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劳动力供给、地域选择与政策含义摘要:就业地域选择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难易程度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分析了三种劳动力市场分割模式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与制约。通过构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 Logistic 模型,利用 2011 年东北地区 14 所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得出性别、专业、生源地和学历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灵活引导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完善补偿机制和缩小城乡差距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域选择;劳动力市场分割;Logistic 模型 中图分类号:F0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
2、8208 一、问题的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在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的今天,地域选择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就业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对就业城市的选择,包括城市的规模、所处的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大学生在就业时,第一步往往选择的就是地域,然后再选择行业、单位等。地域选择是否理性,直接影响大学生工作搜寻的难易程度。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问题的研究是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为研究大学生就业观念,进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国内外学者采用多种方法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 Probit 模型的结构方程、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分析以及需求导向模型等。研究内容集
3、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的流向。Jose-Giens 等1注意到西班牙对高科技重视不够,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Kivinen 等2明确指出地域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直接的影响。Liagouras 等3发现希腊的很多公司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他们较少地雇佣高学历的人才,同时也不愿意为培训员工而进行人力资本投资。近年来不少学者基于区域吸引力的视角来解释大学生的就业流向,而地域的收入差异则是区域吸引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收入差异对区域吸引力有着正向作用,本地人均收入占全国人均收入的比例越高,人才迁移越少4。反过来,迁移对地区收入差异的反应也显著提高5。二是供需匹配。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6,因为
4、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能力与实际中需要的能力有较大的差别7。与此同时,Schomburg8发现德国的供求不匹配现象更为明显,从学校到劳动力市场的过渡期变得越来越长。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巨大的供给与相对小的需求之间的矛盾5。三是社会资本。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Granovetter 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开始研究社会网络关系在求职中的作用。Granovetter9、Marsden 和 Hurlbert10以及 Wegner 和Kunzmann11等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个人求职过程中的作用,甚至要超过人力资本等因素,该结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是
5、适用的。作为社会资本中最强的因素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地位对子女的工作获得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2-13。这一结论在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注重人情关系的中国尤为明显。人情关系在工作搜寻过程中除了提供信息以外,更重要的是有实质性的帮助14。甚至有学者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丁小浩14通过对 16 000 余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分析后得出:低学历、非重点高校的女性所感受到的社会资本的重要性要大于高学历、重点高校的男性。四是劳动力分割。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阐述大学生就业问题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他们认为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原因在于次要劳动力
6、市场与主要劳动力市场在待遇、福利和社会保障上的巨大差异使得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去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业15。王雪16实证分析了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东、西部劳动力市场,东部劳动力市场容易转移至西部劳动力市场,而西部则难以转移到东部,这样就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东部。 以上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一是地区间收入水平的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二是目前大学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有较为明显的脱节。三是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影响程度甚至大于人力资本。 现有的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内容多样,成果丰富,不仅有针对全国范围内的,也有针对不同地区的
7、。对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也从多种角度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多个主体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提出了很多富有新意和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一,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研究,多是对就业地域选择现状的描述,采用的方法也多是问卷调查,数据的挖掘深度普遍不够。其二,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多是简单的涉及,少有深入的分析,更没有对其影响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其三,尽管有部分研究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来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行为,但多数是调查数据的罗列与堆积,少有构建模型的实证研究。 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本文尝试以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实证研究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问题。采用东
8、北地区 14 所高校的 1 890 名大学生为样本,通过构建 Logistic 模型和对调查数据的深度挖掘来实证分析性别、学历、专业和生源地等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程度。旨在期望能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实证研究,较为准确地了解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具体原因以及影响程度的大小,把握大学生就业的一般规律,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就业地域选择机理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 1 二元市场分割的制约 良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福利待遇和较稳定的工作使得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选择一级劳动力市场,而工作条件相对较差、福利待遇和稳定性不高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则无人问津。一级劳
9、动力市场的工作单位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广大的西部地区和农村则为二级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在就业时,多选择一级劳动力市场,因此大、中城市成了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一、二级劳动力市场较大的工资差距,使得大学生选择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大学生一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就和二级市场上的劳动者一样情愿或不情愿地接受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工资水平。由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劳动者的工资只够维持其最低的生活水平,而不能够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本高投资的回报,故二级劳动力市场不是大学生就业的意愿选择。同样以中国东北三省 2011 届高校毕业生为例,大学生的期望薪酬水平在 2 5003 500 元之间,数据来源于东
10、北财经大学张抗私教授主持的“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对全国 63 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库子数据库中东北高校部分。而实际上,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平均薪酬远远低于这一水平。可见大学生的期望薪酬和二级劳动力市场上的实际薪酬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为一级劳动力市场大城市。但是由于近些年来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地从大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逐渐转向中小城市的一级劳动力市场。麦可思课题组公布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在“北上广”就业的 2007 届大学生中,3 年之后有 224%的人离开了“北上广” 。数据来源于麦可思课题组公布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11、。 由于劳动力市场就业选择信号作用的存在,大学生宁愿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也不愿意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其分析假设如下: 假设 1:在劳动力市场上,有两种类型的劳动力 H 和 L,H 为高能力劳动者,L 为低能力劳动者,雇主付给 H 劳动者的工资为 2w,付给 L 劳动者的工资为 1w。 假设 2:雇主在招聘时,只能根据劳动者的学历和工作经历等判断其能力,我们假定其它条件不变,雇主根据劳动者的工作经历给予其相应的工资,P 为劳动者的工作经历,雇主认为曾在 P 及其之上公司工作的员工为高能力劳动者,记为 H,支付其工资为 2w;雇主认为曾在 P 以下公司工作过的员工为低能力劳动者,记为 L,支
12、付其工资水平为 w。 假设 3:不同能力的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也是不同的,H 类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为 CH,L 类劳动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成本为 CL,其中 CH=05P,CL=P。 如图 1 所示,H 类和 L 类劳动者都可以选择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工作,也可以选择不工作,对 L 类劳动者来说,若其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则其收益最大为 cd,若其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其收益最大为 ob,显然 obcd,故对于 L 类劳动者来说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是最佳选择。对H 类劳动者来说,若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工作,其收益最大为 ad 图 1 雇员经历信号示意图,若其在二级劳动力市场
13、工作,其收益最大为 ab,显然 adab,故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是其最佳选择。 而雇主是根据劳动者的工作经历来判断劳动者的能力类型,雇主认为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过的员工为低能力劳动者,假设一个 H 类劳动者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如果他去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则他获得工资的最大值为 ob,如果他不去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则他可能获得工资的最大值为 ad,显然他宁愿失业等待机会,也不愿意去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另外,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沉淀成本过高也是大学生选择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原因。这里的沉淀成本是指大学毕业生一旦在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就可能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优势,自己以往的人力资本投资不
14、能够充分地发挥甚至不能够发挥,不能在“干中学”积累专业经验,使得自己人力资本投资中断。这样,一旦进入二级劳动力市场则被锁定,即使跳出,也很难再满足一级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无法回到一级劳动力市场就业。 总之,由于在一、二级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分割性收益,使得大学生愿意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失业,也不愿意在二级劳动力市场就业,宁愿在大、中城市待业,也不愿意在中小城市生存。 2 制度性市场分割的制约 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下,社会所制定的制度主观或者客观地将劳动力市场分割开的现象,这种分割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它的产生,在某一阶段的收益也许会大于成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
15、,这种制度可能会不再有效,甚至会起到阻碍作用。但是这种制度一旦产生,它的实施便进入了一个特定的轨道,在自我增强机制的作用下,报酬递增现象普遍发生,既得利益集团会积极维持这种制度的存在。 中国在传统的、基于城乡分割的制度体系下,城乡差别非常大,一边是交通发达、繁荣富足的城市,一边是闭塞、萧条的农村。由于两种情况的巨大差异,自然而然的,城市劳动力不会流向农村,农村劳动力则积极向城市流动。中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出现了农民涌向城市的打工潮, “农民工”成了在中国特殊经济背景下的产物。同样,这种巨大的差异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也是深刻的。 一方面,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大学生向农村
16、的流动。大学生若选择农村作为就业地域,则其人力资本投资是不能完全回收的,并且面临着继续投资中断的风险,更谈不上保值增值。即使是农村出来的学生,其选择农村作为就业地域的比例也是极低的;另一方面,制度性劳动力市场分割阻碍了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由于传统的户籍制度附带了社会保障等各种利益,时至今日,户籍改革仍然步履维艰。大城市由于其良好的工业基础,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吸纳多。高校毕业生也乐于在大城市寻找工作,但是由于城市的户籍政策及附着在其上的利益,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加,其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在增加,当收益小于成本时,他们就会离开大城市,这种人才中断导致了人力资源开发的中断,不利于大
17、城市的发展。 3 区域性市场分割的制约 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存在,使劳动力在不同区域的流动成本增加,当流动的成本大于区域之间的收益差额时,劳动力停止流动,阻碍了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区域劳动力市场分割增加了雇主招聘的成本,阻碍了劳动力的有效需求。总之,不利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达到均衡(如图 2 所示) 。 若两个劳动力市场是开放的,则区域 2 的剩余劳动力会流向区域 1,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人为造成或者由于用工惯性等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流动成本较高等因素的影响,区域 2的剩余劳动力不能够流动到区域 1,则在区域 2 存在失业,而区域 1 人才匮乏。同样,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若其生源地
18、在区域 2 或其就读高校在区域 2,由于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分割,其在区域 1 的就业成本要远远高于区域 1 劳动者,使得区域 2 劳动者在区域 1 缺乏竞争优势,当这种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就会阻滞区域 2 劳动者向区域 1 的流动。 综上所述,劳动力市场的完全竞争性和统一性是古典经济学家的完美假设,而工资的无限刚性就如万金油一样,使得劳动力市场永远处于出清的状态,但这只不过是古典经济学家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运行并非如此。非竞争性是劳动力市场的又一性质,而劳动力市场分割是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一个独特视角。总之,不论是哪种类型的分割,只要有分割,就有分割性收益,就会阻碍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19、,大学生对就业地域的选择也是基于分割性收益的比较。 三、 实证检验 (一) 样本基本情况 问卷发放采取学校发放和招聘会发放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问卷的数量和质量。 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相关概念界定 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是指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对就业的城市规模的选择,我们对城市规模的限定为三类,即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农村。 大城市:根据 2010 年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 ,人口为 100300 万之间的城市为大城市,本文所指的大城市是指按行政划分的副省级、省会及其以上城市。 中小城市:本文
20、所指的大城市是按行政划分的副省级及以下城市。 生源地:指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所在地。 东北地区高校:本文所指的东北地区高校是学校所在地在中国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高等专科学校及本科院校。 基层:本文所指的基层是指中西部地区县以下,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 (三)变量及模型设置 1 因变量 本文研究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问题,因此把大学生的就业地域选择结果作为因变量,采用张抗私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相关对策研究”课题组于 2010 年 10 月至 2011 年 5 月对东北地区 14 所高校的 1 890 名大学生进行的实地调查数据。调查数据显示,意向就业地区为农村的有 5
21、5 人,只占样本总量的 3500%;意向就业地区为中小城市的有 813 人,占样本总量的 51100%;意向就业地区为大城市的有 722 人,占样本总量的 45400%。 把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分为农村非农村、中小城市非中小城市、大城市非大城市三个类别,合并后的数据如表 1 所示。在分别做回归分析时,将选择意向就业地区为农村的赋值为 1,非农村的赋值为 0;选择中小城市的赋值为 1,非中小城市的为 0;选择大城市的赋值为 1,非大城市的为 0。 2 自变量 根据以往的研究,性别、学历、专业和生源地是影响大学生就业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把它们作为研究的自变量。 第一,性别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研究表明,在大学生就业地域的选择中,男生更倾向于选择在沿海大城市就业,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