总根源。其二,纵向化单一封闭的经济实践关系。在计划体制中,企业没有自主横向交往的权利,因而也不存在横向交往的关系,没有真正的市场,各企业间缺乏平等交往和竞争机制,国际间贸易合作被抛于一旁。2 而市场经济就不同了,市场经济是新的交往实践。市场经济是各企业主体(多极主体间)通过公平竞争与合作的经济交往关系来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方式。与计划经济相比,有自己的特征。其一,多极经济主体性。其二,多向交往和平等竞争的市场经济关系。所谓市场,就是横向的经济交往关系的体系。在交往实践中,任何企业一旦进入市场就介入了这一多向的交往关系,参与竞争并受其制约。在逐渐形成的市场中,由地方性到国际性,从封闭到开放,企业越来越多的取向交往实践向度。另外,很多全球问题,诸如科技革命的浪潮、生态危机、人口爆炸、资源匮乏等全球问题正深刻的影响和改变着未来人类的生存方式。我们只有以交往实践结构的革命才能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的主导趋势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56,80,67 页. 2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 ,人民出版社,2001 年,第66,12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