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议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概念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一种新型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它产生于上个世纪的 80 年代。由加拿大海湾公司基于当时法庭的判决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研究了一套新的控制方法,他们称之为控制的自我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随着几十年的发展完善,目前在世界各地的企业公司开始普遍应用起来。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为实现企业目标、控制风险,由企业的董事会或类似决策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一种内部控制披露方式。它体现了内部控制评价的新观念,是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新突破。在企业内部
2、控制实务中,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现状 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可以从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是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后的结果,包含了企业认为的所有的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重要信息,此报告可以为外部投资者以及相关利益者使用。近些年来,随着内部控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文件的发布,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进行披露。但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上市公司占所有上市公司的比重虽然连年递增,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方面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问题 1.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形式化。我国目前虽有一定比例
3、的上市公司出具了自评报告,但内容千篇一律,这不仅体现在同一公司不同年度的纵向比较,还表现在不同公司同一年度的横向比较上。并且评价过程基本上是概括性的描述,不涉及对具体业务流程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在所有聘请事务所对自评报告进行审查评价的公司中,未发现有事务所出具否定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所有事务所均未发现其审查公司的自我评价报告与其对该公司就上述财务报表的审计存在重大的不一致。 2.自评动力不足。虽然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作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进行内部自我评价的公司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但评价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部分企业因为没有意识到这种评价对其内部控制系统管理具有反馈
4、和改善的作用,基本上都在套用固有的模式,出具的自评报告大同小异,缺少具体评价的过程和结果,并且,由于公司的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某种程度上会向市场上传递某些信息,尤其是这些信息涉及公司的违规情况,这些信息可能会向市场传递某种不良信号,影响企业的市场形象以及股价变化,所以在以前国家政策没有明令规定,且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出具与否并不影响企业前途的情况下,公司会选择不出具内部自我评价报告。 3.社会认同度较低。这意味着社会公众、投资者还有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关注程度不高,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自然不能发挥其职能。首先,法律法规对内部控制评价更多的侧重于原则性指导,而不强调可操作性
5、。其次,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意识不强,不按照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尤其是公司涉及到违规事项,纵然公司已被证监会公开处罚,但部分上市公司仍然走形式路线披露内控有效的自评报告,不按照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披露。最后,并不是所有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都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4.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格式不规范。由于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体系正在探索研究中,管理部门并未提出统一的具有规范性意见的评价规范指标体系,所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的规范内容不一定完全合理,因为完全披露可能涉及其内容披露的成本过高,而形式披露则违规成本低。在统计分析的过程中,我发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格式极不统一
6、。有的上市公司甚至不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 5.对内部控制的意义认识不足。企业成员缺乏对内部控制的正确认识,纵然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为企业内部控制全员参与控制评价的实施创造了法律条件,但大多数企业成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当局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责任,而与自己无关;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认识不足,未能清楚认识到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提升控制环境,提高控制质量,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灯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内部审计评价的独立性较弱,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皆由高层管理人员领导或划归财务部门管辖,在某些企业管理人员的观念中,内部审计就是形式化、走过场的行为。所以在某些监督不可避免地危及企业内的有关部门或人员的利益,甚至会涉及到企业的高层管理部门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利益时,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往往会受到限制或威胁,从而影响审计工作的展开,使内部审计监督失效。 四、小结 随着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披露的信息量要求增多,关注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一个新的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完善并注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聘请注册会计师认真进行审计,提高内部控制自评报告的社会认同性。