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

上传人:99****p 文档编号:1945959 上传时间:2019-03-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城镇化建设是未来一段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抉择,是有效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但是,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去农村化,不是房地产化,城镇化建设,必须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民的发展问题,让农民成长为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让农民真正变成市民,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国土规划司副司长杨真贵坦言,中国普遍存在农村土地城镇化而农民并没有随之城镇化的现象。因此,农民角色转型以及如何顺利转型,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发展,关系到城镇化的质量,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的必然性 农村城镇化是指各

2、种要素不断在农村城镇中集聚,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传统农村向现代城市文明的一种变迁,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城镇化是一项社会变革的巨大“工程” ,它所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而作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和最终受益者的农民,在这样的一个巨大的“工程”中完成角色转型,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农村城镇化必定会带来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镇产业充分发展的基础。只有建立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地发展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又为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

3、级创造了条件,引导农业结构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升级、转化,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其过程就是促进农业结构向一体化、专业化、科技化、生态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现代化的农业格局对农民的素质有了较高的要求,它需要现代化的新型农民。同时,非农产业比重的增大,多元化的经济结构,是农村城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农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地区,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信息业等第三产业也开始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批的农业劳动者离开了以农业为主兼营他业的小农方式的劳动,转而投入到第二、三产业中。他们要面对的是大量的机械化操作,是需要现代科学技术

4、的专业化劳动。因此,第二、三产业的聚集,带来了职业岗位的变化,迫切要求农业劳动者从普通的劳动力转变为具有更多、更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人力资源。 农村城镇化将给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深刻地变化,意味着农民的市民化。农民的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的终极目标。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或城市集中,他们的居住方式也由传统的分散村落向城镇和统一规划的农民新村集中,他们的身份也开始由农民向市民转变。农民转变为市民,不仅仅是农民身份的转变,更意味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不仅仅是物质生活得到改善,更是精神生活的全面进步。这才是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所在。因此,城镇化不仅仅指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构成比例上的变

5、化,更是生活方式从农村人向城市人转变的过程,是农民角色转型的过程。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将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市民。但是长久以来的小农经济和闭塞的农村生活,让一部分农民固守着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城镇化让他们离开了农村生活进入城市化的社区生活,需要他们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进入一种相对较为开放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需要农民树立一种崭新的社会生活观念,不断地扩大交往范围,冲破自我封闭的藩篱,重新定义自己的角色。 当前农民角色转型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当前,我国农民转型的自身意愿很足,潜力很大,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小。 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集体逃

6、离农村,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严重。虽然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并不是要让所有的农民都离开土地成为市民。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越来越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陌生” ,在农业一线从事耕作的农民几乎由老人承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由于各种原因,在中国,努力种田并未不能让农民带发家致富, “种田不挣钱”已经成为社会中的共识。青壮年劳力通过升学、打工、婚姻等途径集体逃离了农村,奔向了城市,导致农业劳动力老化和匮乏。著名杂交水稻研究专家、宁波市农科院副院长马荣荣说了这样一段话:“人口的总体流向总是往高利

7、润的行业去。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高端人才大多进入了房地产、信息、金融等领域。这 30 年,农业人才严重流失,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人们宁愿下煤矿挖煤也不愿意种田了。挖煤已经是最苦的活了,但还是比种田赚钱啊。 ”因此,农村后备劳动力,大多也不想务农、不爱务农、不愿务农。将来“谁来种地” 、靠谁建设现代农业,应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型时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随之而来的征地拆迁,使得越来越多的拆迁农民受惠于国家的经济补偿而成为一夜暴富的“新市民” 。然而,忽然改变的经济状况必定引起精神层面的变化,不少“新市民”也在一夜暴富迷失自我,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赌博、吸毒进而贩

8、毒,最终一贫如洗,沦落为新的城市贫民,成为了社区重点帮扶对象。实际上,拆迁户在一夜暴富之后,将大笔财富用于挥霍、赌博甚至吸毒等,最后又“一贫如洗”的现象,并不是个例。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和花半辈子积蓄建起来的房屋,拆迁农民为国家的城镇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得到一笔可观的经济补偿也是合情合法的事情。然而,如果仅有物质的赔偿,却没有精神文化的关怀和引导,当丰富的物质和贫困的精神一联手,太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走向极端。更应引起关注的是,这些因征地拆迁而突然富裕起来的群体,其本身就相对地缺少致富的技能,有些人更是缺少拼搏的精神,再度返贫之后,想要重新脱贫致富非常困难,为社会矛盾埋下了诸多不稳定因素。

9、农民工是在我国城乡二元的制度安排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进程中出现的新型群体,其显著特征是主动或被动地脱离了第一产业,进入了第二、第三产业。他们大多数人依然拥有土地,但他们与传统的农民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更多地与现代化和市场化发生关联。我国农民工数量已超过 2 亿人,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进城务工的目的是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从事的只是低端劳动,日子过得并不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群体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分化。少数部分人,经过打拼,终于在城市获得一席之地,成为城市中的中产阶级,而相当一部人因为制度、市场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原因,始终无法穿越隐形的“户籍墙

10、” ,成为流落于都市的边缘人。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农民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终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良影响。 “多管齐下”助力农民顺利转型,提高城镇化质量 由于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较为落后、松散的特点,决定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的局限性。但是随着科技文化教育的逐渐提高,加之在工业化大潮中锻炼、磨练,这一情况是可以逐渐改变的。助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角色转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扶持农业发展的惠农兴农政策,让种田的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让农民特别是有知识有想法的“新型农民”能够在土地上收获足够的财富,从而留住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让他们成长

11、为有知识、有文化、懂市场的复合型职业农民,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经营作出贡献。 改革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环境。农民工概念的根源在户籍制度。近几年,我国政府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积极落实,使得“民工讨薪难”的问题,有所缓解。但解决民工难题,必须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实有权利的获得,让他们真正享受市民的待遇,而非城市的边缘人。要实现这一目标,少不了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改革户籍制度。破除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努力将为“农民工”向“市民”转型提供体制和政策上的支持。 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引导和教育农民转变观念,在思想意识形态层面引导农民健康顺利转型。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民转型过程中

12、的一条无形的“绳索” ,不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树立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观念, “人”的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转变农民的观念,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小农经济习惯,改进长久以来形成的自给自足、多子多福、小宫即安和等、靠、要的观念,确立勤劳只能温饱、苦干还要巧干、勤劳加科技才能奔小康的新思想。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引导当地农民群众养成学科技、用科技、优生优育的好习惯,用勇于创新、敢为人先、敢打天下、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艰苦创业的新精神和新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到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更好地更快地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 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大相关的公共支出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

13、设,明确相关部门对农民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农民工与市民享有同等的社会福利政策,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当地应不断地拓展投资融资的渠道,给农业转移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让这些人能够有稳定的收入,安定地生活下来,融入城镇生活,成为城镇的一份子,在城镇安家落户。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民的转型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和帮助,还依赖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必须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投入。积极探索和推进农

14、村基础教育改革,普及农村基础教育,帮助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落实九年义务教育,普遍提高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基本素质,重点帮助解决贫困子女的就学问题。要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中教育。提高乡镇中学的高中办学质量,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差不多的上学条件、学校环境、师资力量,让教育为推进城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石。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组织开办业余文化学校、夜校,举办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班、轮训班。要采取财政补贴部分学费的办法,鼓励、推荐村级优秀青年党员参加各种学历教育。要把教育培训与农民转型的迫切需求结合起来,激活他们潜在的动力,提高在新形势下参与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能力。 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也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合理调节各类城市人口规模,提高中小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这为未来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那就是“人的城镇化”的现代化建设。 “人的城镇化”的关键就是农村农民的顺利转型。在未来的岁月,随着国家体制的改革、政策的完善和农民自身能力与素养的提高,农民市民化必然会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城市化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资料库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