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的工作为什么不顺心?你是不是生涯漂泊者?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客户,让我们暂且称他为李先生。李先生四十多岁,依然单身,穿着一身笔挺的西服,向我请教关于职业发展的问题。他的问题是:“为什么我这么努力,寻找一切发展的机会,事业却一直没有成功呢?” 我花了很长时间听完李先生的故事,他的工作履历是这样的:在家乡甘肃做老师在西安外院进修后到北京做英语导游进入某家培训机构做教务回到甘肃工作到扬州当老师去深圳当销售,后又到北京做销售应邀回深圳创业。 我请李先生把每一次的转换职业的理由写出来,他的心路历程就变成:不甘心一辈子这样到北京做导游好赚钱导游工作不稳定家人希望自己在身边依旧是不甘寂寞觉得做老师没前途
2、年纪大了,不想替别人打工。 我想许多人和李先生的问题一样,为什么能力很强,手脚勤快的自己没有什么发展? 李先生这一辈子都在躲避些什么东西,却从来没有笃定过自己想要的东西,他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却没有思考过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我们把具有这种心智模式的人称为“生涯漂泊者” 。这种漂泊者大多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精力充沛、梦想远大、适应能力强和没有目标。 每个职场人,都是海上航行的“船长”:有的船长很清楚自己前进的方向,知道哪里是要去的港口,知道能够在哪里停靠、补给。虽然他们对抵达目的地也没有十全把握,但他们有一双坚定、安静的眼睛。他们是真正的航行者。 还有一些船长,他们不知道自己将要去哪里,为了生存
3、不得不出海。但是因为不知道要去哪里,所以他们躲避一切有风暴的地方。他们的眼光闪烁,总在寻找危险的讯息,然后逃往安全的地方。这样的人更像是漂泊者。 大海很公平,谁都会遇到可怕的风暴。狂风卷集着乌云,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狂风紧紧卷起一层层巨浪,狠狠地将它们甩出。 航行者知道如果自己的船要到达目的地,就需要穿过风暴的海区。他校准船头,劈开海浪,向着内心的目标航行过去,一步一步接近目标。漂泊者只看到黑色的风暴巨浪,他的内心充满恐惧。当看到某处没有风暴时,便立刻调转船头驶向哪里,那里或许也有风暴,但眼下先逃开这里再说! 职业规划应该是流动的 现实中,很多人一方面对自己的职业不满,但另一方面又不知道什
4、么样的工作才适合自己,他们内心渴望有所改变,往往最终却一成不变。又或者往往随便抓住一个冒出来的机会,而没有认真想过能否做好这项工作,甚至是否喜欢它。很多对工作不满的人会毫不犹豫地接受当时觉得喜欢,甚至激动不已的工作,但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的情况、观点或者兴趣发生转变后,他们又会觉得这个工作不再适合自己。结果是工作换来换去,不满意始终是不满意。 这种现象的主要症结之一就是人们对于职业目标的定义很乱。多数人认为目标应该是很精细的,也认为自己的目标很清晰,比如说几年内挣到 100 万元或者成为 XX 行业的翘楚。 但是在现实的职业发展中,这样的目标反而是不可靠的。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很可能还没等你
5、的目标实现,这个行业就消失不见了三年前你想成为最好的 APP 设计师,结果三年后 APP 这种模式都消失了;你立志成为某杂志最好的写手,结果没几天这本杂志被停刊了。 所以,目标不应该是外在的标准,因为外在指标变化得太快,但如果目标是一些内在标准,就会更有利一些,当然内在标准也会更模糊一些。 比如,之前有一个女孩子小梅来我们公司应聘,她本人非常优秀,之前在一家非常有名的大公司实习。谈过之后她觉得公司的人文氛围很好,很喜欢这种创业的环境。但当回到她实习的公司后,对方很多人劝她不该放弃,然后小梅就开始犹豫,又想留在那家大公司。 过了几天,小梅来公司跟我咨询意见,我告诉她需要自己想清楚。她回去那家公司
6、问了些人后,又决定要来我们公司。结果是,小梅就这样反复摇摆了三四次,一直犹豫不定。到后来,我觉得她这样摇摆下去实在太痛苦了,就干脆劝她还是留在那家大公司,选择尘埃落定了,小梅却依然觉得很沮丧。 其实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我再加把劲儿,再给她打 20 分钟电话,再讲得危言耸听一点,她一定会加入我们公司。但是我没有这么做,因为很明显小梅并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这样的人其实并不适合进入创业公司,因为创业中的公司面临的问题非常复杂,当别人都失去信心时,你自己仍然需要坚守信念。 小梅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样的人在做选择时,完全取决于哪一方的声音够大。当他们站在人生路口的时候,决定的依据不是自己内心的指引,而
7、是看哪个路口大声叫卖的人声音响亮。 所以回过头来看职业发展中的方向和目标的关系,两者的内在联系可以用一个例子来理解职业发展的方向是雷达,你的视野是雷达的半径,只要方向始终是那个方向,坚持不断用雷达扫描,你就总会发现你的目标。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目标需要不断前进,最好的职业发展应该是流动的。换言之,就是你能清晰地看到方向,但并不一定被限制在哪一点,慢慢地不断修正你的目标,而不是像以前的职业规划那样,定下一个目标三年不变。 从这个角度讲,最糟糕的人是那种执行力特别强,但是却没有大方向感的人。今天追求个性快乐,发现家庭出了问题后,决定回归家庭,可是回来后却发现自己根本闲不住,所以忍不住又出去追求事业方
8、向不断变化,结果只会把自己转晕! 我们为什么对工作不满 在我的客户中,对工作的不满主要有三种表现: 1.厌倦。升职升不上去,离开又走不出去,很多人因此觉得工作非常无聊。 工作的瓶颈分为两种:一是你跑得比工作快,遇到工作天花板了;二是工作跑得比你快,你跟不上所以瓶颈了。前者的最好方式是寻觅更高职位,或者同业更好的公司。后者则需要提高能力、转变心智。职业倦怠大概每隔两到三年就会出现。所以你需要每两年左右调整新的职业计划和目标,这样才不至于等到开始倦怠的时候才急于处理。 2.失落。纠结、心情差、失去信心、觉得工作和生活没有希望。 在中国这个一元化很严重的国家,自我价值实现的途径只有一种谁的收入高。一
9、元化的价值观直接导致 70%80%的人会感到失落,大多数人会觉得自我价值不能实现,或者有自我价值不敢主张。 3.焦虑、浮躁。从心理学角度讲,焦虑或浮躁是自我意识到能力不足的表现。 其实这种情况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比如总有人一进电梯就狂按按钮,挤地铁抢公交时状态暴躁。我还做过好几次测试,有时坐飞机从候机厅乘摆渡车,我故意下了摆渡车拎着包就往飞机上跑,其实就是想看看有谁会跟我跑,结果每次都会有好几个人真的跟在我身后跑。这种情况其实很滑稽,你说你又不用抢座位和行李位,跑个什么劲儿?但是这却反映了一个现象,有些人就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快,即使这个快是毫无意义的。 你希望自己更加专业,你看到公司或行业的下滑
10、趋势,你希望有所进步这都是职业发展需要变革的信号。没必要等到对工作已经很不满意才开始自我评估,也没必要等到工作环境令你无法忍受才开始思考职业规划,就好像没有必要非得身患绝症才去看医生一样。 事实上,临时抱佛脚可能是最差的做选择的时机,因为此时绝望和抑郁会蒙蔽你的选择。 专业与工作的联系已经很少 职场中的变迁其实对每个人的能量耗损都很大,很多人误认为进行职业规划会导致员工离职换工作,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客户只有 30%选择离职。 职业规划咨询最终给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六种:1.激活工作状态;2.调整工作模式,更好地适应职业;3.在企业内转岗;4.寻找副业补充主业;5.换一个公司或城市;6.对职业生涯发
11、展进行全面的推翻和改变。 事实上,做完规划从头来过的人其实非常少。更多的人是通过全面的认知角度了解了自己,从而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或者在公司内寻找适合自己的岗位和工作。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确是很复杂的问题,但首先要澄清的是,所学专业在这方面所占的比重在不断下降。随着企业中八大主要职能部门对员工专业要求的降低,专业与职业不对口的比率逐年攀升,对职业发展的影响也逐年下降。 在传统的八大职能部门中,除了财务、生产和研发会要求专业外,其余五项的人力资源、市场、技术、销售及行政部门对专业的要求越来越低。也就是说客观上能够确保专业对口只有 3/8 的岗位,另外 5/8 的职位根本就不需要专业对口。近年
12、来对大学生专业对口率的统计,数字大概是 30%左右,正好反过来也印证了这种现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当你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从这个角度讲,在选择职业时淡化专业,反而恰恰是强调了个人的其他内在因素。 我最初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开始做设计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时间久了觉得没有意思,就想到了出国,签证办好时却突然发现不是真想出国,最后就没出。之后去当新东方老师,是因为既能助人又很好玩,既能赚钱又能被认同。 我觉得被认同是我很在乎的东西。在当了一段时间老师后,发现自己白天跟学生讲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发展的话题比讲英语的时间还长。所以就希望专门从事这
13、方面的工作。因为当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职业规划公司,就干脆自己开公司了。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当初的职业发展,并没有掌握很好的专业理论,但是却无意识地遵循了同样的理念。 学习做不喜欢的事情 职业发展首先强调工作要能够发挥个人的能力特长,但是沉住气也同样重要。对于资历不够深的人,如果觉得现在的工作不对口味,坚持下去也许会痛苦,但拍屁股走人却必死无疑。因为这个社会的所有工作的最下端入口,都是不太对你胃口的。 轻松、赚钱、有创意、有意义的工作只有那么几件,一般都在行业高层,是需要努力多年才能到达的位置。所有的工作,即使梦想的工作,在前期都是一样的重复和单调的。我认为在没有走到山顶的时候,是不太可能看清下一段
14、路的。只有当你达到职业的某个高度时,才能停下来看看,梳理一番,做新一轮的展望。 很多人都知道职业发展强调工作与兴趣相结合,但是却忽略了另一面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走在通向梦想的道路上的人,都要学会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可以想象一下,任何职业都是由两种球组成的一种是黑球,代表你讨厌的部分,另一种是白球,代表你喜欢的部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愿意承受黑球?是因为白球足够白。所以说,人应该首先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次是要与现实接壤,任何工作都不会只有白球。千万别心存幻想地认为有什么工作是你 100%都喜欢的,即使真的有这样的工作,那么在资源不平等的社会里,这种工作根本轮不到你来做。 循
15、序渐进,别让你的道路卡住 明确的方向、内在的目标、发挥最大优势、做喜欢的工作,当我们了解了职业发展应具备这样的基本要素后,接下来让我们谈谈职业发展的具体路径。 虽然在每份工作开始的阶段,我们不太可能清晰地看到未来,但是每个人的职业发展,仍然应该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当然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一开始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完美匹配。不过,就如同用锥子纳鞋底,只有锥子全部穿过鞋底才是突破,前提是你必须找到切入点,职业发展规划能够帮助你在开始阶段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有人喜欢将职业生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不同的核心与意义:生存期靠努力,发展期找平台,事业期找自我。在我看来,理想的职业发展应该会遵循这样的一条
16、路径: 1.找到适合的切入点。 2.增加能力的厚度。 3.提升自身的高度。 4.打开眼界和格局。 5.自我超越的目标。 具体来说就是,在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认识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刚进入职场的人,千万不要把工作当作学习的过程,工作应该是贡献的过程,展示你的优势而非弥补劣势,找到你所擅长的切入点。 很多人进入企业后就开始积极向上走,但是如果你的深度不够,升上去也很容易摔下去。所以第二阶段应该寻找到适合的平台上,积累厚度。当厚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在这个基础上发展高度。当高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有格局把高度给撑起来,如果你只有高度没有格局,那就只是一根竿子,所谓的格局包
17、括人、事、资源、能力,让你的高度立起来不容易倒。 接下来思考的是再扩大一点,超越满足自我的需求,很多成功人士在 35 岁后,会产生自我超越的目标,这时的目标已经不再是为了名利,他们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更多的能力和高度,开始下一轮的职业发展计划。相比于上述渐进式的路径,有的人因机缘巧合而实现了跳跃性发展,在职场很快取得了成功,升到了较高的位置。很多人对这样的幸运儿心生羡慕,但这种快速晋级背后的甘苦往往不足为外人道。 比如我们公司之前的一个客户吴先生,他在某电视节目中担任嘉宾,因为某场节目的特殊状况,被大家认为他是个职场专家。但是吴先生自己心里清楚,是因为自己比较会讲话,所以才在职场上发展得顺风顺水。
18、因此他在名气迅速提升后就会觉得心虚假如这个节目以后不那么火了,自己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长,就会成为一个很尴尬的人,公司会觉得请他这样的副总就没价值了。所以他觉得自己需要咨询意见并学习相关的知识。 吴先生代表了一种人,他们在职业发展中选对了切入点,各种条件配合之下得到了快速升职,在自身厚度还没积累就有了高度,站到了比较高的位置。如此一来就像是踩在了高跷上一样,居于一种极其不稳定的高度。 他们自己心里很清楚,如果从这样的高度跌下去,是很危险的,往往会危及整个职业生涯。比如说明星小沈阳,他蹿红的速度就实在太快了,但是大红大紫过后,现在就变得很尴尬。 很多人对工作不满时,总觉得换一份工作能解决所有问题;在没有成功的时候有幻觉,总觉得成功后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解决自己内在的问题,不管他们眼下的工作多风光、多成功,早晚会被卡在职业生涯的下一个路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