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促使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摘 要:进入 21 世纪后,邪教组织越来越猖狂。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 14 个邪教组织,其发展速度之快,教徒之多,危害之大,已到了急需遏制的地步。并且它对国家政权和社会稳定也具有潜在威胁和现实危害,所以开展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活动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而如何有效促使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是当前反邪教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反邪教 ;红色文化;融合 一、邪教简介 邪教是世界公害,半个世纪以来,邪教席卷了世界大多数国家,我国也未能幸免。1953 年,全国普遍开展大规模打击、取缔反动会道门运动,经过几十年的治理,传统邪教在大多数地区已
2、销声匿迹。但是,近些年邪教组织及其活动沉渣泛起、暗流涌动。他们散布荒诞迷信邪说,迷惑群众,骗取钱财,戕害生命,危害群众安全和身心健康,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更为严重的是与我党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侵蚀和削弱基层政权,煽动推翻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的毒瘤和人类的瘟疫。 2011 年 2 月 25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给邪教组织下了明确的定义:“邪教组织,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中国共有十四个邪教组织,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明确的邪教组织有 7 种,包括呼喊派、
3、门徒会、全范围教会、灵灵教、新约教会、观音法门、主神教。公安部认定和明确的 7 种邪教组织,包括被立王、同一教、三班仆人派、灵仙真佛宗、天父的儿女、达米宣教会、世界以利亚福音宣教会。这十四个邪教组织,机构庞大,教徒众多,欺骗群众之多,亟需遏制。 二、红色文化在反邪教中发挥的作用 在反邪教工作中,我们要始终以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为主线,与红色文化相融合。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人类先进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其价值不仅仅限于这个时代,更重要的是能够影响到遥远的未来。3文化既可以凝聚人心、规范行为、激励思想, 又能够促进目标实现。红色文化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 将红色文化引入反邪教警示宣传
4、的教育工作中去, 将其所具有的强大育人功能运用于反邪教实践当中去, 必然会对受邪教迷惑的群众产生积极影响。具体说来,红色文化在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中发挥了四大引领作用: 1.凝聚整合作用 引领受邪教迷惑的教徒树立自信, 消除悲观情绪,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文化具有较好的凝聚作用, 通过红色文化教育宣传, 特别是通过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 能够积极培养邪教教徒的兴趣爱好和文化归属感, 较好地消除邪教教徒对法制,对社会的逆反对立情绪,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 从而有利于为邪教教徒迷途知返。 2. 现实导向作用 引领邪教教徒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文化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5、通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党中央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解读,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等活动, 能够积极引导邪教教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 让他们认清当前形式,知道应该崇尚什么、提倡什么、主张什么、弘扬什么, 从而坚持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坚定拥党、护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不做危害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事情, 。 3. 实务规范作用 引领邪教教徒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积极性。文化具有较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 通过红色文化宣传教育, 受红色文化熏陶和积极影响,邪教教徒能够逐步增强接受社会,接受自我的动力和信念, 逐步摒弃消极颓废思想和迷
6、信思想,有效抑制受邪教迷惑造成自伤自残、聚众宣扬邪教教义的违法行为发生, 从而消除社会隐患, 维护他人和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4. 激励奖励作用 引领受邪教迷惑的教徒积极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知识, 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精神和优良作风,积极肯定社会并回报社会。文化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其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通过红色文化教育, 邪教教徒能够树立自信,崇尚科学, 不做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事情,能够尽快融入社会,走向新生,并进一步为他们揭开邪教伪善的一面,让其充分认清参与邪教的危害性。 三、红色文化与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的融合 1.以红色文化为引导,在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机制创新上求大突破。如
7、果没有红色文化的指引,也就没有先进文化的产生。没有先进文化,也就没有人类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的提高,没有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明风尚,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目标就难以达到。所以没有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注定是空洞无力的,这就要求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说教方法,要在宣传教育机制上求新求变,注入红色文化元素、 ,宣扬红色文化内容,继承红色文化精神。还应利用各大媒体和报纸,做反邪教报告,发反邪教宣传单,写反邪教相关文章。积极宣扬“崇尚科学,反对邪教, ”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让红色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邪教无处藏身。同时采取各种形式,丰富市民的闲暇生活,为居民提供可参与的文化活动
8、空间,铲除邪教侵蚀的可能。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工作一定要渗透到红色文化建设中去,要与文化宣传和监督部门组成一个紧密的联合体,建立一套完整的宣传体系和监督机制。 2.以红色景点为依托,在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内容布局上有大作为。邪教组织主要是运用歪理邪说和不可知物对其信徒进行精神洗脑并加以控制,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就是运用科学和文化帮助信徒摆脱精神枷锁。红色文化不仅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还能够为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提供智力支持,丰富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的内容。同时,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的具体实践,也能够为红色文化提供教化功能和旅游功能的载体,是挖掘文化、优化文化、丰富文化的有效途径。误入
9、邪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科学文化和道德修养的欠缺,是人的思想发展跟不上时代进步的步伐。开展反邪教警示宣传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以红色景点和红色阵地为依托,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丰富宣传教育的内容。 (1)重走红色征途,加深对红色文化的了解。以浙江为例:北线主要有两个红色文化阵地,即浙江嘉兴的中共“一大”会址和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以及湖州长兴的新四军指挥部浙西抗日基地旧址;南线主要有台州椒江一江山岛纪念馆和台州三门亭旁起义纪念馆;东线主要有浙江余姚浙东四明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和浙江上虞北撤会议旧址。可以任选一条红色线路边旅游边进行反邪教教育。重走红色征程,不仅全面了解了红色文化,也
10、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红色时期的革命优秀传统和优良作风,而且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文化素养,使邪教无法侵入。 (2) 组织人员观看反邪教电影花街等。 组织人员观看反邪教电影,不仅可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邪教的危害和反邪教的必然性,而且可以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更好地监督邪教教徒,防止他们做出危害国家,集体甚至个人的事情,减少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3)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红色文化进学校”为主题的科普活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
11、,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可见,国家领导对青年寄予很高的希望,所以避免青年学生走邪教道路或误入歧途,势在必行。因此我们要开展以“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红色文化进学校”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加大青年学生对邪教组织的深刻认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引导学生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深入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和文化武装头脑,不受邪教的侵蚀。 (4)联合杭州师范大学附近几所
12、高校共同成立反邪教协会。 高校是孕育人才的摇篮,可学生毕竟还未真正进入社会,未能深刻了解到社会的阴暗面,所以一些邪教机会分子趁机宣扬他们的邪教理念和邪教教义,给学生进行精神洗脑和精神控制,使学生一步步进入他们早已设好的圈套中,无力自拔。曾看过一则报道,1999 年 6 月 5 号下午,吉林省临江市女中学生徐某某对班里同学说:“人类就要毁灭,地球也要爆炸” , “去感觉感觉世界末日” ,然后买了一瓶安眠药,每人二至三片,发给 10 余名同学和她自己,其中一名女同学感到好奇,向她要了 25 片一次服下。上课时,教师发现了班里有的同学要喝水,有的伏案大睡,有的呕吐等异常现象,及时报告了校领导。学校采
13、取了紧急措施,把那位服 25 粒安眠药的同学送到医院进行抢救。因抢救及时,该同学两天后出院。其他同学因服药量小,未产生严重后果。 由此可见,在高校联名成立反邪教协会势在必行,为避免悲剧的发生,我们有必要让同学深刻认识到邪教的危害性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先进文化,用科学武装头脑,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针对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大力发展红色文化,加强红色文化阵地建设,以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人民群众自觉抵御邪教的渗透,实现从被动说教向人民群众主动识邪、防邪、反邪、拒邪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 300 条规定,2011.2.5. 2 中国沛县,政府门口网站,2009.7.22 http:/ 3 朱继东, 什么是真正的红色文化 ,学者评说,2012.5.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OB/OL. http:/www. gov. cn/ztzl/18da/yaowen. htm. 5 苏宁, 保护人权必须清除邪教 ,人民日报,2000.3. 作者简介:李欢欢,1988 年,女,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杭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一年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